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七年级下第三单元同步练习
11邓稼先
【课文学习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学习本文精心剪裁,巧妙布局的特点。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长句短句交错使用的作用。 4、学习写人物传记。
5、能理解和翻译唐代李华作的《吊古战场文》。
6、学习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7、了解本文的作者杨振宁。 【课文学习指导】
一、自主学习
1、根据“提示”默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宰割 署名 奠基 开拓 元勋 仰慕 ......
孕育 .曛 .
选聘 .
铤 .
大厦 .
筹划 .
无垠 .
签字 .
夐 .
颤抖 .
黯 .
燕然 .
嫣红 挚友 彷徨 罗布泊 .....
鲜为人知 至死不懈 鞠躬尽瘁 ...3、理解下面的词语,注意加点字的含义。 宰割: 署名: 奠基: 开拓: 元勋: 仰慕: 孕育: 无垠: .筹划: 挚友: 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
至死不懈: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之无愧: 家喻户晓: .截然不同: 锋芒毕露: .妇孺皆知: 引人注目: 忠厚平实: 知人之明: 马革裹尸: 层出不穷: .
燕然勒功: .
4、初步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可歌可泣 .妇孺皆知 马革裹尸 ..
嫣红: 彷徨:
5、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1、课文由小标题分为六个部分。请你简要地概括出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 2、下面是对这篇课文结构的图示,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 ② ③ ③ ③ ④ A、① ④ ⑥ B、①→② ④ ⑥ C、①② ⑤
⑤ ⑤ ⑥
3、作者在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中说,“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下面是对这段话的分析,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段话的一二句指出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的共同之处。
B、作者用“可是”一转,概括地指出了他们二人在性格和为人上的截然不同。
C、这段话先说二人相同的地方,接着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他们的不同。 D、这段话表明了作者对邓稼先的赞扬和对奥本海默的贬斥。
4、作者在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中写了他看邓稼先的信后感情有极大的震荡,接着作者说:“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作者是真的“想不清楚”吗?他为什么这样写?
答;
5、对这篇课文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老师同学作进一步的探究。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一、给加粗字注音
1.赫然( ) 2.迭起( ) 3.锲而不舍( ) 4.潜心贯注( ) 5.校补( ) 6.浠水( ) 7.群蚁排衙( ) 8.沥尽心血( ) 二、解释下列加粗字
1.仰之弥高( ) 2.锲而不舍( ) 3.兀兀穷年( ) 4.迥乎不同( ) 5.无暇顾及( ) 6.目不窥园( )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内改正 1.他正向古代典藉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 )
2.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栽,争取民主!
( )
3.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棵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 )
四、简答题
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如何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分析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体会“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和“他并没有先‘说’”中的“说”的不同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表现闻一多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选取了什么材料加以表现?请用一句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些话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训练
请以200字左右的文字介绍某同学的“言”和“行”,藉以反映其性格。
13音乐巨人贝多芬
【课文学习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体会本文于肖像描写中展示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特点,学习使用肖像描写。
3、了解贝多芬内心的痛苦,学习他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 4、了解本文所涉及到的音乐家及其作品。 5、了解本文的作者何为。 【课文学习指导】
一、自主学习
1、根据“提示”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重荷 深邃 踌躇 磐石 门槛 为难 .......流氓 下颏 模仿 头颅 喧嚣 惹人注目 ......3、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重荷: 深邃: 踌躇: 磐石: 愁苦: 巴望: 锁闭: 喧嚣 惹人注目: 杂乱无章: 不见天日:
4、初步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5、记下你初读的体会、感受以及不明白的地方,以便和老师同学交流。 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1、按时间顺序划分课文的结构层次,有好几种不同的结果。请根据下面的概括进行划分。然后讨论一下,还有哪些不同的划分。
第一部分:(第 自然段——第 自然段)写客人敲开贝多芬的家门,来到贝多芬工作的房子,以及女佣对贝多芬的介绍。
第二部分:(第 自然段——第 自然段)写客人见到了贝多芬。
第三部分:(第 自然段——第 自然段)写贝多芬下楼以及他和客人的交谈。
第四部分:(第 自然段——第 自然段)写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以及他对往事的回忆。
2、文章不管是在对贝多芬的外貌描写上,还是在对他的语言描写上,都表现了他对不幸遭遇的抗争精神。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
答:
3、品味下面的句子,说说它们表达了什么意思。
⑴“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 答: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