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愚公移山》教案第二课时

《愚公移山》教案第二课时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4 0:50:27

商南县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教案 编号 64 _

授课班级 课型 新授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课 题: 22、 《愚公移山》

主备人: 殷书相 二次齐备时间 12.5 三次备课人_________

一、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 知识和能力目标:| 1. 顺畅翻译课文

2. 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过程和方法目标: 在疏通文意和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本文对

三次备课内容 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二、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三、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探究、讨论、合作法 五、教学准备:课件

六、课时设计:二课时 七、教学流程: (一)学生自学

1、学生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句继续疏通。

2.愚公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他为什么要移山? 3、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内容。 (二)对学

熟悉内容,交流自学部分。 (三)群学

1、交流故事情节

学生根据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简要地讲述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益处?

②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移山任务的艰巨?

③愚公认为山能移走的理由是什么?愚公智叟辨论的结果是什么?

请同学来模拟人物对话其他同学思考: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答案:1、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1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愚公移山,看到了自己后代子孙们的无穷力量,他说“我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孙子又有儿子,孙子又有孙子……子孙会无穷无尽;山不会变,终有一天会移平”,非常理直气壮;而智叟只看到眼前愚公个人的势单力薄,显然看问题片面、死板。 3、分析“愚公”“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

愚公—目光长远、有远大抱负、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意志坚强,是一位真正的智者。 智叟—自作聪明、鼠目寸光、知难而退、自以为是,是一个卖弄小聪明的真正的“愚公”。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3、归纳寓意

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你能说出这个“愚公移山”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寓意: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十分顽强的毅力和排除万难的精神 关于愚公移山精神

1918年11月,还是一个北大学生的傅斯年在他自己主编的学生刊物《新潮》杂志第一卷第一号上发表《人生问题发端》一文。借用这则寓言故事来阐述他自己的理想,并称为“愚公移山论”。傅斯年指出,“为公思想”、“民众意识”、“努力精神”三个方面构成了“愚公移山论”的精髓。

1945年6月11日的“七大”闭幕式上。毛泽东以《愚公移山》为标题,把这个寓言故事正式写进闭幕词中。他号召人们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愚公移山”成为中国人民坚韧不拔、不懈奋斗精神的典型用语和口号并最终升华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4、总结艺术特色 (1)情节生动曲折。

愚公移山,虽得家人赞同,但其妻却说出了很多困难,还好,家人想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法,可那智叟却前来阻止,并嘲讽愚公的无能,机智的愚公对他进行了严厉的驳斥,愚公移山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最后得到了神的帮助,至此,愚公移山有了个圆满的结局,文章可谓情节波澜起伏,曲节多姿。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3)想象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用一把锄头两只手要挖掉万丈高山,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结尾的神话,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和一切困难的愿望和胜利的信心,是对劳动人民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的歌颂。

2

(四) 教师点拨:

关于课文的神话结尾。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和一切困难的愿望和胜利的信心,是对劳动人民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的歌颂。 (五)课堂总结: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脸炙人口。寓言中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寓意深刻。 (六)课堂检测:

讨论一,我们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为什么?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我们国家现在这个繁荣昌盛的局面?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我们应该继续发扬愚公精神。

讨论二,有人说:“谁说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傻,为什么还要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道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你对此是怎样看的?

这种观点看起来似乎是“实事求是”的,其实不然。寓言是生活中某些普遍道理的反映。

这篇寓言所要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说愚公不愚,就是因为愚公懂得这个道理,并决心将它付诸实践,不怕困难,挖山不止;如果绕山开道或干脆搬家,岂不是屈服于困难、甘心做自然的奴隶么?这种观点所反映的是某些人害怕困难的心理。

(七)课后反馈: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3

搜索更多关于: 《愚公移山》教案第二课时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商南县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教案 编号 64 _ 授课班级 课型 新授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课 题: 22、 《愚公移山》 主备人: 殷书相 二次齐备时间 12.5 三次备课人_________ 一、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 知识和能力目标:| 1. 顺畅翻译课文 2. 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过程和方法目标: 在疏通文意和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本文对三次备课内容 比和衬托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二、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三、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