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浅谈农业资源与环境
浅谈农业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何晓琴
摘要: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农业资源的蕴藏量和能利用量是有限的,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利用范围也是有限的,但是由于农业资源具有可更新、再生性,加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可以寻找新的资源和扩大资源利用范围,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能力,而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多,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笔者系本县种植业管理局技术骨干,结合农业资源利用现状进行阐述并提出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 资源 可持续性发展
农业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的总称。农业自然资源含农业生产可以利用的自然环境要素,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农业经济资源是指直接或间接对农业生产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生产成果,如农业人口和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农业技术装备、包括交通运输、通讯、文教和卫生等农业基础设施等。笔者系本县种植业管理局技术骨干,结合农业资源利用现状进行阐述并提出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我国农业资源现状
1、 耕地资源紧张
从我国耕地资源的数量来看,我围耕地面积大约为1.2亿hm2,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 人均耕地0.1hm2左右,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而且,我国的人口以l300一l400人/h 的速度增长,耕地则以33.3-40.0 hm2 /h的速度减少。全国耕地面积已从1996年的13003.92万hm2减少到2004年的12244.43万hm2,8年间共减少75949万hm2,减少幅度达5.84%。 2、 农业水资源不足
从农业水资源的数量来看,总量较多.排在世界第6位;人均量较少,排在世界第109位。我国的水资源总量为2.80万亿m3,其中农业灌溉水占国民经济用水量的80%以上,但仍有部分耕地少水、缺水或无水。
3、 化肥资源较为短缺
化肥是农业生产中一项至关重要的生产性资源。据有关部门测算,化肥在整个农业技术进步作用中的贡献率高达52%。但是,化肥在我国目前还是一种短缺资源,尤其是N、P肥资源。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对化肥资源的需求量持续上涨,导致国产化肥市场供不应求。
4、农业资源承受的压力不断增长
我国的人均耕地资源、草地资源、水资源分别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40%和30%,地少人多,资源紧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目前,浙江、福建、广东、上海等7省市人均占有耕地已低于联合国的警戒标准。预计我国人口在2030年比现在还要增加3 亿多,有关农业资源的制约还将增大。而且我国耕地数量还在不断减少,因而粮食安全问题、资源利用问题、农业生态问题将日益严重。 5、 农业资源质量不高
我国农业资源分别受坡度、土层、质地、侵蚀、水文和低温等因素的影响,总体质量不高。全国无限制或少限制的农用土地资源仅占9.8%;其余90.2%的农用土地资源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其中受中度、重度限制的农用地占农用土地总面积的60%以上。在耕地中,质量较低的中下等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69%;在现有林地中,约有1,3是次生林、疏林、灌木林等;在草地中,草质差、产草量低的中下等草地约占87%。 6、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
低质低档次的农产品大量生产,国内市场销售不畅,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造成许多农业资源闲置和浪费。从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来看,化肥仅为30%,灌溉水不到40%,农业副产物还不足2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同时还加大了对环境的污染。 7、农业环境污染严重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50%以上的地表水体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农田酸雨污染和土壤污染形势同样相当严重。农业环境朽染不仅降低了资源质量,使农业生产遭受损失,也污染了农产品,使人体健康受到危害。
二、我国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对策
1、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根据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紧缺的实际国情,应扬长避短,发扬人力资源等社会资
1
源的优势,开发人的科技与知识素质,尽陕转向生态环境建设、整治圉土资源环境、抗洪抢险救灾,重点亍台理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和山区贫困等。如对农业过剩劳动力、下岗转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组成各种专业队伍用于牲治国土、生态环境建设,在生态脆弱地区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风沙危害,在山区加大坡地改梯田力度,扶持贫困山区建设基本农田,改变生产条件以消除贫困,则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开辟新资源,扩大资源利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又有利于充分就业,把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与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结合起来。此外,还可组织劳动力充裕地区劳力到境外地多人少地区务农,实行资源互换互补,扬跃避短,提高资源总体利用率和效益。 2、缓解资源稀缺性问题
(1)实行技术革新与技术进步推动自然资源储量的新发现和利用规模与效益的提高,用新技术促进资源集约、合理开发利用,促进生产过程中以量多、价廉资源替代量少、价昂资源的多种资源相互替代,推动资源利用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提高规模效益。 (2)面对当前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实行“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战略。依据比较利益原则,发展适应世界市场需求、适销对路、科技含量高、质优价廉的本国优势产品和产业,实行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以提高我国资源总体利用水平和效益。 (3)推进资源重复利用、综台利用,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水平。为适应今后农业发展阶段性变化,在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上要相应实行以下两个转变:①南以改造中低产用 和开垦宜农荒地相结合,转到改造中低产田为主,尽量少开荒或不开荒,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⑦由以增加农产品产量为主,转到积极调整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上来。
(4)运用科技、经济手段扩展各种农业自然资源内涵和外延的利用。如开发有生态经济价值的“四荒”资源和滩涂资源、山区林牧业资源,以及有现实条件和需要,并有远景战略意义的海洋农业资源、沙漠农业资源等,用以扩大稀缺性大的耕地、水资源的可替代率。
3、节约和集约利用稀缺资源
在当今资源日趋短缺和非持续利用的形势下,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一切资源的稀 缺性已成为资源的永恒属性,而作为经济范畴的资源稀缺性。已被资源经济学定义为“竞争性的市场上任何一种价格大于零的商品都是稀缺的”,即任何一种资源都是有价值
2
的,必须实行有价、有偿使用,才能缓解资源稀缺性的问题。因此,除上述运用技术、经济手段寻求、开发新资源和替代资源外,还必须实行由粗放低效利用向以知识科技密集型为主要标志的集约高效利用的根本转变,而不能停留在劳动密集型低效利用上;并建立完善的资源产权制度和资源有价、有偿使用制度,资源价值核算与价格管理体制,实行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以达到节约和有救持续利用资源的目的。 4、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集约持续农业”要在保护和改善资源、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实现资源节约和集约高效利用,以取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保证资源永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甫干农业生产的区域性特点,要做到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利用资源,就不能固守一个模式;所选用的技术,也应是适用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当地经验与外米先进技术相结合。综观已有的成功做法,大都侧重于应用以下几项主要生态规律:①共生规律。以发展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稻田养鱼、蜜蜂传播花粉优化良种.以及多种问作、轮作、套种栽培制度等。②伴生规律。利用各种农作的主产品、副产品.发展产品加工业、副业。③互生规律。以调整和优化农、林、牧、渔、副各业生产结构。④序生规律。如我国南方发展桑(蔗)基鱼塘、草基鱼塘等。⑤再生规律。利用再生资源的“自我建造”、“自我修复”、“自我调节”功能,以调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保持生态平衡,实行“用、 养、管结合”,“养、保、管促用”,以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达到增产增收。同时,还应重视经济规律的应用。 5、深化农业资源区划工作
目前我国农业资源区划工作已进人跨世纪扩大改革扦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 时期。为加强国土资源持续利用,促进全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应在近期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农村可持续发展(“SARD”)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允分利用已有研究成果.有重点地深入开展国土资源整治和生态环境区划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域规划,为分区建设农田保护区和建设大型优势粮棉、饲料、果蔬生产基地,发展节水农业等资源利用模式和生态农业模式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推动全国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农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