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4六上语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扣读导悟,读悟相生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3、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品味西北特有的艺术奇葩。 4、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1、利用多媒体教学,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自主学习,师生互动,体会本文如诗如画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手法及运用。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导入: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了安塞腰鼓,知道课文按时间顺序分为“鼓响之前—腰鼓表演—鼓声停息”三个部分,还体会了鼓响之前的静。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尽情感受一下这雄浑激越、壮阔火爆的腰鼓表演吧!你听,你看??(播放视频)
2.看了这段视频,你想说什么?指名回答。
3.过渡:是的,这就是安塞腰鼓带给我们的震撼,课文中作者又是怎样用文字将这壮观、火爆的场景展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呢?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用奔放、动感的画面,渲染烘托出激昂的课堂氛围,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和震撼,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性地感受到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和火烈,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的性格,并带着这样的震撼和感动走进课文,与文本碰撞出激情的火花、独特的感受。】
二、一展腰鼓的雄姿。 1.自主阅读
默读第5到17自然段,划出最令你震撼的句子或段落,读一读。用一两句话写写感触。 【设计意图:安塞腰鼓是震撼的、令人激动的,学生们“披文以入情”,浮于文字表面的内容是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体会到的,所以在读悟之初,我就安排了这一环节,让学生自读自悟,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让读成为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2.交流所划下的部分,朗读感悟。(列出主要段落的教学设计) ?“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①指名读一读,说说感受。 ②学习排比特色 观察句子特点 指导朗读排比句。 指名读,点评 齐读。 小结。(板书:火烈的场面) 【设计意图:“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外在的语言与心灵的情感是浑然一体的。《安塞腰鼓》的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大量运用排比,一个接一个,使内容表达得更加热烈、更激荡。教
学中,我引导学生观察这是一组排比句,并指导读好这组排比句,教给他们朗读的技巧,从抑扬顿挫的朗读中逐渐感悟到作者为什么要用排比句,体会安塞腰鼓的气势和后生们喷薄而出的力量,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③学习比喻特色
指名说说把??比喻成?? 为什么要比作骤雨?
流苏是什么?,请翻到书80页(学生观看) 用了比喻,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学生答 女生读每一排的前半句,男生读后半句。
【设计意图:这里运用了比喻等表达方法,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教学中,我扣读导悟,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因表达的需要而运用的种种表现方法。】
④仿写升华
过渡:读了这么生动的诗句,底下的小诗人们也一定跃跃欲试了,我们也来学着作者写上两句吧。(投影填空题)
在《补充习题》第49页,记录下思维的火花 展示自己的诗句吧。
【设计意图:这部分句子句式整齐,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表达方法,形象生动,学生也观看了视频,朗读了课文,心中已经有了表达的冲动,我就趁热打铁安排了仿写句子的练习,让学生也学着借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对安塞腰鼓的独特体验,一个个整齐、生动的句子便会水到渠成,学生尽情驰骋在想象的快乐之中。】
?“这腰鼓,使??变得亢奋了” ①指名读,说说感受。 ②指导读好排比句。
③空气、阳光和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名答。
④指名说说词语之间的关系。指名说(反义词或对比关系) ⑤指导读出变化。
【设计意图:除了排比、比喻,用词的生动性也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比如这里就用了三组对比强烈的词语来体现安塞腰鼓巨大的感染力。所以我便引导学生在自悟的基础上来体会这三组词中体现出的变化,从而以悟促读。】
?“百十个腰鼓??隆隆,隆隆,隆隆。” ①指名读一读,说说感受
②师:仿佛身临其境,周围的一切都被这沉重的响声所征服(板书:沉重的响声) ③女生读,男生评价 ④用朗读体现沉重的响声 创设情境:“鼓声震耳欲聋,在山崖间回响;鼓声震撼人心,使人随之共鸣,越来越响,越来越沉重,‘隆隆’、‘ 隆隆’、‘隆隆’??”
⑤男生齐读第9、10自然段 ⑥小结。
【设计意图:教师的语言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创设情境的魅力。学生虽然从字面上知道这响声是“沉重的”,但他们并没有体会到响声沉重到什么程度,又为什么如此之响,于是我便创设情境,再配以教师绘声绘色的范读,学生总该听出了什么,朗读效果也就会随之得到体现。】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
过渡:安塞腰鼓的魅力如此之大,让我们忍不住想去看看这击鼓的后生们 (板书:后生)
①这群后生穿的是农民的衣着,吃的是??
②默读,想一想,能用哪些词儿来形容这些后生们。指名说说 ③小结。(板书:强健的或茂腾腾) ④指名读这段话。
⑤理解“它??威逼着你”这句话,指导朗读。 ⑥再指名读整个段落。
⑦结合12自然段理解第一自然段中的“茂腾腾”。(投影第一自然段) 指名说说
⑧引读复述,尝试背诵。(投影引读内容)。
⑨追问:是谁孕育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和壮阔火烈的安塞腰鼓?读一读第13自然段。 ⑩小结。
【设计意图: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句子,感受后生们的生龙活虎,感受作者在赞美安塞腰鼓的同时对粗犷、豪放的黄土高原人的由衷赞颂。】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使人叹为观止。” ①指名读句子,说说感受 ②观察句子特点
③指导读好排比句,读出气势、节奏、和变化 ④理解“叹为观止”。 ⑤小结。(板书:变幻的舞姿) ⑥齐读
【设计意图:读与悟在教学的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相生相长的,读得绘声绘色,方能悟得有理有据;悟得合情合理,才会读得栩栩如生。安塞腰鼓是使人震撼的,在教学这部分时,我安排学生互动评价,让学生都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再来读读这段话。接着抓住“叹为观止”这个词来追问“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吗?”“在文中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什么?”随着问题的解决,全班同学都会感受到舞姿的变幻多姿和作者的由衷赞叹,也就能把这段话读得充满气势,又意味深长。】
2.根据板书小结:作者分别从??四个角度,运用了排比等多种手法,和如诗如画的语言,充分展示了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板书:赞美)
三、感受语言的魅力:
1.设问:作者也在课文中多次直接表达对安塞腰鼓的赞叹,你发现了吗? ?学生找出:“好一个??” (投影“好一个??” ) ?认识反复及其作用 ?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把这四个“好一个??”放进原文中去感受它的激情。师生对读第5到17自然段。 ?追问:作者赞叹的仅仅是安塞腰鼓吗?指名答 ?小结。
【设计意图:为了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是遵循由“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来设计教学程序的。课文由“静—动—静”,脉络清晰。“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整体自读自悟,自主捕捉犹如一颗颗珍珠的各个令人震撼的画面——“火烈的场面”、“沉重的响声”、“强健的后生”、“变幻的舞姿”,在充分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再次整合,这四次出现的“好一个……的安塞腰鼓”就是一根神奇的线,串起每一个画面,在激情朗读的过程中,还体会“反复”的妙用,一颗颗珍珠被串成了美丽的项链。】
2.引读:当腰鼓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以致??简直?? 引导学生课后去探讨这样写的好处。 四、布置作业:
1.了解另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写成一二百字的短文。 【设计意图:在扣读导悟的过程中,这火烈的情与美妙的言交相辉映,共同彰显了《安塞腰鼓》
这篇文章的特色和魅力,逐渐调动起学生一吐为快的欲望,展开想象,放飞思想,这也就达成了以读悟促练笔的目标。这里便请学生来仿写一段话,所推荐的都是学生身边触手可及的事物,如“扬州剪纸”,也让他们有话可说,同时还建议能用上课上所学的排比等表现方法,学以致用。孩子们经过细心观察,精心准备,一定会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2.背诵第12-16自然段 五、板书设计:
14 安塞腰鼓
火烈的场面
沉重的响声 赞美
强健的后生 变幻的舞姿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