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民族民间音乐

教案民族民间音乐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6 3:02:14

短调曲调较紧凑,节奏整齐,篇幅较短小。

1.长调:是典型的蒙古族音乐风格的代表,节奏自由、曲式篇幅较长大,带有浓厚的草原气息。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在持续的长音上有类似于马头琴演奏时的颤动和装饰。牧歌、赞歌、思乡曲以及一部分礼俗歌属于长调范畴。

代表作品;呼伦贝尔盟《辽阔的草原》

2.短调:轻快活泼,节奏感鲜明,音域相对窄,代表作品《黑缎子坎肩》 3.蒙古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音阶——采用中国音乐体系,多为五声音阶,五声以外的音多构成综合调时七声音阶。

调式——以羽调式和徵调时为主,其次宫调式和商调式。

旋法——旋律线条成抛物线状,音程有较大跳进,是形成蒙古族开阔、稳健、剽(piao)悍性格的中心环节

(二)哈萨克族的独唱和弹唱歌曲

从内容上分劳动歌曲、颂赞歌曲、爱情歌曲、习俗歌曲和其他歌曲。从演唱形式上可分为独唱、对唱、弹唱三种。

1.独唱歌曲:旋律优美,结构比较整齐,典型集中的表现了哈萨克族民歌的特点,多数为带副歌的单二部曲式,多以2\\4 3\\4为主要节拍。《黑云雀》

2.弹唱歌曲 以冬不拉为伴奏乐器。《红花》 3.哈萨克民歌的特点

音阶——广泛运用七声音阶,但也有五声音阶和五声音阶基础上的七声音阶 调式——采用中国体系的五声调式]和欧洲体系的七声调式],五声调式中以宫调和羽调式为主,七声中以自然大小调为主。

旋法——带有很强的牧歌特点,带有呼唤式的音调。多有主音及其四度或五度音构成,常常出现在句首成为全曲的核心音调.

节奏节拍-使用混合节拍,常常出现前短后长的形态,形成民歌豪迈、宽广的性格特征

(三)维吾尔族的情歌

民族概况 维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但南疆一部分是印欧语系、文字由回鹘文改为阿拉伯字母式的文字。民歌体系从体裁上分有爱情歌曲、劳动歌曲、

13

历史歌曲、生活习俗歌囊括了中国、 欧洲、波斯阿拉伯三个音乐体系。北疆、东疆采用中国音乐体系较多,南疆采用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

? 音乐特点

1.音阶——有五声、六声、七声及包含约3\\4全音的多种音阶形式,南疆以七声音阶及其变体为主,东疆以五声音阶为主及其变体为主,北疆则五声、七声及其变体皆较常见。

2.调式——采用中国音乐体系的维吾尔族民歌多用宫调式,徵调式、商调式;采用欧洲音乐体系的维族民歌以自然小调为主,采用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的民歌调式多样。

3.节奏节拍——由于维族民歌的重音多落在最后一个音节上,导致维族民歌多出现切分节奏和从弱拍起唱的现象,有些民歌有固定的节奏型。

4.旋法——旋律的线条多呈锯齿型,曲调的进行曲折细腻,富有装饰性,与汉族朝鲜族相似,维族民歌有典型的农业民族的音乐风格。

(四)朝鲜族的抒情谣

民族概况 我国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三省的朝鲜人,一部分中国朝鲜族的祖先是在明末清初已定居于东北境内,但更多的是在19世纪中叶迁入的。

朝鲜族的音乐曲调抒情委婉,节奏多为三拍子,具有鲜明的特色,声乐艺术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朝鲜族民歌有农谣、抒情谣、风俗谣、童谣和长歌五种体裁。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抒情谣和农谣,如著名的《阿里郎》、《桔梗谣》、《嗡嗨呀》等。

1.抒情谣 朝鲜族民歌中抒情谣的数量多,题材广泛,表现了朝鲜族人民生活的各个侧面,有表现爱情生活的《阿里郎>、《呃浪打令》;表现劳动和丰收喜悦的,《丰收歌》、《道拉基》、表现妇女受苦的《苦媳妇》、带有知识性内容的《月令歌》、《释花图》《九九乘法解》……抒情谣大多数旋律流畅、节奏结构均衡规整。

朝鲜族民歌经常出现同音高反复的现象,经常与切分音、闪板一类的活跃节奏相配合,形成跳动热闹的气氛,其旋律流动常常采取小幅度内的环绕式进行,

是朝鲜族民歌具有文雅、稳定、端庄细腻的效果。 2.朝鲜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14

1.音阶调式_——采用中国音乐体系,以五声音阶为主,主要调式为平调和界面调,

2.平调以sol为主音,界面调以la 为主音。

3.节奏节拍——其中音常常形成前短后长或前长后短的节奏形式,这与朝鲜音乐的三拍子倾向有明显的关系。

4.旋法——引向主音的下行二度和四读音程跳进,以及环绕调式中心音的纵向螺旋式升降,是其民歌曲调进行的突出特点。

5.润腔——朝鲜族民歌种颤音的运用具有特殊的意义,其形式也多种多样,从方法上有浅颤、深颤、拉颤、弹颤、柔颤、压颤纸分、速度上有慢颤、快颤的不同,

顺序上有先直后颤、先颤后直等区别,朝鲜族民间艺人认为颤音的产生是由于情感的表达的需要

(五)藏族的山歌和酒歌

民族概况 主要居住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声的部分地区,是一个以农业、和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早在7世纪初就有藏文文献传送于世,藏语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区,卫藏方言区包括除昌都地区以外的西藏全境;康方言曲包括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和四川西部,安多方言区包括甘肃南部,四川北部、和青海西部被捕。藏族全民信仰佛教、男女名字多取自佛经。

民歌的类别 藏族民歌包括山歌、劳动歌、爱情歌、风俗歌、颂经歌等几类。风俗各种又有酒歌、猜情歌、婚礼歌、箭歌告别歌等几种。山歌藏语称谓哩鲁,在山野兼自由歌唱的歌曲,因于宽广、节奏自由,句幅较长,旋律起伏较大,悠长高亢,极富有高原特色。

酒歌叫做昌鲁,是喝酒敬酒时唱的歌曲,饮酒人必须按照敬酒者的歌声和词意在一定的时候依次完成接酒杯、用无明指向天上弹酒三下、和三口酒、干杯等程序。酒歌德曲目非常丰富,包括祝福、祈祷、庆贺、喜庆、诙谐、或爱情,曲调清新流畅,情绪自然洒脱。

? 藏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调式——属于中国音乐体系,五声音阶为主,带腔,六声音阶也很常见。

15

调性——常使用调式交替和转换,并多为向下五度的调式交替和转换。 旋法——曲调清新婉转,富于装饰性。因常使用调式交替和转换,常有意外的音调进行。

(六)彝族“四大腔”

民族概况 古羌人分布在陕西、甘肃、青海一带,公元四世纪初羌人南下,与西南土著部落融合而形成彝族。彝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过去信仰多神,除此之外,还有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

? 四大腔

产生于云南建水、石屏一带的尼苏支系,并与青年男女传统风俗性的社交活动紧密相连,这种风俗性的活动尼苏人称之为“吃火草烟’,一般在傍晚的郊外、庙宇、族词、和村头公房内进行,共有三项内容:1、款白话 2、对唱曲子 3、跳弦用三弦、四弦、二胡、笛子、树叶等伴奏,众人集体歌舞。

四大腔是,《海菜腔》、《山药腔》、《四腔》《五山腔》的总称,分别流传于尼苏人居住的四个区域,是四种不同的声腔和套曲形式,与其他彝族民歌相比,四大腔具有篇幅较长,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曲调悠长深沉,演唱技巧较高等特点, 是彝族民间音乐艺术水准较高的品种。四大腔所唱体裁十分广泛,往往围绕爱情内容,并涉及到各种自然景物和生活琐事。有独唱、齐唱、及一领众和的等多种歌唱形式,旋律有悠长的歌唱性,与简洁的叙述性两种风格,两种曲调或交替进行,或交织在一起,歌唱时真假嗓相结合。

? 《海菜腔》

产生于云南省石屏县外,还流行于相邻的建水、通海、元江、红河等县,并波及到个旧市、思茅、普洱等地,甚至对汉族音乐也产生影响。《海菜腔》的正式唱词为4句活6句,每句七字,分为拘腔段、曲子段、和落腔段,传统的《海菜腔》其正词内容涉及青年男女爱情过程的各个方面,可分为试曲、勾曲、扫曲、抽曲、热曲、离曲、挂曲、怨曲、怪曲等等。有的正词唱串曲或闲曲,串曲是局外人对青年男女的幸福结合的歌颂和祝贺,闲曲歌颂美丽的风光、风情、和生活。

(七)少数民族的多声部民歌

1.概况 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多声部民歌有壮族的“双声”,侗族的大歌、拦路歌、耶、嘎哨,布依族的大歌、小歌,毛南族的欢、比,仫(mu)佬族的小歌

16

搜索更多关于: 教案民族民间音乐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短调曲调较紧凑,节奏整齐,篇幅较短小。 1.长调:是典型的蒙古族音乐风格的代表,节奏自由、曲式篇幅较长大,带有浓厚的草原气息。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在持续的长音上有类似于马头琴演奏时的颤动和装饰。牧歌、赞歌、思乡曲以及一部分礼俗歌属于长调范畴。 代表作品;呼伦贝尔盟《辽阔的草原》 2.短调:轻快活泼,节奏感鲜明,音域相对窄,代表作品《黑缎子坎肩》 3.蒙古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音阶——采用中国音乐体系,多为五声音阶,五声以外的音多构成综合调时七声音阶。 调式——以羽调式和徵调时为主,其次宫调式和商调式。 旋法——旋律线条成抛物线状,音程有较大跳进,是形成蒙古族开阔、稳健、剽(piao)悍性格的中心环节 (二)哈萨克族的独唱和弹唱歌曲 从内容上分劳动歌曲、颂赞歌曲、爱情歌曲、习俗歌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