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练习题(人民版) - 图文
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练习题
一 选择题每题2分,共24题,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农具最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中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A.骨耜
B.石犁
C.铁犁犁冠 D.耧车
2.中国古代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不包括 A.改进农业生产工具 B.更新耕作技术 C.封建统治者的重视 D.重视农业灌溉
3. 右图为《新疆坎儿井示意图》,其修建技术主要得益于下列哪一水利工程的发明的技术? A.都江堰 B.漕渠 C.白渠 D.龙首渠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 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 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反映的农业生产方式 A.小农经济
B.手工工场
C.商品经济
5.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 A.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 B.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 C.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 D.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
6.16世纪以前,中国的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一直领先世界。促使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因素不包括 A.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的发明 B.铁器的广泛应用 C.杜诗发明水排 原因是
A. 公田变为私田 B. 铁器牛耕的推广C. 国家走向统一 D. 封建制度的确立
8. 《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这直接反映了唐朝城市
D.对外贸易活动频繁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居民区和商业区严格分开 C.商业活动有一定的时间限制
9.明清时期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得益于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②统治者重视商业的发展③徽商、晋商等商帮的形成④中外贸易交流频繁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0.某电视剧以西汉的历史为背景,其间很多故事情节发生于长安“市”上,以下是电视剧中西汉“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B.“市”门内外店铺林立 C.“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 D.“市”门在白天定时开关 11.下列关于官私手工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着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B.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C.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生产效率低下,弊端很多 D.私营手工业兴起于春秋战国,后来从中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12.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了这一政策。其根本的目的是
D.灌钢法的发明
7.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
D.精耕细作
1
A.保护小农经济
B.抑制商业发展C.征派赋役和征收地租 D.巩固封建统治
13.马克思《资本论》:“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纯依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力。”但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却得不到国家政权的帮助,这主要表现在①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②小农经济的大量存在③商品经济发展渐趋迟滞④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4.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身上的打扮是“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床上的装饰是“红罗夏斗帐,四角垂香囊。香帘六七寸,碧绿青丝绳。”这些描述可以反映出 A.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的程度
B.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女子备受压迫,日夜操劳
C.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为普通小吏,家里竟可以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 D.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15.史书记载:盛唐时期邢窑白瓷“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这反映盛唐时期 A.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B.政府向全国推销白瓷产品 C.邢窑白瓷制作精美 D.邢窑制瓷技术推广全国
16.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由城(城墙以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易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中国古代的城墙修筑得相当雄伟,有深广的护城河,数量相当多,遍及全国,但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由此能得出的正确信息是①中国古代的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 ②筑城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③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 ④政府非常重视商业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7.下图中人物感叹:“想当年我来和亲,整整走了三年,如今的人们真是方便多了!”在当时画中人物虽贵为大唐公主,也不能①在会馆中停宿②晚上逛夜市③随从人员携带了从草市中购买的特产④带去大量粉彩瓷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对下列两幅图片(图7、图8)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①宋代商业活动已重视广告效应 ②雕版印刷技术依然在使用③娱乐活动体现商业化色彩 ④绘画描写市井生活,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9.北方一些地区曾流行“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的俗语,它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习惯于简朴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落后
20.唐朝诗人王建在《汴路即事》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诗中的“草市”指的是
A.汴梁城固定的商品市场 B.边疆繁荣的茶马市场 C.城乡间通宵营业的夜市 D.乡村里形成的农贸集市 21.乾隆时期,苏州地区“佣工之人,计日受值,各有常主。其无常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唤”。这种情况说明了 A.苏州失业人数较多B.清朝对人身的控制较为严格 C.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D.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速度下降
22.《礼记》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2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23.黄遵宪有诗“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下列对“大错”的理解最具理性的是
A.限制外商来华阻碍中外贸易 B.隔绝大陆与台湾的正常往来 C.禁止国人海外经商限制了商品市场 D.自我封闭扼杀了社会进步的可能性
24. 明万历年间“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①流动人口众多 ②制瓷业发达 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5.(17分)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一反映了我国商业在战国时期的什么发展状况?(2分)反映的政治状况是什么?(2分)这种状况是怎么结束的?(2分)
(2)图二反映了我国货币在北宋时期出现了什么新特点?(2分)概括指出这一特点产生的原因?(2分)
(3)图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生产情况,试简要分析其特点?(2分)
(4)图一、图二反映了我国货币的什么发展趋势?(2分)这种发展趋势与图三反映的生产方式有什么内在联系?(3分) 26.(2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未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从。......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戮力(努力)本业耕织,致(交纳)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懒惰)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家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富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 者,盖皆本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损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 务,而工贾皆其未也。.....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矣。
――清·雍正帝语
材料四 有人说,山西人天生有经商才能,“诚信”著称天下,崇信“管鲍遗风”。当地 流传着“有儿开商店,强如坐知县”,“生子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的民谚。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2006年上半年热播的电视剧《乔家大院》讲述了乔家荣辱兴衰的过程。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经济思想主张?(2分) (2)材料二体现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2分)
3
(3)在对外贸易方面,清政府的哪些政策反映了雍正帝的上述思想?(2分)这些政策 有什么重大危害?(7分)
(4)试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简要分析乔家大院当今能闻名全国的原因。(8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14分) 材料一
图一 牛耕画像石 图二 曲辕犁
(1)相对于图一的耕作技术,图二曲辕犁的进步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其出现的意义是什么?(6分)
材料二 《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中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合唱: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2)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生产方式产生的原因有哪些?(4分)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