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外国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2

外国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2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22:01:50

传奇二班

堂吉诃德是一个生活在幻觉中的喜剧人物,他的喜剧性具有反讽意义。他本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梦想家,但又不合时宜地成为一个实行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受到自己的内在嘲弄,把自己变得荒唐可笑。

B 追求理想的孤独者

堂吉诃德对自己的理想有执著的追求和坚强的道德观念,具有英勇无畏、忘我斗争的品德,他是一个不易打败的思想巨人。从这里,堂吉诃德显示出他的英雄性,追求理想的孤独性。他生活在孤独中,孤独地追求,不为人们理解

此论由5个要素组成,?每一要素各占总分的五分之一:①形象的性质;②形象的性格特征;③性格的发展或表现;④形象的意义;⑤理论阐释和表述。

桑丘的形象分析

①西班牙农民的典型形象;

②纯朴善良、光明磊落与狭隘自私、胆小怕事; ③性格在发展中逐步放射出了理想的光辉。

《堂吉诃德》的创作动因是什么?

①扫荡封建文化;

②史诗般地反映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的社会生活。 《堂吉诃德》的思想意义。

①敲响了骑士文化的丧钟;?

②以史诗的规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③描写人民的苦难,讴歌人文主义的理想。 《堂吉诃德》的艺术特色。

①化平凡为神奇的叙事风格; ②鲜明的对比; ③讽刺和戏拟。

谈谈《堂吉诃德》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①主仆对比;

②人物幻想与客观现实的对比; 试论《堂吉诃德》的基本主题。

①对以骑士小说为代表的封建文化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②以史诗的规模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的社会生活;③热情讴歌人文主义的理想。 论《堂吉诃德》的史诗意识。

①作品以巨匠的手笔.史诗的规模,全面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的社会生活;

②小说通过堂吉诃德的腿,走遍了西班牙,触及了当时政治、经浊、文化、道德、婚姻、风俗、?阶级和民族矛盾等各方面的社会问题,成为巨幅的艺术画卷;

③小说描绘了贵族、乡绅、市民、农夫、牧人、士兵、囚徒、商人、强盗、妓女等近700个人物,几乎涉及当时社会中的每一种类型;

④小说进一步地完善了近代长篇小说的结构样式,使作品在主干情节向纵深扩展的同时,又以不同的几何组合横向延伸,使之兼具的史诗的艺术特征。

莎士比亚创作分期及其特点

莎士比亚是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共写有37部戏剧(历史剧9部,喜剧10部)。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 其中戏剧方面的成就最高。其创作活动从1590年开始,至1612年结束,大约经历了三个时期。

早期(1590-1600)——历史剧喜剧时期

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盛年。王权巩固,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 创作特征是明朗而乐观,洋溢着和谐欢畅的气氛。

主要成就:十四行诗154首,历史剧9部,喜剧10部。代表作有《亨利四世》《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

- 9 -

传奇二班

叶》等。

诗 歌 喜剧:10部 长篇叙事诗2首: ①《错误的喜剧》(1592) 中译本全集2卷 1.《维纳斯与阿都尼》(1593)中译本全集11卷 ②《驯悍记》(1593) 中译本全集3卷 2.《鲁克丽丝受辱记》(1594)中译本全集11卷 ③《维洛那二绅士》(1594) 中译本全集1卷 《十四行诗》154首(1592——1598) 中译本全集④《爱的徒劳》(1595) 中译本全集2卷 11卷 ⑤《仲夏夜之梦》(1596) 中译本全集2卷 历史剧:9部 ⑥《威尼斯商人》(1596) 中译本全集3卷 ①《亨利六世》第二部(1590) 中译本全集6卷 ⑦《无事生非》(1578) 中译本全集2卷 ②《亨利六世》第三部(1590) 中译本全集6卷 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中译本全集1卷 ③《亨利六世》第一部(1591) 中译本全集6卷 ⑨《皆大欢喜》(1599) 中译本全集3卷 ④《理查三世》(1592) 中译本全集6卷 ⑩《第十二夜》(1600) 中译本全集4卷 ⑤《理查二世》(1595) 中译本全集4卷 悲剧:3部 ⑥《约翰王》(1596) 中译本全集4卷 ①《罗密欧与朱丽叶》(1594)中译本全集8卷 ⑦《亨利四世》第一部(1597) 中译本全集5卷 ②《裘力斯·凯撒》(1599) 中译本全集8卷 ⑧《亨利四世》第二部(1597) 中译本全集5卷 ③《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1593)中译本全集7⑨《亨利五世》(1598) 中译本全集5卷 卷

2.中期(1601-1607)——悲剧时期

王权由盛至衰,各种社会矛盾激化。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去世,詹姆斯一世即位,加强君主专制,王权和资产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乱。

创作特征是悲愤沉郁,严峻批判社会邪恶势力。 主要成就:悲剧。代表作为著名的四大悲剧。

悲剧:7部 《雅典的泰门》(1607) 中译本全集8卷 《哈姆雷特》(1601)中译本全集9卷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1607) 10卷 《奥赛罗》(1604)中译本全集9卷 悲喜剧:3部 《李尔王》(1605)中译本全集9卷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1602)中译本全集7卷 《麦克白》(1606) 中译本全集8卷 《终成眷属》(1602) 中译本全集3卷 《科利奥兰纳斯》(1607) 中译本全集7卷 《一报还一报》(1604) 中译本全集1卷

3.晚期(1608-1612)——传奇剧时期

封建王朝专制加剧,压制言论自由。戏剧界出现迎合宫廷贵族趣味的倾向,伦敦大众化剧创作特征是调和现实矛盾,转向梦幻世界。

主要成就:传奇剧,充满浪漫情调,富有传奇色彩,宣扬宽恕和解。代表作《暴风雨》《冬天的故事》。 传奇剧时期作品 传奇剧:3部 历史剧:1部 ①《辛白林》(1609) 中译本全集10卷 《亨利八世》(1612) 中译本全集7卷 ②《冬天的故事》(1610)中译本全集4卷 悲剧:1部 ③《暴风雨》(1612) 中译本全集1卷 《泰尔亲王配克里斯》(1608)中译本全集7卷

《哈姆雷特》分析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①快乐王子:A.对人类抱有美化的看法,充分肯定人的价值。

哈姆莱特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B.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反动封建等级制度。 要求士兵对自己敬爱,和霍拉旭以朋友相称。

- 10 -

传奇二班

C.强调智慧和理性。

安排“戏中戏”来证实自己的想法。

②忧郁王子:忧郁并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破灭后所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在忧郁

的同时,哈姆莱特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

③延宕王子:A.有其更深刻的社会原因,即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

要重整乾坤。在伟大目标前,哈想要行动,但又不知如何行动,这就造成了他行动的拖延。(主观)

B.延宕的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相信暴力和群众,孤军奋战。哈姆莱特的悲剧已不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客观)

17世纪欧洲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巴洛克文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也叫清教徒文学)和法国古典主义文学。

巴罗克文学──又称“矫饰文学”,流行于17?世纪欧洲的表现贵族阶级思想情趣的形式主义文学流派,如意大利的“马里诺诗派”,西班牙的“冈果拉诗派”等。巴罗克文学追求虚无混乱的思想感情.艰涩的词藻和神秘隐晦的诗风。

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17世纪盛行于法国,后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学思潮,因主张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而得名。古典主义在政治上拥护王权,强调克制个人感情,服从国家整体利益;思想上崇尚理性,以唯理主义为哲学基础;创作上强调模仿古人,大量从古代文学中选取题材;艺术形式上对各种体裁有严格界定,如禁止混淆悲剧体裁和喜剧体裁,剧本创作须遵守“三一律”等。古典主义的主要成就是悲剧和喜剧。代表作家有高乃依和拉辛等。

三一律(选读):是法国古典主义作家为戏剧作家制定的一条规则,即 时间、地点、情节的统一律。它规定一出戏只能有一条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地点,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它的积极作用在于使戏剧结构严谨,情节集中,冲突能迅速展开并到达高潮,但同时它又容易束缚剧作家的手脚,导致人物形象公式化、概念化,削弱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弥尔顿《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

高乃依: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创始人 ,代表悲剧《熙德》,其他重要悲剧《贺拉斯》、《西拿》、《波利厄克特》。作品充满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热情。悲剧调子是理性战胜情感。人物多采用罗马史上的英雄。气势悲壮激越。

拉辛: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家,写作11部悲剧,一部喜剧。代表作是《安德洛玛刻》和《费德尔》。悲剧调子是情感战胜理性,人物常常采用希腊史上的美人,多缠绵悱恻的艳史。情调阴柔平淡。

莫里哀

莫里哀《伪君子》的艺术成就。

1遵循了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原则,又有所创新与突破。情节单纯集中:都是表现答尔丢夫的虚伪与欺骗;时间:24小时之内;地点:奥尔贡家里,而且只有一个布景,就是奥尔贡的客厅。

2全剧结构严谨,矛盾冲突尖锐集中。主要人物到第三幕才出场,通过开幕人物的议论,间接表现了他的作为、欺骗、影响。歌德称其为:最好的开场。答尔丢夫第一次被揭露未被赶出反败为胜,第二次桃丽娜采用桌下计,又未能赶走他。一波三折,最后在大家抱头痛哭时出人意料的被抓走。(体现古典主义戏剧歌颂王权。)

3喜剧还有机综合了多种戏剧因素。民间闹剧:打耳光、隔墙偷听、桌下计。风俗喜剧:奥尔贡的专横,大密斯的反抗和被赶出家门。悲剧:几乎家败人亡。

4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人物塑造夸张、概括性强,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色彩,“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 11 -

传奇二班

综述莫里哀的性格喜剧创作。

①莫里哀的文学地位,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他的性格喜剧奠定的; ②《伪君子》、《堂璜》、《悭吝人》、《吝啬鬼》可谓他的四大性格喜剧;

③这些剧作指斥时弊,探讨问题,批判封建道德,挟击天主教会,鞭挞资产阶级,充满着强烈的战斗精神。

《伪君子》的思想意义何在?

①揭露宗教的伪善;②批判封建贵族的没落。

谈谈《伪君子》讽刺艺术的特点。

①幽默诙谐的笔调;②生动鲜明的对比。③适度的夸张。

莫里哀对戏剧的革新(参考)

首先,莫里哀对喜剧的形式加以改造。莫里哀写出风俗喜剧和性格喜剧,从根本上改造了旧喜剧。莫里哀的喜剧具有较多的闹剧成分,有的纯粹就是闹剧。除了闹剧手法,莫里哀对喜剧手法进行过深人的探索,出重大贡献。莫里哀善于从情节和场景中制造笑料。莫里哀还经常利用地位颠倒和意料不到的逆转来产生喜剧效果。莫里哀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他擅长用舞台动作制造笑的效果。语言的笑料同样丰富多彩。双关语、俏皮话、滑稽的新字、不谐音字、女才子不合时宜的夸张和比喻,学究的隐晦语言、针锋相 对的答辩、时而互相恭维时而破口大骂,同一词语的重复。笨仆朗诵杂拼诗;变化了的方言土语,模仿外国语音,都能产生滑稽效果。这些语言手法具有创新意义。

十八世纪文学基本特征 参照123~125页

启蒙文学在各国的发展 参照125~131页

狂飙突进运动──18世纪70─80?年代德国发生的第一次全德性质的文学运动,因青年剧作家克林格尔的

同名剧本而得名,其杰出代表为青年歌德和席勒。这个运动的主要精神是反对封建割据,提倡个性解放和创作自由,歌颂自然,强调天才和民族风格。它对促进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起了积极作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狂飙突进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叛激情,但由于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局限,到80年代中期便衰落了。

哲理小说──18世纪启蒙文学独创并单词采用的文学形式,?它既有很强的哲理性.议论性和逻辑性,又有引人入胜的虚构情节和人物。哲理小说往往过分注意哲理而疏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历史环境的描绘,文学形象不丰满。特点:①浓郁的哲理韵味;②传奇般的故事情节;③鲜明的讽刺风格。④犀利的批判锋芒。

感伤主义文学

①产生于18世纪中叶的英国的一个文学派别。它夸大感情的作用,格调悲凉,语言灰暗; ②感伤主义在理查生的创作中已经初见端倪,其代表作为斯泰恩的《感伤旅行》;? ③感伤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有汤姆生的《四季歌》.杨格的《控诉或关于生死.永生的夜》.葛雷的《墓畔哀吟》等。

简析孟德斯鸠创作的意义。

①从主题、题材、体裁、风格诸方面草创出哲理小说;②提出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国家学说。

简析卢梭创作的意义。

①充分阐述自由、平等、博爱的革命理论,提出了民主共和这个最激进的革命主张;②提出了自然人的理论;③发现并描写人的内在激情,从而开文学风气之庑。

- 12 -

搜索更多关于: 外国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2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传奇二班 堂吉诃德是一个生活在幻觉中的喜剧人物,他的喜剧性具有反讽意义。他本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梦想家,但又不合时宜地成为一个实行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受到自己的内在嘲弄,把自己变得荒唐可笑。 B 追求理想的孤独者 堂吉诃德对自己的理想有执著的追求和坚强的道德观念,具有英勇无畏、忘我斗争的品德,他是一个不易打败的思想巨人。从这里,堂吉诃德显示出他的英雄性,追求理想的孤独性。他生活在孤独中,孤独地追求,不为人们理解 此论由5个要素组成,?每一要素各占总分的五分之一:①形象的性质;②形象的性格特征;③性格的发展或表现;④形象的意义;⑤理论阐释和表述。 桑丘的形象分析 ①西班牙农民的典型形象; ②纯朴善良、光明磊落与狭隘自私、胆小怕事; ③性格在发展中逐步放射出了理想的光辉。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