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与反思: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实践与反思: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1 16:35:29

实践与反思: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作者:廖晓翔 文章来源:转载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作为一个体系完备的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包括了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以及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等八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第一要素,确定合理、科学的课程目标是课程设置和实施的首要环节。

课程目标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对学生身心的全面、主动发展起着导向、调控的作用。《纲要》在课程目标的具体表述里提出的六个“改变”中,第一个“改变”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里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目标要求,构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指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在品德、才智、审美等方面的成长。各学科的《课程标准》(简称“课标”)中,还比较详细地对“三维目标” 作了具体阐述,并提供了基本的操作方法。尽管各学科对“三维目标”的分解和细化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始终围绕“三维目标”这个总的目标来展开。原因很简单,“三维目标”是《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下个功能性基本要求,也是国家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长期以来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目标,它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应该说,从17世纪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起到今天的21世纪,我们仍然注重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这一目标维度从现代课程观出发,认为课程不再是学科的总和,而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并形成新知识的过程。学生是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本身就是财富,将会对其未来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建立在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的,是对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的反叛。其逻辑起点是不仅专注于人的理性发展,更要致力于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人格完善。在新课程改革中,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被提到了空前突出的地位。

从理论上说,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把握“三维目标”各维度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应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事实上,面对新课改,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倾向是坚守“双基”阵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以不变应万变,认为只要守住这个阵地,就不怕什么高考、中考;至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无法量化的目标,玄之又玄,为用那么强调。另一种倾向是过分关注“过程与方法”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维目标的达成度,甚至堂堂课求新,把评价者认可的教学方法视为其教改目标,脱离“双基”而玩方法游戏,本末倒置,从而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

第一种倾向可以说普遍存在,尤其是在重点学校、等级学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不是教师思想观念落后,而是课程改革的一些重要配套措施滞后,其中很重要的是与新课程相适应的高考大纲迟迟未出台。而高考成绩是目前对学校教学质量终结性评价的最重要指

标,谁也不能也不敢掉以轻心,作为学校管理者和学科执教者更是如此。

后一种倾向主要表现在课堂上刻意追求“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维目标的达成。尤其是在文科教学中,教师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让学生谈感受、讲体会、说理想、话想象上,过分醉心于当“编剧”和“导演”。讲历史的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叫做“感受历史”;教语文的导演一出课本剧,就是“文学熏陶”。诚然,方法的变换可以产生内容的变革,但不是任何一种方法的变换都可以带来内容的变革,尤其是脱离“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的目标要求的方法变换。在这一种方法游戏中,学生整体感悟没有了,体会、掌握最佳学习规律和方法的目标没有了,仿佛“知识与技能”对学生来说可以无师自通,即使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也可以不用在学生获得“双基”的过程中达成。这样的课堂教学“改革”,说穿了,“三维”全无,做秀而己。严谨的科学知识框架体系,在“大话西游”式的“后现代主义”课堂教学中被“解构”了!

建国以来(除去“十年浩劫”),我国教育工作者为祖国培养了无数的各级各类人才,这是谁也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更不是“应试教育”四个字可以否定的。有考试,就有应试,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们应该追问施考者的考试设计是否合理,而不是追问被考者的应试是否合理。抨击“应试教育”的人,其理由之一,就是“应试教育”只能培养“高分低能”者。然而,如果你认为录取的学生“高分低能”,那你为什么不设计一套选拔“高分高能”者的考评制度呢?制度设计不合理,不责怪制度的设计者,却责怪制度的承受者,这是什么逻辑呢?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兼教授曾举了一个例子:内地一位校长对香港中文大学一位教授说:“中考、高考不改革,课程改革寸步难行!”这位香港教授反诘道:“难道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可测量,我们就可以不给予关注吗?”刘兼教授对此深有感触地发表评论:“的确,我们教育工作者之所以成为教育者,就应更多地关注人的更本质的东西。这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极大的挑战。”(引自《人民教育》《课程专家就教师关心的问题答记者问》)

笔者对刘兼教授的话十分赞成。教育的终极关怀应该是关怀人最本质的东西,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方向发展,而不仅仅是咱们“鼠日寸光”的考试分数。然而,刘兼教授说的是教育的理想,或者是理想的教育,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我们所处的教育现实距离理想的教育境界还“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这些一线教育工作者还在苦苦地“上下而求索”之中。说得不好听点,有时候简直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笔者在成都“五城市校民提高班”学习时,曾到国家教育部38个课改实验区之一的成都某县一所省重点中学参观学习。在座谈会上,几位据介绍经过教育部专家们“课改培训”半年的年轻教师,面对五大城市的中学校长侃侃而谈。应该说,他们朝气蓬勃,理念新颖,“初生牛犊不怕虎”,使来学习的校长们开了眼界。当时,笔者提出这样一个要求:你们己有一年半的新课改经验了,对学生在每一个模块的学习肯定是有评价的,请你们提供一份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学生终结性评价量表——为了不显得观念落后,笔者小心翼翼回避了“试卷”这个词。遗憾的是,这个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也没有得到为什么不愿意提供学生终结性评价量表的解释。其实,笔者要探究的,就是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究竟如何评价的问题。

既然是改革,其目标必然高于现实,否则就不是改革;既然是实验,就必须尊重科学,否则就是拔苗助长。这是一对矛盾,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矛盾。我们既不能降低标准迁就现实,又不能操之过急不切实际。这就需要在理想目标和现实教学中找到一个结合点。

如何把握新课程“三维目标”中各维度之间的关系?比较积极而稳妥的做法是: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诚然,新课程设计者没有明说“三维”之中哪一维最重要,只是强调“三位一体”、“不可分割”。但他们将“知识与技能”这一维放在第一,这该不是他们随机排列或“按姓氏笔画排列”的吧?

“知识与技能”是最基础的,或者说是前提条件。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打好“知识与技能”基础的学生,会很好完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最根本的。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其意义更加深远。基础教育永远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其要义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应试教育”的要害不在于“应试”,而在于仅仅“应试”。但是,也必须反对那种离开“双基”而孤立地关注“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做法,因为这两维内涵是依附于知识与技能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学生在探索知识和培养技能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实际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有一定的态度、情感倾向,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当教师的就是要把它变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要有意识地将这一点变成自己自觉的教学行为。

在新课改实践中,笔者注意到这样一种倾向:在不少实施新课标的公开课里,上课者力求充分展示“三维目标”之如何贯彻落实;评课者也将“三维目标”作为尺度来评价一堂课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并以此区分公开课的优和劣。笔者认为,这至少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思维误区。如上所说,从发生论的角度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依附于知识和技能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学生在探索知识和培养技能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三维目标”的实现固然要从每一节课做起,但它更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这个过程,可能是

一个单元,也可能是一个模块,甚至可能是一个学年乃至于整个基础教育阶段。那种试图在每一节课里将“三维目标”实现得尽善尽美的做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是不切实际的,硬要蛮干,其结果必然适得其反。

值得思考的是,“三维目标”虽然如刘兼教授所说是“三位一体”的,但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在不同的学科或同一学科的不同章节内容里,“三维”中的每一维度并不总是甚至总不是均衡的。也许恰恰相反,正是若干局部的不均衡最终达到整体的均衡,这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均衡是相对的,不均衡是绝对的,无数绝对不均衡的不断回归,最终将导致相对的均衡,也就是一种动态平衡。

搜索更多关于: 实践与反思: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实践与反思: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作者:廖晓翔 文章来源:转载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作为一个体系完备的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包括了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以及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等八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第一要素,确定合理、科学的课程目标是课程设置和实施的首要环节。 课程目标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对学生身心的全面、主动发展起着导向、调控的作用。《纲要》在课程目标的具体表述里提出的六个“改变”中,第一个“改变”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