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改性粉煤灰对染料吸附的研究 - 图文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设 计
3.3改性剂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如2.3.5中所述,采用一系列浓度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溶液对粉煤灰进行改性后,让其对废水进行吸附,再测定其上层清液吸光度,结果见表3-3和图3-3。
表3-3 改性剂对脱色率的影响
编号
HDTMA浓度(g/100mL)
吸光度An 脱色率(%)
1 0 0.907 3.2
2 0.05 0.716 23.6
3 0.10 0.357 61.9
4 0.20 0.423 54.9
5 0.25 0.495 47.2
脱色率(%)70605040302010000.050.10.150.20.250.3 HDTMA浓度(g/100mL)
图3-3 改性剂浓度对脱色率的影响
由图3-3可看出,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粉煤灰的改性效果,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的浓度为0~0.1g/100mL之间,吸附作用随着其浓度的增大而增强,表现在改性粉煤灰对染料废水的脱色率增大。在改性剂的浓度为0.1g/100mL时,脱色率达到最大值,随后有略微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粉煤灰的吸附性,另一方面是由于改性后粉煤灰被活化,表面电性发生改变,其对染料的吸附性能增强。本实验取浓度为0.1g/100mL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溶液对粉煤灰进行改性后备用。
22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设 计
3.4改性粉煤灰的用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如2.3.6步骤1中所述,控制改性粉煤灰的用量在0.1~0.6g范围内变化,吸附处理废水后,测定其上层清液的吸光度,结果见表3-4和图3-4。
表3-4 改性粉煤灰用量对脱色率的影响
编号 吸光度An 脱色率(%)
1 0.911 2.8 2 0.2 0.896 4.4 3 0.3 0.815 13.0 4 0.4 0.462 50.7 5 0.5 0.489 47.8 6 0.6 0.458 51.1 粉煤灰用量(g) 0.1
图3-4 改性粉煤灰用量对脱色率的影响
从图3-4可以看出,在改性粉煤灰的用量在0.1g~0.4g时,随着改性粉煤灰用量的增加,其对废水中染料的吸附能力逐渐提高,表现在脱色率的逐渐上升。但当改性粉煤灰的用量由0.4g再接着增加时,脱色率几乎不再变化。可能是由于吸附剂表面积有限,吸附容量将近达到饱和状态,对苋菜红的吸附也基本达到平衡。0.4g时,废水的脱色率为50.7%,0.6g时脱色率为51.1%,涨幅很小,综合考虑后期的分离及经济成本等因素,故对起始浓度为50mg/L的模拟废水,取粉煤灰的最佳用量为8g/L。
23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设 计
3.5吸附搅拌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如2.3.6步骤2中所述,用同样量的粉煤灰对同样量的废水进行吸附,控制其搅拌时间在2min~60min范围内,测定其上层清液的吸光度,结果见表3-5和图3-5。
表3-5 搅拌时间对脱色率的影响
编号 搅拌时间(min)
吸光度An 脱色率(%)
1 2 0.815 13
2 10 0.458 51.1
3 20 0.466 50.3
4 30 0.451 51.9
5 40 0.462 50.7
6 60 0.449 52.1
图3-5 搅拌时间对脱色率的影响
由图3-5所示,改性粉煤灰对苋菜红的吸附效果较明显,在搅拌时间为10min时达到了较高的脱色率,之后延长搅拌时间脱色率缓慢增长但并不明显,此时改性粉煤灰对苋菜红的吸附基本达到饱和。在吸附的初期,吸附主要发生在改性粉煤灰的表面及其内部的大孔;在吸附的后期,粉煤灰的表面及其内部大孔的吸附几乎已达到饱和。同时改性粉煤灰对苋菜红的吸附具有快吸附,慢平衡的特点且这种吸附比较牢固。本实验取最佳的搅拌时间为10min。
24
唐 山 学 院 毕 业 设 计
3.6吸附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在粉煤灰吸附染料的过程中,温度会影响染料废水中染料分子的热运动等,从而影响改性粉煤灰对染料的脱色率。如2.3.6步骤3中所述,用同样量的粉煤灰对同样量的废水进行吸附,用恒温水浴锅控制不同的反应温度,测定其上层清液的吸光度,结果见表3-6和图3-6。
表3-6 温度对脱色率的影响
编号 温度(℃) 吸光度An 脱色率(%)
1 22 0.558 40.4
2 35 0.545 41.8
3 45 0.531 43.3
4 65 0.550 41.3
5 75 0.563 39.9
图3-6 温度对脱色率的影响
改性粉煤灰对废水进行吸附时,用恒温水浴锅控制不同的温度,考查其对脱色率的影响。如图3-6所示,在温度小于45℃的情况下,改性粉煤灰对废水的脱色率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大,在45℃时达到最高。随着温度的继续上升,脱色率有下降趋势。分析其中原因,可能是由于随着温度的上升,废水中的分子扩散得到扩散,从而促进了苋菜红的吸附;但温度过高的话,分子的热运动会越剧烈,可能会使已经被吸附的染料分子发生解吸附而使脱色率下降。本实验取最佳的实验温度45℃。
25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