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谈谈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两千多年来,不少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艰苦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综合起来主要有六种。
(1)从客体上探寻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
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体现着合理的或理想的数量关系,美同事物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均衡、对比、比例、和谐分不开,提出“一切立方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①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 身的某种特性,割断了美和人、社会的联系,对没的本质的认识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相当空洞肤浅。
(2)从主观上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是某种客观精神或者主观精神
古希腊柏拉图提出美是理念。他早在《大希庇阿斯篇》中讨论了美的本质问题。苏格拉底问美是什么。希庇阿斯答“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苏格拉底不同意这个说法,他强调应该把“美本身”与“美的东西”区别开来。
有的美学家、哲学家不是从客观精神方面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感受。然而也有些人认为美是精神的产物,这是一种唯心论。列宁指出,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这株活树上一朵不结实的花。唯心主义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是人类对美的本质认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种观点使得人们不再仅仅从物质客体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从而把人类对美的本质的认识推向前进。
(3)从主客体的统一中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这种观点既不同意吧美归之为客观的物质世界,也反对把美归之为人的精神世界,主张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来认识美的问题。美国刘易斯认为,美是刺激主题内心价值经验的一种“潜能”。从主客观的统一中探求美的本质,这种研究思路是正确的,由于没有找到两者统一
的结合点和真正原因,不能回答美到底是什么问题,终究解决不开美的本质的问题。
(4)从事物的关系中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是关系
这是法国狄德罗的观点。他指出,人们对于美的本质的把握,应当突破个别因素、个别事物而着眼于事物内部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狄德罗所说的关系,不是人们想象所虚构的关系,而是客观事物本身的关系。他的“美在关系”的说法,不仅坚持了唯物论,而且强调了美的社会内容,强调从事物的相互关系及其与社会的联系中看待美、寻找美,具有一定的辩证法。
(5)从社会生活中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是生活
这是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观点,他肯定了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认为美是人类社会现象,即使是自然事物美也离不开人和人的活动,是由于和人类生活有某种联系、对人类生活的某种暗示而美,从而避免了机械唯物论者把美看做事物本身属性的错误。在我国20世纪50至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李泽厚关于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观点,也是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来研究美的本质。
(6)从社会实践中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人在生产实践中利用客观规律,把人的意识和目的都变为现实,在自然界大上人的本质力量的印记,使自然界“人化”,这就产生了美。所以,美的内容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美的形式则是肯定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的外在形式。这是对美的本质问题独到而又精辟的哲学思考,对我们正确认识美的本质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在我看来,我们对于美的本质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存在或者说审美场的变化而变化的。我们不能单单满足于那个已得的,现在看来还较为科学的“美的本质”的界定。美都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永恒的绝对的美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美的本质”绝不是一个凝固的概念定义,我们所能做的是在动态中把握它,完善它。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