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解析版)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2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2017年12月调研测试
高二语文
(注意:本试卷共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一、文言知识及其运用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实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绐为谒曰“贺钱万” 绐:欺骗 ②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责:责任 ③常有大度 度:度量 ④及并复丰,比沛 复:恢复 ⑤自矜功伐 伐:功业 ⑥益张疑兵旗帜 益:更加 ⑦吏当广亡失颇多 当:判决 ⑧上服度则六亲固 服:遵循 ⑨下令如流水之原 之:到 ⑩其文约,其辞微 微:含蓄精深 A. ②③⑤⑦⑩ B. ①④⑥⑧⑨ C. ③④⑥⑧⑨ D. ①⑤⑦⑨⑩ 【答案】D
2. 下列选项中,词类活用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 用坚其意 B. 梁以此奇籍 C. 公始常欲奇此女 D. 富国强兵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词类活用常见的类型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A中的“坚”、C中的“奇”、D中的“富”“强”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而B中的“奇”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 下列选项中,特殊句式类型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B.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C. 无乃尔是过欤 D. 不然,籍何以生此 【答案】B
...............
4. 下列选项中,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
B.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
C.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
D.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应先回归语段,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再寻找断句的标志。本句中,晏子的行为是“哭之”,“伏庄公尸”是状语,表明哭时伴随的动作状态,因此“哭之”后断开。“岂所谓……邪”是固定结构,前后都要断开。“犯君之颜”结构简单,意思明了,前后要断开。因此选C。 5. 下列有关《史记》的常识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为西汉史官司马迁所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纪十二篇,书十篇,表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 B. 《史记》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就其史学价值而言,它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被并称为“史学双壁”;就其文学价值而言,它被胡适先生誉为“无韵之离骚”。 C. 《史记》中有不少内容或词语,成为后人常用的成语,如“力能扛鼎”“破釜沉舟”“约
法三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所向披靡”等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D. 《史记》中“太史公曰”的文字,是司马迁仿《左传》中的“君子曰”而创造的史论形式,习惯上称之为“赞”,它是司马迁褒贬历史人物,述“一家之言”的重要内容。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情况。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A项,《史记》中有表十篇,书八篇。B项,《史记》被鲁迅 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C项,“约法三章”出自《高祖本纪》。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
大凡从太伯至寿梦十九世。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馀祭,次曰馀眜,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 .
十三年,王诸樊卒。有命授弟馀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吴使季札出聘①。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
十七年,王余祭卒,弟余昧立。四年,王余昧卒,欲授弟季札。季札让,逃去。于是吴人曰:“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则王余昧后立。今卒,其子当代。”乃立王余昧之子僚为王。公子光者,王诸樊之子也。常以为吾父兄弟四人,当传至季子;季子即不受国,光父先立;即不传季子,光当立。阴纳贤士,欲以袭王僚。
王僚十三年,吴欲因楚丧而伐之,以兵围楚,使季札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兵后,吴兵不得还。于是吴公子光使专诸刺弑王僚,公子光竟代立为王,是为吴王阖庐。季.
子至,曰:“苟先君无废祀,民人无废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复命,哭僚墓,复位而待。 .
(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有删节)
【注释】①聘:古代诸侯国之间派使者相问的一种礼节。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摄行事当国 摄:掌管、主持 .B. 君义嗣,谁敢干君 干:触犯、冒犯 .C. 吴人固立季札 固:坚持 .D. 公子光竟代立为王 竟:竟然 .7. 下列各项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 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 ..B. 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 曹宣公之卒也 ..
C. 有命授弟馀祭,欲传以次 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 ..D. 从而归之千馀家 复命,哭僚墓,复位而待 ..
8. (1)司马迁在叙事时暗含褒奖季札之意,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具体内容。 (2)翻译“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 9. 把下列句子课内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项羽本纪》) (2)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李将军列传》) 【答案】6. D 7. C
8. (1)屡次礼让王位,坚守仁义;挂剑徐君冢树,诚实守信不欺心:对公子光弑王僚自立为王一事,识大体、顾大局。。(2)我敢怨责谁呢?我只有哀悼死者,事奉生者,来对待(等待)天命安排。
9. (1)剑术只能对抗(抵挡)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对抗(抵挡)一万人的本事。(2)现任将军尚且不能夜间行走,何况是旧任的? 【解析】
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的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D项,“竟”,最终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