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与答案

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与答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1 9:05:08

19小东每次锁门离家后,明知已锁过门,但总是怀疑门没锁上,非要返回检查才安心他的这种行为表现属于( ) A强迫恐惧 B强迫焦虑 C强迫观念 D强迫行为 【答案】D

【解析】强迫性障碍又称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为缓解强迫观念引起的焦虑而服从性的从事该行为。题干中学生表现为强迫行为,属于强迫性行为。故正确答案为D。 20.【答案】D

【解析】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道德行为的养成需要经过不断练习,养成道德习惯。道德习惯可以使人的道德行为达到自动化。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可以使学生在不同情境中也能表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因此,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是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故正确答案为D。 21.【答案】C

【解析】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尔塔效应”。是指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不理会或拒绝听从老师的要求;这些学生常常会一天天变坏,

最后沦为社会的不良分子。题干所述为期待效应。故正确答案为C 辨析题

22.德育的起点是提高道德认识 【解析】此观点错误。

(1)德育过程就是学生思想品德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提高的过程。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道德意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标志。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德育过程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开端。(3)作为一名教师,应意识到品德的构成要素具有多种开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23.教学具有教育性 【解析】该说法是正确的。

(1)教学具有教育性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传递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2)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防止两种极端倾向。

(3)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传递科学知识,还要贯穿思想品德教育,将知识和思想品德结合起来。

24.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想象。 【解析】此观点错误。

(1)记忆的三级模型包括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短时记忆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大约在20秒左右,最多不超过1分钟的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终身保持的记忆。

(2)在短时记忆中,信息的保持时间是有限的。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加以复述,便可以进入长时记忆,得以继续保存;如果它们得不到复述,就会很快消失掉。因此,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复述。

(3)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重要的知识进行复述,使得重要知识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得到长期保存。

(4)综上所述,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复述而不是想象,题干观点错误。 25.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想象。 【解析】此观点错误。

(1)强化有正负之分,负强化通过终止不愉快的刺激增强行为反应的概率。惩罚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发生的过程。

(2)负强化的目的是提高行为反应的概率,而惩罚的目的是消除或抑制某行为反应。 (3)因此,负强化和惩罚本质并不相同。 简答题

26.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领域

【解析】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主要领域包括了

(1)信息技术教育(2)研究性学习;(3)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4)劳动与技术教育。

27.简述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

【解析】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包含以下方面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教导学生学好功课 (3)组织班会活动

(4)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5)组组织学生劳动; (6)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 (7)学生操行评定;

(8)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28.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解析】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识的过程,其结果是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或改组。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对知识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的社会互动性、主动建构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常常需要通过与其助学者组成的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的意义建构者。同时,知识不可能脱离情境而存在,因此,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相结合。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和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己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19小东每次锁门离家后,明知已锁过门,但总是怀疑门没锁上,非要返回检查才安心他的这种行为表现属于( ) A强迫恐惧 B强迫焦虑 C强迫观念 D强迫行为 【答案】D 【解析】强迫性障碍又称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为缓解强迫观念引起的焦虑而服从性的从事该行为。题干中学生表现为强迫行为,属于强迫性行为。故正确答案为D。 20.【答案】D 【解析】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道德行为的养成需要经过不断练习,养成道德习惯。道德习惯可以使人的道德行为达到自动化。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可以使学生在不同情境中也能表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因此,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是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故正确答案为D。 21.【答案】C <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