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评估完整版
(2)病理性蛋白尿:1)肾前性蛋白尿:多为溢出性蛋白尿,当血中出现大量低分子量蛋白超过肾阀值时即可在尿中出现,包括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本周蛋白尿,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急性溶血性疾病。2)肾性蛋白尿:1.肾小球性蛋白尿:以中高分子蛋白为主,定量多>2g/h,由于电荷屏障受损所致。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2.肾小管性蛋白尿: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3.混合性蛋白尿:见于糖尿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3)假性蛋白尿:由于尿中混有多量的血、脓、黏液等成分所致。只要见于泌尿道炎症、出血、阴道分泌物等。 尿液细胞成分检查:(红细胞)参考范围:玻片法<3个/HP
临床意义:离心尿液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超过3个称为镜下血尿;多形性红细胞>80%为肾小球源性血尿,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50%为非肾小球源性血尿,见于肾结石、泌尿系统肿瘤、结核、创伤、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等。
尿液管型检查:管型:是尿液中蛋白质和细胞等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形成的圆柱体。
管型形成的必要条件:1)存在蛋白质。2)肾小管有使尿液浓缩和酸化的能力。3)具有可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细胞管型:1.红细胞管型:提示肾单位内有出血,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急性肾小管坏死等。2.白细胞管型:提示肾实质有活动性感染,见于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3.肾上皮细胞管型:提示肾小管病变,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及重金属化学物质、药物中毒等。4.混合管型:可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
标本的采集:连续3天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少于40g,并禁肉食,避免剧烈运动,使血中内生肌酐浓度达到稳定。试验前24h禁服利尿药,留取24h或4h尿,注意安全准确搜集和测量尿液,避免粪便污染,同时取血一次,其间保持适当的水分入量,禁用含高肌酐的药物,准确计量全部尿量。同时测定24h混合尿液肌酐及血浆肌酐浓度。 肾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
肌酐测定原因:1)相对分子质量小,又不与血浆蛋白结合。2)不被肾小管重吸收,最后完全从终尿中排出。由于内生肌酐恒定,因此,若能控制饮食、排除外源性肌酐来源的前提下,能可靠的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3)无毒。 (一)肌酐:测定血肌酐浓度可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1、由于肾脏的储备力和代偿力强,肾小球滤过功能轻度损害时,血肌酐浓度可正常;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至正常人的1/3时,血肌酐明显上升。因此,测定血肌酐不能反映肾脏早期受损的程度。
2、血肌酐和血尿素氮同时增高,表示肾功能已严重受损;如血肌酐浓度超过200μmol/L,表示病情继续恶化;超过400μmol/L,预后较差;如仅有尿素氮增高,而血肌酐浓度正常,则可能为肾外因素所致,如尿路梗阻等。
3、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损害:肾小球滤过功能减低初期,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测定结果在正常范围时,Ccr(内生肌酐清除率)即低于正常参考值的80%,是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损害的敏感指标。当肾小球滤过功能轻度、中度或重度损害时,Ccr测定值分别为每分钟70~51ml、50~31ml和小于30ml。慢性肾衰竭早期、晚期和终末期Ccr测定值分别为每分钟20~11ml、10~6ml和小于5ml。
4、指导治疗:内生肌酐清除率小于每分钟40ml,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小于每分钟30ml,噻嗪类利尿剂治疗常无效;小于每分钟10ml袢利尿剂治疗无效,应作透析治疗。此外,肾衰竭时对经肾小球排泄的药物的排除能力减低,可根据内生肌酐清除率减低的程度调整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 (二)尿素氮 血尿素氮增高见于:
1、肾前性因素:见于脱水、心功能不全、休克、水肿、腹水等疾病。
2、肾性因素:见于各种肾疾患所致的较严重的肾小球病变,如慢性肾炎、肾动脉硬化症、严重肾盂肾炎、肾结核和肾肿瘤晚期均可出现血尿素氮升高。轻度肾功能受损时,血尿素氮可无变化;当血尿素氮升高时,表明60%~70%肾单位已受到损害,故血尿素氮测定不是反映肾功能损害的早期指标,但血尿素氮增高的程度与尿毒症病情的严重性成正比,对尿毒症的诊断及预后估计有重要意义。
3、肾后性因素:尿路结石、前列腺肥大、肿瘤等,因尿路梗阻致肾小管内高压,肾小管内尿素氮逆扩散入血液,使血尿素氮升高。
4、肾外因素:见于急性传染病、脓毒血症、上消化道出血、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和甲亢等,因蛋白质分解过盛所致。 肝脏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 (一)蛋白
血清总蛋白及清蛋白降低:
①肝脏蛋白合成功能障碍,如亚急性重症肝炎、慢性肝炎、肝癌等;②营养不良;③蛋白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严重烧伤等;④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甲亢、恶性肿瘤等;⑤血液稀释。 血清总蛋白及球蛋白增高:
①慢性肝脏疾病,如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②M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等;③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④慢性炎症,如结核、疟疾、血吸虫病等。 清蛋白增高:见于血液浓缩、Addison疾病等。清蛋白减低常伴有γ-球蛋白增高。 球蛋白减低:见于婴幼儿、免疫功能抑制、先天性低γ-球蛋白血症。
A/G倒置:是指A/G<1,见于肝功能严重损害,如重度慢性肝炎、肝硬化。病情好转时白蛋白则可回升,A/G比值也趋于正常。
低蛋白血症原因:1.合成蛋白质的原材料缺乏。2.肠道吸收障碍:慢性肠炎、腹泻。3.合成障碍:肝功能受损。4.丢失过多:蛋白尿。5.体内渗出漏出:肠道、皮肤受损、胸水、腹水。6.出血性疾病。7.妊娠 (二)血清氨基转氨酶
临床意义:反映急性肝细胞损伤以ALT最敏感,AST则能较为敏感的反应肝损伤的程度。 主要为: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
1、急性肝炎:各种原因导致急性肝损伤时,血清ALT和AST均升高2倍以上。其中以AST升高显著,血清ALT升高幅度与肝细胞损伤程度有关。急性重症炎症时,ALT明显增高,随病情进展,因大量肝细胞坏死,致血中ALT下降,甚至回到正常范围内,与此同时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呈现“酶胆红素分离”现象,提示预后极差。
2、慢性病毒性肝炎:血清转氨酶轻度增高(100~200U)或正常,ALT/AST>1;如果AST增高较ALT明显,则提示慢性肝炎可能转为活动期。
3、肝内、外胆汁淤积:药物性肝炎、脂肪肝和肝癌等非病毒性肝病时,转氨酶轻度增高或正常,ALT/AST<1。
4、肝硬化:转氨酶活性取决于肝细胞进行性坏死和肝脏纤维化程度,终末期肝硬化转氨酶活性正常或降低。
5、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6~8小时,AST开始增高,18~24小时达高峰,其值可达参考值上限的4~10倍,3~5天后可恢复正常;如AST减低后又再次增高,提示梗死范围扩大或出现新的梗死。
6、其他:转氨酶活性轻度增高还可见于皮肌炎、肺梗死、肾梗死、胰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GGT即谷酰转肽酶:主要来自肝脏,少量来自肾脏和胰腺。
临床意义:(1)胆道阻塞性疾病: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肝内、外梗阻,GGT排泄受阻逆流入血,血中的GGT明显升高。肝癌时癌细胞合成GGT增多。GGT反映肝内占位性病变、胆汁淤积及胆道梗阻敏感的酶学指标之一。(2)急、慢性酒精性肝炎:乙醇能诱导微粒体生物转化系统,血清GGT可明显升高。检查血清GGT活性是反映酒精性肝损伤和观察戒酒的良好指标。(3)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GGT升高,提示病情恶化。(4)其他:系统性红斑狼疮、脂肪肝、胰腺炎等GGT可轻度升高。 葡萄糖及其代谢物实验室检查: 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
诊断糖尿病:1.有糖尿病症状,空腹血糖>L;血糖峰值>L,2h血糖>L;3.有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L,且伴有糖尿阳性者。 血钾测定:参考范围:~L
临床意义:(1)血钾降低:1.摄入不足:长期无钾饮食、长期禁食等未及时补钾。2.排出增多:肾衰多尿期、长期使用排钾利尿剂、严重呕吐、腹泻、胃肠引流。3.分布异常:输液过多,细胞外液稀释、细胞外钾外移:碱中毒,应用大量胰岛素。4.低钾血症:严重乏力,反射减弱,心律失常。(2)血钾增高:1.摄入过多:输入大量库存血、大量使用含钾药物。2.钾排泄障碍:肾衰竭少尿或无尿期、长期大量使用潴钾利尿剂或长期低钠饮食。3.细胞内钾移出:重度溶血、挤压综合征、组织破坏、大面积烧伤。4.假性高钾:采血时上臂压迫过久,间歇性握拳产生酸中毒。5.高钾血症:肌肉酸痛、苍白、肢体湿冷、心跳骤停。 血钠测定:参考范围135~145mmol/L
临床意义:(1)血钠减低:1.摄入不足:长期低盐饮食、饥饿、营养不良。2.细胞外液稀释:水钠潴留。3消耗性低钠:慢性消耗性疾病,细胞内蛋白质分解消耗,渗透压降低。4.丢失过多:肾性丢失、皮肤黏膜性丢失、胃肠道丢失。(2)血钠增高:1.摄入过多:进食过多量钠盐或注射高渗盐水、心肺复苏时输入过多碳酸氢钠。2.体内水分摄入过少或丢失过多:出汗过多、甲状腺功能亢进、渗透性利尿或肾小球浓缩功能不全。3.肾上腺皮质亢进。4.脑性高钠血症。
血气分析:通过血气分析仪直接测定血液的酸碱度(pH)、氧分压(O2)、二氧化碳分压(CO2)三项指标,利用公式推算出其他指标,由此对酸碱平衡及呼吸、氧化功能进行判断的分析技术。
标本的要求标本:动脉血。桡动脉、股动脉、肱动脉。方法:严格隔离空气,在海平面大气压、安静状态下,采集肝素抗凝血立即送检,吸氧者病情允许时停止吸氧30min,否则标明给氧浓度和流量。混匀:测定时必须充分混匀。 抽血后立刻送检。申请报告单必须填二个数据:体温、年龄 血气分析指标及临床意义:
PH(血液):动脉血中H+浓度的负对数。平均值为。pH = -lg[H+]。pH > 失代偿性碱中毒;pH < 失代偿性酸中毒。pH是判断酸碱平衡调节中机体代偿程度的最重要指标,但不能区分代谢性或呼吸性。
氧分压(PO2)氧分压是指血浆中物理溶解O2的张力。参考值:80-100mmHg。PaO2 = (100-×年龄)mmHg。是缺氧的敏感指标。下降见于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动脉血氧分压Pao2)
氧饱和度(sO2):动脉血中Hb实际结合的氧量与所能结合的最大氧量之比。即动脉血氧与Hb结合的程度。 sO2=HbO2/(HbO2+Hb)*100%。正常值:93% ~ 99%。
Cao2:血液实际结合的氧总量(Hb氧含量和物理溶解量)。 血红蛋白氧含量 = ×[Hb] ×SaO2% 物理溶解氧含量 = PaO2×% 正常人:19~21ml/dl
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PaCO2是反映呼吸性的指标1.判断肺泡通气状态> 45mmHg为通气不足< 35mmHg 为通气过度。2.判断呼吸性酸碱失衡的性质PaCO2 < 35mmHg 提示通气过度,呼吸性碱中毒PaCO2 >50mmHg 提示呼吸性酸中毒。3.判断酸碱失衡的代谢情况:< ,代酸,若PaCO2下降,提示已经通过呼吸代偿> ,代碱,若PaCO2上升,提示已经通过呼吸代偿。4.判断呼吸衰竭的类型。> 50mmHg为呼衰。
标准碳酸氢盐SB和实际碳酸氢盐AB: SB:受代谢性因素影响;AB:受呼吸性因素 + 代谢性因素影响;AB – SB = 呼吸性因素。当AB=SB判断酸碱平衡,属于正常。AB=SB<22mmol/L,代谢性酸中毒;>27为代谢性碱中毒;AB>SB.为呼吸性酸中毒,提示CO2潴留,通气不足;AB 缓冲碱BB:是反映代谢性因素的指标,根据PH和PCO2计算而得。原发性BB↓代谢性酸中毒;原发性BB↑代谢性碱中毒 。 碱剩余(BE):全血在37℃、pCO2为、[Hb]校正为150g/L、氧饱和度100% 条件下,测定和计算1L全血被滴定至时所需的酸或碱量。用酸滴定时,所用酸的浓度值以正值(+)表示(碱剩余);用碱滴定时,所用碱的浓度值以负值(–)表示(碱不足);临床意义: BE>+3mmol/L代谢性碱中毒或经肾代偿的呼吸性酸中毒; BE<- 3mmol/L代谢性酸中毒或经肾代偿的呼吸性碱中毒。 二尖瓣型P波:左心室肥大:心电图特征:1、P波时间≥,常呈双峰型,后峰大于前峰,峰间距离≥,以Ⅰ、Ⅱ、aVL导联及心前区导联明显;2、V1导联P波呈正负双向,负向部分明显加深加宽,P波终末电势的绝对值>·s。最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尤其是二尖瓣狭窄,故又称“二尖瓣型P波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