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奥赛模拟题(1)并解析
小明的基因型为hhIAIB或HHii同时要满足哥哥姐姐的基因型HhIAIB或HHIAIB来进行推断
96.右图是根据最适觅食策略的理论,预测—种捕食者在被提供低、中、高三种食物量的状
态下,取食L、M、s三种食物取食量的情形。依照此图的内容,下列何者不符合最适觅食策略的预测?
(A)L种食物是最被喜爱的食物种类 (B)s种食物是最被喜爱的食物种类 (c)食物量少的时候捕食者比较挑食 (D)食物量多的时候捕食者比较挑食
(E)s种食物量的多寡会影响捕食者选择食物的种类
从图比较容易得出答案
97.根据下表的数据判断,选出正确的叙述 实验时程 AM 7:OO AM 8:OO PM 1:OO PM 5:00 PM 8:00 PM 10:00 实验内容 由狗采少量的血液 将狗的肝脏切除并采少量的血液 再由手术后的狗采少量的血液 再采少量的血液 再采少量的血液 狗死亡 测量血液中尿素浓度(mg/100mL) 7.2 7.2 2.5 2.0 1.5 (A)狗因为被切除肝脏而促使肾脏大量排出尿素 (B)狗因为被切除肝脏而无法合成尿素
(C)手术后的狗因采血次数过多,使尿素浓度下降
(D)如果手术后的狗给予良好的保温和补充营养剂等最佳照顾,但是最后依然死亡的话,最主要的死因是氨中毒
(E)手术过程刺激过多,使狗的体力衰退太快,尿素合成酶不足
氨基酸的分解代谢过程主要在肝脏进行,肝脏在处理氨基酸代谢过程中生成的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由于肝脏中存在合成尿素的酶,因此肌肉和肝脏对维持血液循环中氨基酸水平起重要的作用。结合表分析可知道,A未提及,B、 D是正确的,C不会引起尿素浓度下降,是因为肝切除后没有了尿素合成酶。因此E也是错误的。
98.小明将刚孵出的蟑螂分甲、乙、丙、丁四组,分别喂含不同营养的食物(如右表)。表中的数字代表所含成分的多少,“一”表示没有此成分。由实验设计中可以知道,他想研究何种营养对蟑螂发育的影响?
(A)维生素 (B)抗生素 (C)脂质 (D)淀粉 (E)蛋白质 抗生素 维生素 蛋白质 脂质 淀粉 甲 - 0.5 44 55 66 乙 O.1 - 44 55 66 丙 丁 0.1 O.1 0.5 44 55 66 0.5 - 55 66 99.Tilman等人研究了两种淡水硅藻的竞争。硅藻需要硅酸盐作为其细胞壁的原料。实验中不断地定期加硅于培养液中。两种硅藻单独培养和一起培养的种群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以下正确的选项是
(A)与单独培养相比,混合培养时两种硅藻的种群指数增长时间延长了5~6天
(B)当种群密度不再上升时,培养液中硅藻的数量是该培养实验条件下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单独培养的两种硅藻相比较,硅藻A对硅的利用量多
(D)混合培养时,由于硅藻A对硅的利用使培养液中硅浓度低于硅藻S所能生存的水平以下,导 致竞争的结局是硅藻S取胜,硅藻A被排斥掉
(E)混合培养时,由于硅藻S对硅的利用使培养液中硅浓度低于硅藻A所能生存的水平以下,导 致竞争的结局是硅藻S取胜,硅藻A被排斥掉
100.穿山甲是亚洲和非洲的食蚁性哺乳动物,而南美洲也有三种食蚁兽。两类动物都有相似的形态,和食蚁的食性有关。譬如,前肢都有很长的爪(用来挖掘蚁窝)、口中牙齿退化或消失(不需咀嚼)、舌头均细长(用来伸入蚁窝)、有很发达的唾液腺(协助粘住猎物)。过去两类动物均被归类于同一目(贫齿目),但是现代的生物学家认为食蚁兽和穿山甲这些构造上的相似性,是趋同演化的结果。 这表示
(A)两类食蚁动物应有最近的亲缘关系 (B)两类动物都是由非食蚁的祖先演化而来的 (c)两类动物各自的祖先均为食蚁性 (D)两类动物可能不应属于同一目 (E)穿山甲是由南美的食蚁兽演化而来
101 , Broca研究一位不会说话的病人,他能通过手势表达思想,检查发现他的所有与说话有关的肌肉都正常,但大脑左半球中央沟前部有一部分受损。这个区域就叫 Broca 区, Broca 区的特点有( )。
A .神经元不直接与感受器或效应器相连而只起两者间的联络作用 B .靠近与说话有关的躯体运动区 C .靠近与语言有关的躯体感觉区
D .该区受损并不切断人看到某物体后将该物体名称准确写出的神经传导途径 102 .我国人群中,红绿色盲的女性发病率一般稳定在 0.5 %不变,据此,运用哈迪一温伯格定律可推断出以下哪些有意义的数据? ( )。
A .整个人群的色盲基因频率约 1 % B .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比例约 13 % C .健康纯合子女性比例为 86 . 5 % D .健康男性比例为 86 . 5 %
设红绿色盲基因频率Xb=q,正常基因频率XB=p,
雄性别比应为1∶1,男性中,XBY∶XbY=p∶q,则XBY=p/2,XbY=q/2
女性中,XBXB∶XBXb∶XbXb=p2∶2pq∶q2,则XBXB= p2,XBXb =2pq ,XbXb = q2 由题可知q2=0.005,解得q=0.07。
可能会有人怀疑该公式的正确性,我们不妨来验证一下。遗传平衡的意思是无论繁殖多少代,各种基因型的频率是永远不变的,我们只需计算随机交配时下一代的各种基因型频率是否与亲代相同即可检验。按照我们的假设,亲代中XBY∶XbY=p∶q,雌中,XBXB∶XBXb∶XbXb=p2∶2pq∶q2,它们随机交配的方式与后代基因型及概率如下:
XBY=p3/2+p2q/2+p2q/2+pq2/2=p/2 XbY= q3/2+q2p/2+q2p/2+qp2/2=q/2 XBXB= p3/2+ p2q/2= p2/2
XBXb= p2q/2+ q2p/2+ p2q/2+ q2p/2=pq
XbXb= q3/2+ q2p/2= q2/2
可见子代与亲代中各基因型频率完全相同,由此可证关于伴性遗传的遗传平衡公式是正确的。
103 .观察图中甲、乙两个淋巴细胞,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起直接和主要的作用 B .甲细胞寿命很短
C .乙细胞有呈递抗原、活化 B 细胞的作用
D .乙细胞有大量分泌蛋白质的功能 甲为B细胞,乙为T细胞
亦可简称B细胞。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在禽类是在法氏囊内发育生成,故又称囊依赖淋巴细胞(bursa dependent lymphocyte)/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与T淋巴细胞相比,它的体积略大。这种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会增殖分化出大量浆细胞。浆细胞可合成和分泌抗体并在血液中循环。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最常见的淋巴细胞白血病,有关这种疾病的研究不断涌现。在哺乳类是在类囊结构的骨髓等组织中发育的。又称骨髓依赖淋巴细胞。从骨髓来的干细胞或前B细胞,在迁入法氏囊或类囊器官后,逐步分化为有免疫潜能的B细胞。成熟的B细胞经外周血迁出,进入脾脏、淋巴结,主要分布于脾小结、脾索及淋巴小结、淋巴索及消化道粘膜下的淋巴小结中,受抗原刺激后,分化增殖为浆细胞,合成抗体,发挥体液免疫的功能。B细胞在骨髓和集合淋巴结中的数量较T细胞多,在血液和淋巴结中的数量比T细胞少,在胸导管中则更少,仅少数参加再循环。B细胞的细胞膜上有许多不同的标志,主要是表面抗原及表面受体。这些表面标志都是结合在细胞膜上的巨蛋白分子。
B1细胞为T细胞非依赖性细胞。B2为T细胞依赖性细胞。B细胞在体内存活的时间较短,仅数天至数周,但其记忆细胞在体内可长期存在。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