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精练20 注重联系、把握规律解决生态系统问题
2019年
精练20 注重联系、把握规律,解决生态系统问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现将某动物新物种X引入该生态系统,调查鼠与X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表。若不考虑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时间(年)
1
2
3
4
5
6
7
8
鼠种群数量(只) 18 900 19 500 14 500 10 500 9 500 9 600 9 500 9 600 X种群数量(只)
100
120
200
250
180
170
A.鼠和X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的结果表现为相互抑制 B.客观上物种X起到促进鼠种群发展的作用,两种生物共同进化 C.引入物种X后,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X种群的K值是250 D.在第5年时,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
2.下图为描述多种生物学现象或过程的模型,相关叙述不准确的是( )
A.若该图表示基因表达的过程,则d主要发生在细胞质中 B.若a、b、c表示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能量值,则a>b+c
C.若该图表示酵母菌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则e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 D.若该图表示减数分裂,b为次级精母细胞,则四分体形成发生在d过程 3.如表选项中,能用甲、乙、丙三者关系图表示的是( )
选
表示内容 甲
乙
丙
项
消费
A 碳元素的流向
CO2库 生产者 者
内环境成分的B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关系
生态系统的 生产C
消费者 分解者 能量流向 者
甲状腺激素分 下丘
D
甲状腺 垂体
泌的分级调节 脑
180
170
2019年
4.下表表示某生态系统一年内CO2消耗量与释放量的情况,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甲(生产
者消耗CO2量)
CO2相对
100
值
A.甲可以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乙释放CO2的方式不同于丙、丁
C.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可能正在上升 D.表格体现了无机环境和群落之间的碳循环
21
30
11.5
乙(分解
丙(生产
丁(消费
者CO2释者CO2释者CO2释放量)
放量)
放量)
5.如图是一个简化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要调查该生态系统中橡树苗和兔的种群密度,可分别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B.森林中的这些生物分别占据着不同的空间,说明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 C.兔参与形成了8条食物链,鹰占有2个营养级
D.鹰每同化1 kJ的能量至少需要草本植物固定125 kJ的太阳能来支持
6.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2
-1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 357 J·m·a
-2
-1
2019年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7.下图表示某相对稳定的海域三个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三种生物处于生态系统第一、第二、第三营养级 B.碳在三种生物之间是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的 C.鱼鹰鹗等的捕食离不开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机制有利于维持三种生物数量的相对稳定
8.近年来,随着人类过度开发海洋资源,许多海洋动物也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下图为20世纪南半球鲸捕获量的变化情况。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某种鲸种群处于食物链末端,获得能量多,更易生存 B.蓝鳁鲸在1928年左右捕获量即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通过多年的捕鲸量数据可反映长须鲸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 D.各种鲸的数量波动属于非周期性波动,受外源性因素影响较大
9.切叶蚁中体型较大的蚂蚁将叶片咬下运回巢穴,交给体型较小的蚂蚁咬成小片,后者再交给体型更小的蚂蚁咬成更小的片,以此类推直至叶片被咀嚼为糊状,然后切叶蚁将叶糊平铺在巢穴中“养殖”真菌。真菌可以分解叶片中坚韧的组织,切叶蚁则以真菌为食。切叶蚁体表覆盖一层链霉菌,该菌可抑制本巢穴真菌寄生物的大量繁殖。由此能得出的推论是( )
A.“植物→真菌→切叶蚁”构成一条捕食食物链 B.体型大小不同的切叶蚁间存在互利共生的关系
C.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组分之间完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D.蚂蚁能长期控制巢内真菌寄生物是共同(协同)进化的结果
10.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如图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要大于该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2019年
B.挺水植物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C.绿藻、黑藻可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并用于自身的光合作用 D.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时,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1.(16分)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美丽中国”的全新概念。北京等很多城市都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建立人工湿地,形成藻菌共生污水净化系统,对生活和工业污水进行净化处理。下图所示为某人工湿地进行废水处理的流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工湿地中的芦苇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这些植物构成的 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人工湿地中菌类等作为分解者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 。
(2)输入该氧化塘的能量(类型)有 。氧化塘中的风车草、圆田螺、细菌等所有生物共同构成 。
(3)废水流入厌氧池前需经稀释处理,目的是防止厌氧池中的微生物 。
(4)若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中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各种群生物体内某重金属的含量如下表。
种群 重金属含量
0.003 7 0.003 7 0.035 0.035 0.34
(μg/kg鲜重)
已知水中的该重金属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假设在这5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中,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上述食物网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是 。 (5)实地调查中发现,该湿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 ,不能仅仅依靠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还应该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理由是 。
12.(12分)红树林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的潮间带,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还是多种贝类、甲壳类、鱼类及鸟类栖息繁殖的场所。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能攀爬树冠迅速生长,繁殖能力强。某科研小组对薇甘菊入侵红树林的有关状况进行研究,选取未受入侵的红树林群落、轻度入侵的“红树林—薇甘菊”群落、重度入侵的以薇甘菊为主的群落和无植被覆盖的光滩(分别编号为A、B、C、D)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如下表。该小组还研究了红树林植被的碳转移途径,如图。请分析回答:
甲
乙
丙 丁 戊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