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学复习提纲
二、贺拉斯(65BC-8AD)及其《诗艺》
1、一首诗仅仅具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 2、诗人应该??寓教于乐。(155)
3、要写作成功,判断力是开端和源泉??把人物写得合情合理??我劝告已经懂得写什么的作家到生活中到风俗习惯中去寻找模型。(154) 4、你们应当日日夜夜把玩希腊的范例。(151)(合情合理与找到模型的无法超越的典范)
5、情节可以在舞台上演出,也可以通过叙述。(146-147)
三、朗吉弩斯(公元三世纪?)及其《论崇高》 *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 《论崇高》
希腊化罗马时期朗吉弩斯第一次将“崇高”作为一个范畴提出,1、这里的崇高是一种措辞而非后来形成的美学范畴2、是一种文章的风格,而非一种具体事物。3、崇高有五个主要来源:a庄严伟大的思想b强烈而激动的情感c运用藻饰的技术d高雅的措辞,e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其共同前提是掌握语言的才能。4、崇高的事物是能引起人的惊叹的、不寻常的、巨大的、雄壮的,因而适合被引入创作。
近代英国的博克
1、正式将崇高确立为美学范畴。主要讨论崇高感和美感的生理心理基础,即人的两种情欲:自体保存、社会生活。2、崇高感的心理基础主要涉及自体保存,因生存而产生的安全感需求。因为崇高感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害怕的、恐惧的感情,但这种威胁是有距离的,不一定产生。(审美的心理距离)。3、崇高感的对象特征是具有可怖性:体积的巨大;晦暗、力量、空无、无限、壮观、突然性等(丑与崇高)。而社会生活的情欲是一般美感的主要心理内容。美感对象的可爱性:小、柔滑、娇弱、明亮等。 康德《论优美和崇高》
其讨论偏向哲学。1、崇高的特点:无形式、由痛感转化成的快感、想象力与理性的协调。2、分为两种 a数量的崇高:对象体积的无限大b 力量的崇高:对象既引起恐惧又引起崇敬的那种巨大的力量或气魄。3、把握崇高依靠理性。 崇高和美都是感官的满足,都不涉及明确的目的和逻辑的概念,都表现出主观的合目的性。引起的快感都是必然的、普遍的。
异:a 对象:美只涉及形式,崇高却涉及对象的“无形式”美更多地涉及质,崇高更多地涉及量。
b 主观心理反应:美感是单纯的快感,崇高是痛感转化而来的快感。
c 最重要的差别:美在对象,崇高在心灵。欣赏美是知性的范畴,欣赏崇高是理性的范畴。
四、普洛丁(Plotinus,205-270)及其美学思想 A普罗丁其人及其著作
1、出生于埃及,在亚历山大里亚师从曾是基督徒的希腊哲学家阿牟尼乌斯
(175-242)达11年之久;新柏拉图主义的代表人物。
2、曾随罗马远征军到过东方,试图学习印度和波斯的哲学,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东方神秘主义和基督教的神学观念融为一体,可能也受斯多亚派禁欲思想影响。 3、40岁左右时定居、讲学于罗马;其著作共54篇论文,被学生波菲利(Porphyre)整理为成6集,每集9篇,故名《九章集》。 B哲学主张:“太一”及其“流溢”或“放射” 太一是宇宙之源,是纯粹精神,最高的真善美三位一体。流溢的三个层面: 太一放射出的是只有理智才能达到的“理”,其次是“世界精神”或“世界心灵”,“世界心灵”又放射出“个别心灵”最后是感官所接触的物质世界。 C普罗丁的美学思想
1、事物美不在事物本身而在事物分享到“太一”所“流溢”或“放射”的光辉;(柏拉图,理念美的“分有”) 2、事物的美在于整一性; 3、“美是由一种专为审美而设的心灵的功能去领会的”;(德谟克利特 只有天赋很好的人能够认识并热心追求美的事物)
4、美有等级之分:视听之美;事业、行动、风度、学术和品德之美;最高的美。(柏拉图 形体的美、心灵的美、行为和制度的美、学问知识的美 理念) 5、艺术美不在物质,而在艺术家的心灵所赋予的形式。
第九章:中世纪(4~13)的美学思想 一、历史与文化概说
1、封建制的确立和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2、基督教和古典文化:529年,查士丁尼下令关闭学园;镇压“邪教”和破坏偶像(4-9世纪);卡洛林王朝文化复兴,宫廷学校和教会学校;12世纪出现的大学及其“四科”(文,法,医,神),”七艺”(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音乐,天文)。 5、基督教和哲学: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柏拉图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
二、奥古斯丁(354-430)
生平:早年:摩尼教,希腊文化的追随者, 387年,皈依基督教。 美学思想: 1、《忏悔录》中区分了“美”和“适宜”:美是事物本身令人喜爱,适宜是此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和谐。
2、一般美的定义是“整一”或和谐,物体美的定义是“各部分的适当比例,再加上一种悦目的颜色”前者来自亚里士多德,后者来自西塞罗。
3、美的基本要素也就是数,因为它就是整一。和谐之美在于接近整一,但相对上帝它依然是不完善的。
*天主……因为每一项分别看,仅仅是好,而合在一起,则不仅是好,而且是很好。任何美好的东西也都如此说。因为一个物体,如果是荟萃众美而成,各部分都有条不紊地合成一个整体,那末虽则各部分分别看都是好的,而整体自更远为美好。(《忏悔录》卷十三,二十八)
*是你,主,创造了天地;你是美,因为它们是美丽的;你(但创造物与创造者相比,相形之下并不美、并不善。)《忏悔录》卷十一,四
三、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
奥古斯丁是教父神学的代表人物,认为基督教就是真正的哲学。维护教会,反对异教,以圣经为基础,阐发出一套神学系统。
托马斯·阿奎那是经院神学的代表人物,认为基督教和哲学是两个东西,但殊途同归,阐述同一真理。经院哲学是一种思辨性很强的哲学,与教父哲学都是基督教教义和古希腊哲学的融合。 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学思想: 1、《神学大全》美的三要素:第一是完整或完美;其次是适当的比例或和谐;第三是鲜明。
2、首次对美与善做了区分美与善是不可分割的,因为二者都以形式为基础。但善涉及欲念,欲念就是迫向某种目的的冲动。美只涉及认识功能,美是通过感官来接受的,美的东西是感性的,美属于形式因的范畴,凡是一眼见到就使人愉快的东西才叫做美的。一旦认识到,美感就立刻得到满足,无实用目的。(唯心主义美学、康德的审美判断的二律背反)
3、只承认视觉和听觉为审美的感官。因为视听与认识的关系最为密切,其他感官则是欲念的满足。其次美属于形式因的范畴。形式只能通过视听察觉。(达芬奇借此断定绘画高于音乐、莱辛以此区分绘画和诗歌)
*托马斯·阿奎那结合西塞罗和奥古斯丁的“颜色”提出了“鲜明”。鲜明和比例都植根于心灵,其定义是“一件东西的形式放射出光辉来,使它的完美和秩序的全部丰富性都呈现于心灵。上帝是“活的光辉”。神是美的,因为神是一切事物的协调和鲜明的原因。物之所以美,是由于神住在它们里面。
*心灵的功能就在把一种比例对称安排好并且使它显得明亮。所以纯粹的本质的美居留在观照生活里,因此关于对智慧的观照就有过这样的话:“我对她的美成了一个钟情者”。( 《圣托马斯的哲学文选》 )
第十章: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的美学思想 一、思想文化大略
1、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
2、东方文化的影响:阿拉伯、印度和中国 3、人文主义(Humanism) 4、“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
舍斯塔科夫《美学史纲》
在现有的美学思想史的概述中,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基本上被看作与各门艺术理论——音乐、绘画或建筑的理论——有关系。??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与那些主要哲学流派——新柏拉图主义、伊壁鸠鲁主义、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联系,就根本没有弄清楚。其实,这是一个哲学美学的蓬勃发展阶段。
二、哲学美学
1、费奇诺1433-1499],《柏拉图<会饮篇>注释》:爱:对美的欲望;美:诱导出
最热烈的爱,打开通向对神性进行观照(使灵魂在某种程度上从身体中解脱出来)的道路。这种所有范式与理念的合成,在拉丁文中被称为一个mundus,在希腊文中被称为一个cosmos,即合规则性(Orderliness)。这种合规则性的吸引人之处就是美。那么,什么是身体的美呢?活跃、活泼以及由于灌注了它自身的理念而在身体中闪现出来的某种优雅。如果物质没有很好地准备的话,这种光芒就不能降临到物质之上。(《柏拉图<会饮篇>注释》)
2、布鲁诺[1548-1600],《论英雄气概》:美,存在于其成分和色彩间的和谐与协调之中??有限的美的事物,通过分有,上升到真正的美,它无边无沿
三、诗歌美学
1、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拉丁文版(1498)和希腊文版(1508) 2、三一律:情节整一;时间整一;空间整一; 3、但丁《筵席》:作品的善在于思想,美在于词章的雕饰。我看一般人难免更多地注意到它的美,很少注意到它的善。 4、马佐尼《神曲的辩护》:作为一种摹仿的艺术,诗的目的在于再现一个形象;作为一种消遣,诗的目的在于娱乐;作为一种应受社会功能制约的消遣,诗的目的在于教益。现在我觉得可以补充一句:作为一种理性的功能,诗的目的在于产生惊奇感。
5、卡斯特尔韦特罗《亚里士多德<诗学>通俗读本》:诗人的功能是在人们由于机遇处在各种境况中之时,提供一个真理的外观,通过这种外观而给他的读者以快乐;
四、音乐美学
1、加利莱伊[约1520-1591]《古今音乐对话》):如果音乐家不能有益于听众的心灵,他的科学与知识就没有什么用。 2、扎利诺[1517-1590]《和声惯例》:适合于目的的旋律。
五、绘画美学
1、阿尔伯蒂[1404-1472]《论建筑》:我将美定义为各部分间的和谐。 2、《论绘画》中达芬奇将绘画看成一种科学(技法上的素描、透视),明确使用“绘画科学”一词。绘画是自然合法化的女儿。绘画是哲学,因为它也研究物体的运动。雕塑不是一门科学,是一项最最机械的手艺。雕塑缺少色彩美,缺少透视。在表现言词上,诗胜画;在表现事实上,画胜诗。眼睛与耳朵想象的所见及不上肉眼所见的美妙。音乐应当被称为绘画的妹妹;音乐方生方死,故比不上绘画重要。
第十一章:近代英国的美学思想 一、思想文化背景:
A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英国经验论与大陆唯理论)
1、近代自然科学的哲学精神:探索自然奥秘的求知精神;重视观察和实验的求实精神;通过精确的量化而达到的确定性;理解世界的机械论图式。
2、近代哲学的科学精神:认识论的转向;经验论和唯理论;机械论;以自然科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