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评估完整版
来说采血量不足,导致渗透压改变。6.皮肤穿刺时,为添加血流而挤压穿刺部位或从皮肤上直接取血。7.盛血的试管质量粗糙,运输过程中挤压红细胞等。 血液系统检查的临床意义: (一)白细胞计数参考值
成人 :(4~10)×109/L;新生儿:(15~20)×109/L;6个月~2岁 (11~12)×109/L 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其增高和减低直接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变化。 (1)增多:
生理性增多:新生儿、分娩、妊娠、剧烈运动,多为一过性。
病理性增多:急性感染(化脓性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恶性肿瘤
(2)减少: 白细胞减少症: WBC<4×109/L;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 × 109/L;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 × 109/L。病毒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理化损伤、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脾亢。 嗜酸性粒细胞
(1)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病、血液病、皮肤病、恶性肿瘤、传染病 (2)减少:伤寒、应激反应、休克等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B)0%-1%参与超敏反应
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药物、食物导致的超敏反应;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恶性肿瘤:转移癌 淋巴细胞(lymphocyte,L) 20%~40%;外周血 T细胞占50%~70%, B细胞占15%~30%
(1)增多:生理性增多:婴幼儿。病理性增多:感染性疾病(啫中性粒细胞减少)、血液病、急性传染病疾病恢复期(2)减少: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血小板检查:是诊断止血和凝血障碍的重要指标。血小板计数:成人100-300×109/L 血小板减少:低于100×109/L
主要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再障、急性白血病。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分布异常:肝硬化
血小板增多:超过400×109/L
主要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和恶性肿瘤:慢粒慢性期。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急性溶血、出血性贫血 单核细胞
(1)增多。生理性增多:出生后2周的婴儿。病理性增多:感染性疾病(原虫感染)、血液病(2)减少:无意义 (二)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计数 (1)增多
相对性增多: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相对增多。见于剧烈呕吐、大面积烧伤、严重腹泻、大量出汗等;也见于尿崩症、甲亢等。
绝对性增多:①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劳动、恐惧、冷水浴等。②病理性增多:见于法洛四联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型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静脉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减少
生理性减少:见于生长发育迅速的儿童、老年人、妊娠中后期。
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如缺铁性、再障性、溶血性和失血性贫血。 红细胞比容:(Hct)
Hct增高:相对性增高:血液浓缩;绝对性增高:真红 Hct降低:贫血,减少程度并不与计数减少程度完全一致
临床意义: 1.评估血浆容量稀释浓缩程度2.用于计算红细胞3个平均指数 参考范围
红细胞数(RBC) 血红蛋白(Hb) 成年男性 (~×1012/L 成年女性 (~×1012/L
120~160g / L 110~150g / L
170~200g / L
新生儿 (~×1012/L
临床上根据血红蛋白减低的程度将贫血分级
轻度:男性低于120g/L,女性低于110g/L,症状轻微。中度:低于90g/L,活动后心悸、气促。重度:低于60g/L,休息时也有心悸、气促。极重度:低于30g/L,常合并贫血性心脏病 贫血的细胞形态学分类
类型 MCV(fl) MCH(pg) MCHC (%) 病因 大细胞性贫血 >100 >32 正常 巨幼贫等 正常细胞性贫血 正常 正常 正常 再障等 小细胞低色素性 <80 <26 <30 缺铁贫等 贫血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80 <26 正常 慢性感染、炎症等 (MCV红细胞平均容积;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红细胞三个平均参数:MCV(fL)=Hct(L/L)/ RBC count × 1012/L 正常参考值:80~90fL;MCH(pg)=Hb(g/L) / RBC count ×1012/L 正常参考值:27~32pg;MCHC=Hb(g/L)/ Hct (L/L) 正常参考值:320~360(g/L)
细胞容积分布宽度(RDM):RDW反映外周血红细胞大小的异质性程度,用所测全体红细胞容积大小的变异系数表示。正常值:%%
临床意义:⑴用于缺铁性贫血与地中海贫血的鉴别诊断。⑵用于缺铁性贫血的早期诊断、疗效判断。⑶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网织红细胞计数(Ret):网织红细胞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之间的过渡性细胞。 正常值:百分比法 ~% 绝对计数法(24~84)× 109/L
临床意义:直接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红细胞生成能力)⑴网织红细胞增多——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活跃: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⑵网织红细胞减少——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障、急性白血病。⑶骨髓移植效果监测。 外周血红细胞形态:红细胞大小和染色反应异常
⑴低色素小红细胞:提示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如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⑵大红细胞:巨幼红细胞贫血、急性溶血性贫血⑶红细胞大小不均:骨髓的病态造血⑷嗜多色性:急性溶血性贫血
正常骨髓象应具备四项条件:(1)有核细胞增生活跃;(2)各系各阶段细胞所占有核细胞的比例大致在正常参考范围内。(3)各系各阶段细胞形态上无明显异常;(4)无特殊病理细胞及血液寄生虫。 细胞化学染色:
过氧化物酶染色(POX):过氧化物酶主要存在于髓系细胞质中。自早幼粒细胞起至成熟中性粒细胞均呈阳性反应,细胞越成熟反应越强。临床意义: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多呈阳性反应,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呈强阳性反应;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多呈弱阳性反应;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呈阴性反应。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
NAP主要存在于成熟阶段的中性粒细胞(分叶及杆状核)胞质中,其他血细胞均呈阴性反应。正常中性粒细胞染色反应:NAP阳性率10%-40%,积分值7-51。临床意义: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鉴别;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NAP活性明显减低;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的NAP活性极度增高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NAP积分值减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NAP积分值多增高;再障时NAP活性增高;PNH时活性减低 特异性酯酶(Specific esterase,SE):
主要存在于粒细胞中,原粒(-)或(±),早幼粒呈强阳性反应。酶活性随细胞的成熟而逐渐减弱。 急粒SE染色呈强阳性反应;急单、急淋阴性反应
非特异性酯酶(Non-specific esterase,NSE :
此酶主要存在于单核细胞系细胞中。意义:急单呈阳性反应。
糖原染色(PAS):正常细胞染色反应:粒系中,原粒和早幼粒cell(-),自中幼粒cell(+),并随细胞的成熟,阳性反应程度渐增强。淋巴、单核:弱阳性
铁染色:1)鉴别缺铁性贫血和非缺铁性贫血,指导铁剂治疗。缺铁性贫血:骨髓细胞外铁减少甚至消失,铁粒幼细胞减少。非缺铁性贫血:细胞外铁升高>3+。2)诊断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铁利用不良)细胞外铁显著升高,骨髓中出现环形铁粒幼细胞(>15%) 贫血的分类:
缺铁性贫血:血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RBC↓,Hb ↓,WBC、PLT正常,MCV ↓ 。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例降低,红系以中幼红和晚幼红为主。铁染色
巨幼细胞性贫血1.叶酸和(或)VitB12缺乏导致DNA合成障碍。2.特点:骨髓幼红细胞巨幼变,累及粒系,巨核系。3.血象: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4.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例降低,出现巨幼红细胞 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破坏过多,超过骨髓代偿。1.血象:血浆游离血红蛋白。2.骨髓象: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值下降或倒置,粒系增生活跃,比例相对降低,红系增生明显活跃,幼红细胞比例增高,形态正常,淋巴细胞比例相对降低 再生障碍性贫血:多种原因造成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减少或功能异常。1.血象:三系减少 。2.骨髓象:至少一个部位穿刺骨髓增生极度降低,粒系、红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巨核难找,出现非造血细胞团,淋巴相对增多
白血病的分型:根据自然病程和白细胞细胞的分化程度:急性、慢性血象: RBC↓,Hb↓, PLT↓, WBC↑(原始) FAB分型,将急性分为以下几种: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AML) 尿液检查:
定时尿:主要用于尿中化学成分的定量和有形成分,尿量、尿比重的观察。最常用的24小时尿。 尿三杯试验: 一次尿分三次排,检查血尿来源。若是第一杯尿:尿道口;第三杯:膀胱底部 尿量 正常成年人24小时尿量约为1000~2000ml
(1).尿量增多:成人24h尿量多于2500ml为多尿。病理性多尿见于:1.肾脏疾病:急性肾衰竭多尿期、慢性肾炎后期及慢性肾盂肾炎等。2.心血管疾病:慢性心力衰竭和高血压肾脏等。3.内分泌疾病:糖尿病和尿崩症。4.精神性多尿。(2).尿量减少或无尿:成人24h尿量小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持续少于17ml为少尿;24h尿量少于100ml称为无尿。肾前性少尿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休克、严重脱水、心力衰竭。肾性少尿见于各种肾实质性病变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急性肾衰竭少尿期,以及肾移植急性排异等;肾后性少尿见于尿路结石、肿瘤压迫等所致尿路梗阻。 尿液外观:正常新鲜尿液透明,呈淡黄色至黄色。常见病理性尿液外观: (1)无色:尿量增多,如:尿崩症、糖尿病、或饮水,输液过多。
(2)淡红色或红色洗肉水样:为肉眼血尿,此时每升尿液中血液超过1ml,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统感染、结合、肿瘤、结石、外伤等。也可见于血液系统疾病。
(3)浓茶色或酱油色:为血红蛋白尿,隐性试验阳性,主要见于血型不合输血反应、急性溶血性贫血等严重血管内溶血。 (4)深黄色或褐色:尿液的泡沫也呈黄色,为胆红素尿,见于阻塞性或肝细胞性黄疸。
(5)白色混浊:1.脓尿和菌尿:尿液外观呈不同程度的黄白色混浊,见于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和肾多发性脓肿等泌尿系统感染。2.乳糜尿:呈不同程度的乳白色,由于丝虫病、肿瘤、腹部创伤等淋巴循环受阻引起。
尿液气味:尿呈浓烈氨味见于膀胱炎,由于尿液在膀胱内被细菌发酵所致 ;呼吸呈刺激性蒜味见于有机磷杀虫药中毒;呼吸呈烂苹果味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呼吸呈氨味见于尿毒症;呼吸呈肝腥味见于肝性脑病者。 尿蛋白质定性试验:每天尿液中排除的蛋白质不超过100mg
(1)生理性蛋白尿:1)功能性蛋白尿:剧烈运动、发烧、低温、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兴奋;2)体位性蛋白尿或直立性蛋白尿:特点:卧床时尿蛋白定性为阴性,起床活动后为阳性。。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