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论《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
朴:谁指使你来的?
鲁:(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
周朴园:(忽然)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③
周朴园不仅不接受侍萍,也不认自己的儿子,他认为侍萍是来敲诈他的,企图用金钱赎罪,又一次无情的将侍萍赶走。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一旦他的名誉,地位受到威胁,他便不会顾念任何的感情,完全的暴露出资产阶级的真实嘴脸。让我们看到了他为人的“狡诈,残忍,伪善的本性”。
而当他知道了他和鲁大海之间的血缘关系后,他对鲁大海却毫无父子之情,“虎毒不食子”在他身上也不适用,他对鲁大海有的只是阶级的仇恨,他为了自己的利益,怕自己的恶性败露,他毫不犹豫地把鲁大海给开除了。鲁大海作为一个工人阶级的领袖,是受压迫者,是作为周朴园所在阶级的对立面出现的。虽然剧中没有直接描写出周朴园的滔天罪行,但是通过鲁大海的控诉,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周朴园有着当时资本家普遍都具有的一面:贪婪、狡诈、虚伪、唯利是图。他为了尽最大可能的积累财富,使出各种伎俩。让我们看见了血淋淋的手和黑洞洞的心,他的残酷,无情毕露无疑。
三、尚未完全泯灭的人性
他冷酷外表掩饰下的内心也仍有慈善的一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对于侍萍被赶走,周朴园也是不情愿的,是环境的恶势力太强大。周朴园虽然为爱情作过一番挣扎,但传统的礼教、世俗的碎语,外加家庭的阻挠,使他退却了,并最终投降,背叛了侍萍。剧本借侍萍向周朴园诉说自己当年被迫离开周家时,不用“你”而说“你们”、“你们老太太”,暗示读者背弃侍萍的主要责任并不在于周朴园,而说他那个代表着封建传统规范的大家庭。不仅如此,周朴园在情欲上也自虐,对自己近乎残酷。剧本借四风之口告诉读者周朴园念经吃素,而且“一向讨厌女人家的”。周朴园为什么要如此禁锢自己,不放纵自己的欲望,惟独对那个已经“死去”的侍萍念念不忘?他的这种怀念、忏悔、内疚完全通过一系列生活细节“外化”出来了。比如爱穿侍萍绣过的衣服,每年四月十八都不忘为侍萍做生日,还保留了侍萍在家时的习惯、家具??有人认为这是是虚伪的表现。但对于有钱有势的周朴园来说,只要他愿意 ,就能找到宣泄感情的方式,他为何要选择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呢? 另外,我们在剧本中也会看到他经常独自一人长久地凝视侍萍的照片,这难道是做给别人看的?也许一天两天可以做到,但是周朴园是30年来一直如此,没有改变过,我想要是没有真情恐怕是难以做到的。在周朴园的内心中,本能与良知在发生剧烈的冲撞,心底总是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而且常常是盖有各种各样的掩饰物。从他保留侍萍的相片、保留三十多年前陈旧的家具以及穿旧雨衣和熟记侍萍的生日、夏季关窗等习惯中可以看出,在周朴园的潜意识深处,他的确没有忘掉侍萍,因为在他的一生中,侍萍曾令他青春焕发,让他体味到了被一个女人真爱的幸福,那一切对他来说是那么的珍贵,而且在后来的三十年里,他娶了三任妻子,但始终没有遇见令自己中意的,或许是因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他最后没有与侍萍走到最后,其中有“遗憾美”所以才倍加怀念。而当初的他之所以要赶走侍萍,是出于一种理性的思考,是他在想要改造环境的同时又反被环境改造的结果,对他而言也是一种痛苦的抉择。正如周朴园说:“你不要以为我
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这是从潜意识中发出来的,并无半点虚假的成分。周朴园最终迫使周萍认母时说:“萍儿,你原谅我,我一生就做错了这一件事,我万没有想到她今天还在,今天我还在这儿,我想这只能说这是天命(向鲁妈叹气),我老了刚才叫你走,我很后悔,现在既然你来了,我想萍儿是个孝顺孩子,他会好好地侍奉你,我对不起你的地方,他会补上的。”这是他发自内心的忏悔,是感情的真实流露,而绝非虚伪。30年的忏悔,早年为个人发展而对侍萍的遗弃,是极不人道的。在作出这样的罪恶之后,能够在心灵的最底层,抑或是一角落发出内疚、忏悔,尽管不能代表总体性格的本质,但毕竟是一个方面,是人性的一种表现。对此曹禺说道“对侍萍的思念,怀念,便成了他后半生用来自欺欺人,经常咀嚼的一种情感了,这既可填补他那丑恶空虚的心里,又可显示他多情,高贵”。
从一些细节中,也能看到他作为丈夫,作为父亲的影子,体会到他的温情,比如在繁漪发烧以后叫仆人不要惊醒她。回家以后总记得看望妻子;当繁漪跑到四风家,在外面淋得一身湿时,周朴园叫她上楼,赶紧脱掉试衣服等。此外,在第一幕中对周萍的耐心教导,第四幕中对周冲的悉心关怀,都表现了周朴园温情的一面,说明对于家人他也是有感情的,从这我们也可以窥探出他心灵深处的一丝善意,再想到他对侍萍的那一番忏悔说明也还有些许“人性”,最后他捐了周公馆,去看望鲁妈、繁漪的行为也使我们看到了他“尚未完全泯灭的人性”。
四、懦弱,无奈的受害者
周朴园在与鲁侍萍相认时,并不是虚伪的。他对侍萍的爱是有过真情实感的,是真实的,真诚的,因此他才能在三十年后还记得关于侍萍的生日;她在夏天关窗的习惯;保留着留有侍萍痕迹的衣服;维持着三十年前的家具摆设;记得侍萍一点一滴微小的习惯;坚持把侍萍称为死去的太太??从这些都可以看出他的用心良苦,他的用情之深。然而,作为一位在那个年代曾经留学的富家子弟,周朴园是与众不同的。他虽然功成名就,成为较为成功的资本家,但内心深处始终无法摆脱封建家庭对其思想的束缚。繁漪面对束缚采取的态度是顽强挣扎,而周朴园在面对现实的压力时是懦弱的。当时的门第观念,家庭的压力使他在现实与感情上面临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他既不敢为了侍萍而放弃自己当初拥有的一切,与自己的家庭决裂,不敢用今后的人生为赌注抗争。于是他只能无奈的默许了家族对侍萍的压迫,在他的家人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将刚刚生完孩子三天的侍萍赶出家门时,将她逼的走投无路时,作为丈夫的他没有站出来阻止,而是选择了默许,选择了他放弃与侍萍之间的幸福,选择了背叛自己的理想与感情。这也体现了他懦弱的一面。
周朴园不仅是个悲剧的制造者,他也是受害者,一个主动的,积极的,封建文化的受害者。他亲手扼杀了自己与侍萍之间的爱情,葬送了侍萍的一身,他追求圆满,渴望“最完美的家”,但却用了错误的手段“封建专制手段”来实现他所认为的“最有秩序“而实际上是最无人性的统治。后来,家族败落,儿子死了,妻子疯了,剩下的唯一一个儿子也是与自己对立阶级的先进代表,和他在斗争着,他变的孤苦无依,没有了希冀,他成了一头被现实斗的鲜血淋漓的野兽;曾经他有着先进的思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一切不复存在,他被封建腐朽所吞噬,无论他怎样的费尽心机,怎样机关算尽,这一切的改变是不可避免,不能挽救的。在时代的变化,前进面前他是无奈的,只能接受。
结论:
总之,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是辩证统一的,他既是当时社会悲剧的制造者,又是受害者,是 “可恨之人”和“可怜之人”的结合体。话剧家曹禺对周朴园的形象塑造是成功的,为中国话剧作出来巨大的贡献。
注释:
1《雷雨》 曹禺 第一幕 人民出版社 2003年9月 ○
2《雷雨》 曹禺 第一幕 人民出版社 2003年9月 ○
3《雷雨》 曹禺 第二幕 人民出版社 2003年9月 ○
参考文献:
[1]唐弢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1980 [2]曹禺 《雷雨》 第一幕 人民出版社 1994年9月 第50页 [3]曹禺 《雷雨》序 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年1月版 第3页
[4]陈瘦竹 《论(雷雨)和(日出)的艺术结构》 1960年 第五期 第30页
[5]张惠珠 《曹禺剧评》 北京十月出版社 1995年
[6]四川中文系编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曹禺专集》(上) 1988年10月
[7]田本相 《曹禺研究材料》(上)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79年10月 [8]辛宪锡 《曹禺的戏剧艺术》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年5月
[9]狄丽英 《伪君子的真性情——周朴园形象再分析》 2004年6月 [10]张迥 《中华文学通史》第六卷(近现代文学编史) 华艺出版社 [11]杨桂钦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 商务印书管 1981年 [12]周艳萍 《论(雷雨)中周朴园的任务形象》 2011年12月hettp://www.worldul.com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