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解析版)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2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此不能称为学宫学报;(3)《管子》内容庞杂包含不同家派,不能认为是法家论丛。 【解析】
16. 试题分析:该题要求概括《管子》一书庞杂的原因,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文本内容。从第四节“《管子》一书的主体是战国百家争鸣时期一批尊崇管仲的齐国佚名学者的集体创作”句,可以总结出第一点答案。从第三节“他们的学术思想各有所主,各有所长”句,可以总结出第二点答案。第四节“南宋学者叶适认为《管子》“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书”,堪称确当”已点明两点原因,一是由很多人所写,二是创作时间跨度长。可得出第三点答案。
17.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概括论述类文本论述思路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文本内容。考生需要注意的是,论点或论题是以什么方式提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围绕论点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文章的结构方式是总分式(分总,总分总),层进式,还是并列对照式等。第一节“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管子》堪称最为庞杂的一部”“对于这部书的性质,学术界也有多种看法……莫衷一是”,首先指出《管子》一书内容庞杂学术界莫衷一是的情况。第二、三、四节从创作的年代、作者、文化背景等方面阐述了《管子》的成书过程。最后一节指出弄清成书过程对于解决有关疑问和争议的意义。
点睛:概括论述类文本的论述思路,具体方法有:1.抓住点示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考生要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语言标志)和段落准确提取和归纳答题信息。议论文的文体特征鲜明,语言表达规范,因而在表达上呈现一定的规律。如设问句表开启下文,展开深层论述;“无独有偶”表顺承;“再说”表推进;“诚然”表转入相反方面论证;“总之”表分总归纳;“同样”表类比推理等。2.理解议论文的一般结构与思路。“提出问题(提出论点或论题)——分析问题(证明论点)——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或强化论点)”这是议论文的一般结构。 18. 试题分析:该题是探究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本题要求学生对学术界的三种看法“齐国稷下先生的论文总集”“稷下学宫的学报”“齐国管仲一派的法家论丛”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认同其中某一个观点,也可以都不认同,但前提是要能自圆其说,能结合文本文本内容说出理由。比如,可以认同第一种看法,否定第二、三种看法。首先“稷下学宫的学报”的说法就不妥,因为稷下学宫里有大批列国学士,而《管子》是由一批学术思想各有所主各有所长的齐国佚名学者集体创作的,只是齐士齐学的结晶,与稷下学宫里其他国家的学士无关,因此不能称为学宫学报。其次,第三节结尾“他们的学术思想各有所主,各有所长,由此形成了《管子》书中的不同家派和《管子》书庞杂的特点”能否定第三种看法“齐国管仲一派的法家论丛”。
七、作文
19. 请以“有用与无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严禁套作或抄袭。
【答案】要想\有用\应多些\无用\之思
“有用”与“无用”,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没有“有用”,无所谓“无用”;没有“无用”,也无所谓“有用”。读书学习,要“学以致用”,自然要重视“有用”的东西,但也不能急功近利,只讲“现实主义”,不讲“浪漫主义”,人还有精神上的诉求,需要空灵和超脱,正如那棵“无用”的大树(引材料)。
生活在物质丰富今天的我们,是不是应当“多想些无用的价值”,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复旦一位教师表示,“有用”能让学生踏上社会后,吃饱肚子,获得经济独立。而社会发展,也非“有用”不能维持。他不忧虑学生无远大理想,倒担心他们过早地向往“无用”境界,忽视基本功。当今时代,未缺“无用”之思,实乏“有用”之才。
这话不能说没有道理,可惜带有较大的片面性。学生读书成才,自然不能忽视学习“有用”的东西,以便“踏上社会后,能吃饱肚子,获得经济独立”,乃至过上富裕的生活。然而,人不同于动物,不是活着就是一切,不是只关心有助于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殖的“有用”东西。人是万物之灵,“生命本是一张由意义构成的丰富之网”,需要大量对“吃饱肚子”虽然“无用”,但却富有“意义”能充实灵魂的东西。人要在“务实”中生存,更要在“务虚”中提升。那些能使精神升腾的东西,虽说对“吃饱肚子”无用,但却常常较“有用”的东西高贵。比如猪羊的肉可食,无疑是“有用”的东西,而龙凤是幻想的产物,对人的实际生活是“无用”的,可是,龙凤的地位却远远高于猪羊,“无用”所以胜于“有用”,在于龙凤是一种吉祥的象征,吻合人们的精神企求。再如,梅有子也有花,梅子是水果,可食,而梅花则无实用,只能供人欣赏。可是,历来人们赞咏的,多是梅花,而非梅子。像“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样的名句,在对美的欣赏中,借物抒情,赞美了人应有高雅品格和幽逸情趣,有力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这样,梅花、梅诗,也就成了“无用之用”。年轻学子的成长。是生存技能的成长,更是良好精神的成长,是需要“更多地想些无用的价值”的。
同时,重视“无用”的价值,还在于要破破当前危害特大的急功近利心态。不能什么事情都要求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应当“风光长宜放眼量”。人类史上不少的重大发现发明,开始多被视为“无用”的。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始初只局限在实验室里,曾被讥讽为“毫无用处”,法拉第回答说:“那么刚出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随后,运用电磁原理发明了
电动机,人类由此步入电气时代,“无用成大用”。当下,社会上迷漫着急躁浮躁之风,做什么事恨不得都能“一口吃成胖子”,这是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技教育界难于造就突出拔尖人才,遂有“钱学森之问”。解读这一“问”,自然会涉及多方面原因,不过,内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只求“有用”,不容“无用”。要培养出突出的“有用”人才,需要宁静致远,潜心研究,“无用而大用”。时下所以缺少“有用之才”,并非“无用”之思太多,相反,而是“无用”之思太少。基于此,我以为,提出“更多地想些无用的价值”,是有积极意义的。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话题作文,话题是“有用与无用”。有的人自认为在做有用的事,事实证明却价值不大;有的人喜欢做些无用的事,但留下的东西却让后人受用无穷,比如培养各种兴趣爱好。“无用”并非无用,只是短时看不出来,或者暂时效果不太明显,但从长远来看,对人生发展非常有利,是真正有用的东西。“有用”,所指可以很多,追求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或利益;跟升官、发财、成名有关的事;追求急功近利、名利至上的实用主义。“有用”和“无用”是相辅相成的,看似无用,其实有用,现在的无用,也许在将来就变得有用。而人们追求的各种功利性的有用,并非真的有用。“有用”和“无用”会相互转化,“有用”会转化为“无用”,“无用”也会转化为“有用”。此时有用,彼时或许无用;此地有用,彼处可能无用。写作时,可以肯定“有用”,也可以肯定“无用”,还可以从辩证的角度分析“有用”与“无用”之间的关系。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立意,都要先解释概念。 点睛:话题作文的材料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话题的引语,又是对作文的提示语。话题材料总是隐藏着命题者的某些意图,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等做出的某种限定都是命题意图。审题时,首先就是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意图解读出来,要吃准命题意图材料,需抓住关键问题和词句。话题材料中有一些关键的问题和词句,直接或间接地点明或暗示了话题的中心思想,指示话题的思想价值取向。善于抓住这些问题和词句,读懂话题材料,在领会材料意蕴的基础上构思立意。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