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项目可研报告d
姓名 吴 意 张益民 祁云风 马春秋 朱赞 卜文平 王向东 蒋学超 姜楠 王友功 白颖 余意 韩凯 刘巍 高洋 单 位 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 专 业 热能工程 电气 技经 自控 暖通 热动 电气 建筑/总图 技经 自控 结构 暖通 暖通 热动 给排水 岗 位 审核人 校核人 校核人 校核人 校核人 主设 主设 主设 主设 主设 主设 设计员 设计员 设计员 设计员 职 称 高 工 工程师 工程师 工程师 工程师 工程师 工程师 工程师 工程师 工程师 工程师 工程师 工程师 工程师 工程师 1.4 编制依据和原则 1.4.1 编制依据
(1)《xxxxx分布式能源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服务合同》 (2)《xxxxx分布式能源站工程建议书》
(3)甲方提供的设计基础资料、当地建筑工程的一般做法等有关设计资料 (4)其他委托方提供资料 1.4.2 主要设计规范
《火力发电厂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深度规定》DL/T 5375—2008 《燃气冷热电三联供工程技术规程》CJJ 145—2010 《分布式供能系统工程技术规程》DG/TJ 08—115—2008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 50028—2006 《小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GB 50049—2011 《环境空气质量规范》GB 3095—2012
《工业企业厂界噪音规范》GB 12348—2008
《火力发电厂及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GB50229—2006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GB 50189—2015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 2589—2008
《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 50053—2013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2011
《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5—2011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11—2007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 50140—2005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 50116—2013 《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运行控制规范》NB/T 33010—2014 《自动化仪表选型设计规定》HG/T 20507—2014 《仪表供电设计规定》HG/T 20509—2014 《仪表配管、配线设计规》HGT20512—2014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 50058—2014 《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093—201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2008 《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2013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 50013—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2011年版)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3(2009版)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11 《钢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7—2003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 94—2008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规范》GB Z1—2010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厂设计规定》DL/T 5147—2003 《火电厂节水技术导则》
《火力发电厂和变电站照明设计技术规定》DL/T 5390—2007 《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GB 50264—2013
《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规范》GB 50185—2010 《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 18613—2012 《绿色建筑评价规范》GB/T 50378—2014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2012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3—2002 《建筑照明设计规范》GB 50034—2013 《建筑采光设计规范》GB/T 50033—2013 1.4.3 主要设计原则
xxxxx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分布式能源供应系统要建成突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低碳和生态宜居的现代化能源中心。其设计应有超前意识,即在保证供能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技术要先进,环保要保证,节能效果要显著,优化控制要高规范,力求各项设计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据此,本技术方案设计原则确定如下:
(1)遵循余热利用最大化的原则,系统设备配置及运行模式由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2)能源综合利用,发挥节能潜力。在保障系统经济性的基础上,根据能源梯级利用的节能理念充分发挥节能技术优势,并制定合理的运行技术方案发挥全系统最大的节能潜力。
(3)系统工艺可靠,保障稳定运行。选用技术成熟的设备,并具有完善的与其相关的控制系统、集成关系密切的相关附属设备,按照系统总体要求做好与系统的接口。
(4)维护经管方便,满足各方要求。充分考虑系统运行维护和日常经管的方便性,并满足各有关方面的不同需求。在符合工艺及环保要求的前提下,积极采用节能、节水和低排放技术。
(5)工程建设不影响生产原则。在整个工程的设计及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
虑已有的供能系统及其供能特点。做好各子系统(软化水、电力)接入点及接入方式的设计,利用已有供能系统的维修期或检查期进行对接。在工程实施前做好工期安排,制定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施工接口技术方案,以确保整个工程建设不影响xxxxx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正常生产。
(6)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原则。对能源系统进行整体设计,以系统的思维和理念对能源系统各环节设计,考虑不同能源系统各环节之间的互补与优化。
(7)本报告的经济评价所采用的天然气、供电、自来水单价是与xxxxx和xxxxxxxxxx沟通后确认的价格。 1.5 工程简况 1.5.1 工程简介
xxxxx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已有一套供能系统,有部分电力缺口,为实现清洁能源的高效利用,并降低企业用能成本,本工程拟采用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技术。根据河南省分时电价执行情况,在分时电价高峰段、平段,可以通过天然气的高效、梯级利用,满足工程部分电力需求,余热用于热电系统锅炉给水以减少预热用蒸汽需求,以实现企业降本增效的目标。
本工程工艺路线主要是利用燃气内燃发电机组和配套余热利用装置,满足工程部分电力需求及预热来自锅炉冷渣机的40℃给水。能源站建设规模为6666kW的发电能力,预热来自锅炉冷渣机130t/h的40℃给水至85℃,电力接入采用“并网不上网”的接入技术方案。
本工程占地面积约300㎡,机房内包括燃气内燃发电机间、配套换热设备、管道、能源站配电间、控制室等生产和行政用房。 1.5.2 建设必要性
(1)落实国家节能政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能源需求量也在大幅增加,从1993年开始我国就已经成为能源净进口国,而且供需缺口越来越大,2040年将达到24%左右。因此近年来,国家开始大力支持发展节能降耗技术,尤其是供热、电厂等耗能工程,国家重点鼓励采用冷热电联产技术取代现有的一大批供热锅炉房,该技术在获取较高的能源转换效率的同时,能够大大提高有效能量的输出,并且能够以较少的土地、环境、燃料和水等相关资源的代价,获取较大的能源利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