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二十二课《石钟山记》
学科: 语文 年级:高二 版本:开明版 期数:2340
本周教学内容:石钟山记
第二十二课《石钟山记》
重点、难点:
一、学习本文采用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本文是一篇带有考辨性质的游记,它既有记叙文写景状物形象生动的特点,又有议论文剖析事理、探讨问题的性质。文章善于把记叙和议论结合起来。从全篇来看,首尾两段主要是议论,中间一段主要是记叙。首段用意在提出疑问,自然要用议论,但在议论中有记叙。先叙述郦道元和李渤的两种说法,然后分别加以评论,提出可疑之点和怀疑的理由。这是用夹叙夹议的方法。第二段描述游览过程,自然要用记叙。但从“余方心动欲还”以下,先叙“大声发于水上”的情景,继而说明水波激荡发声的道理。接着又叙“舟回至两山间”所见大石多窍的情景,再说明石与风水相吞吐、震荡作声的道理。这都是寓论断说理于叙事之中。最后对儿子苏迈讲的话,全是议论。第三段纯属议论。而这些议论,又是在前面记事述游的基础上发出来的。
全文布局谋篇周密细致,首尾联贯,前后照应,结构十分严谨。
二、比较《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异同,分析本文的写作方法。
通过记游来抒发议论,是《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这两篇文章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它们和一般的游记不同,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它们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的写法,而是通过具体记游来阐发道理。
但这两篇文章也有不同之处。《游褒禅山记》先记游山,后抒议论。《石钟山记》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抒感。
《石钟山记》同《游褒禅山记》一样,前后呼应,紧密结合,浑然一体。
本文的第一句就提出郦道元的说法,并表示怀疑。苏轼的怀疑也不是凭空臆断,而是以钟磬实验作论据,这就为文章中间部分(第二段)的月夜泛舟听音和结尾部分(第三段)的“叹郦元之简”伏下一笔。接着又介绍李渤的说法,又表示怀疑,并提出怀疑的根据,这也为中间部分的寺僧敲石和结尾部分的“笑李渤之陋”伏下一笔。而这两个“疑”,又为中间部分的夜探行动交代原因,为结尾部分的中心思想提出论据。
文中写到石钟山月夜阴森恐怖的时候,忽然“大声发于水上??”接着描写两处的耳闻目见,终于发现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这既证实开头郦道元说法的正确,又说明了结尾部分叹“郦元之简”的原因。
结尾部分提出中心:“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是总前面两个部分的,也紧扣文末抒发的“叹”和“笑”。
总之,本文议论、记叙、描写、抒情自然结合,以议论统率记叙、描写、抒情,使后者不致松散杂乱,又以记叙、描写印证议论,使议论不致枯燥、空泛。而且议论、记叙、描写、抒情层层相生,环环相扣,浑然一体,不愧为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
这篇短文只有五百来字,但内容充实具体,语言生动,写景如在目前,说理使人信服。如第二段写夜游情景,形象十分生动,作到绘形、绘色、绘声,使读者仿佛亲临其境。如以“侧立千尺”状石的峻峭高危,以“猛兽奇鬼”喻石的怪奇可怖等等。
三、了解作者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至惠州、儋州。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但也有些作品表现出保守的政治观点和消极的情绪。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幾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本周强化练习:
一、给下列加黑字注音或按注音写汉字。
1.蠡( ) 2.钟磬( ) 3.枹止响腾( ) 4.栖鹘( ) 5.磔磔( )6.石穴罅( )( ) 7.有大石当中流( )
8.chēnghōng( )如钟鼓不绝
9.kuǎnkǎn( )tāngtà( ) 10.yì( )断 11.dài( )与余同 12.至莫夜月明( ) 13.汝识之乎( ) 14.周景王之无射也( )
二、解释加黑词的含义。 1.是说也,人常疑之( )( )
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 )( ) 3.自以为得之矣( ) 4.所在皆是也( ) 5.而此独以钟名( )( ) 6.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
7.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谷中者( )( ) 8.空中而多窍( ) 9.与风水相吞吐( )
10.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 )( ) 11.此世所以不传也( ) 12.自以为得其实( ) 13.舟行适临汝( )
三、请选出下列词语中的偏义复词,并指出偏向何义。 A.不知其浅深 ( ) B.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 D.毫无动静 ( ) E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 ) F.今有一人,入人园圃 ( )
四、在下列各组加黑词中,选出意义相同的句子。
1. A.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 ) B.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C.微波入焉
D.有窽坎镗鞳之声??如乐作焉 E.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 A.《水经》云: ( ) B.盖大苏泛赤壁云 C.云是当为何伯妇 D.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E.水面初平云脚低 F.世皆谓之天门云
3. A.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 )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客初至,不冠不袜
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E.至唐李渤始防其遗踪 F.至莫夜月明
4. A.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 )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D.虽欲强聒,终必不见察 E.明察秋毫
5. A.如乐作焉 ( ) B.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C.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D.河南乐羊子之妻者 E.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F.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
6. A.噌吰如钟鼓不绝 ( ) B.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C.佛印绝类弥勒
D.满座宾客莫不伸颈??以为妙绝 E.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来此绝境 F.西人绝技,尤莫逾油画 G.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H.今杀相如,绝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J.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五、请分别找出与例句中加黑词活用方式相同的句子,并指出活用的词。 例句: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B.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C.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D.枹止响腾,余韵徐歇
E.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F.设以炮至,吾村不齑粉乎
六、请找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B.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C.得双石于潭上 D.此世所以不传也
与1.“马之千里者”句式相同的有 与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句式相同的有 与3.“子何恃而往”句式相同的有 与4.“此庸夫之怒也”句式相同的有
七、翻译下列句子,再指出每句的宾语是什么,位置有什么变化,最后总结出这类句子的共同特点和不同点。
1.古之人不余欺也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何陋之有
4.唯奕秋之为听 5.子何恃而往
6.(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7.唯利是图
位置的变化
共同点和不同点
八、本文作者对石钟山的命名,侧重从声音方面来考查,所以用了大量象声词和其他表现听觉的词,请各举五例,并分别说明表现的是什么声音。
象声词
其他表听觉的词
九、填空。
1.文章第一段介绍了前人对石钟山命名的两种看法,郦道元认为________李渤认为 ,他们的共同点是 ,作者对他们的看法是这样看的 ,他的根据分别是 、 2.第二段作者乘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实地考察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认为石钟山的命名和声音关系极大。石钟山发声的第一个原因是_______第二个原因是 3.第三段作者对李渤见解的评价是 ,而对郦道元的评价是 ,他的见解与郦元
是相近的,都看到了石钟山能发声与 都有关系,但郦道元没有看到 4.由石钟山的命名,作者总结出了这样的道理 5. 本文与《游褒禅山记》《小石潭记》在写法上的相同点是 不同点是
十、阅读下列三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皆能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乃知钟山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
(曾国蕃《石钟山名考异》)
(乙)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最上层,则昏暗不可辨,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广,可容三人坐,壁上镌:“舟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亦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
(清·彭雪琴所见,记在俞樾的《春在堂随笔》中)
(丙)石钟山现属江西湖口县,是两座低矮的石质小山。位于双钟镇南端,滨临鄱阳湖的,叫上钟山:位于镇北端,滨临长江口的,叫下钟山,二山相距不到一公里。构成石钟山的石灰岩,主要化学成份是碳酸钙(CaCO3),长期受到含有二氧化碳(CO2)的地表水及地下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