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导学案
【复习目标】
1、背默全文 2、认识作者
3、识记文言词语4、翻译文言句子 5、掌握课文内容6、分析文章写法 【复习重点】1、重点句子赏析。 2、“闲人”的理解 【复习过程】 一、目标导学 明确目标
二、自主复习
依据提纲自主复习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欣然:高兴地(样子) 念:想,考虑 遂:于是,就 步:散步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清澈透明交横:交错,纵横 盖:表示推测,可译为“原来”但:只,只是 耳:罢了 (三)、把下列句中译成现代汉语。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光照进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动身出门)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中,如积水一般空明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思考、
1、写出“记”的要素:(1)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2)地点 :承天寺 (3)人物 作者与张怀民 (4)事件:赏月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是什么?用原句答。 答:念无与为乐者。
4、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燃出一个怎样美妙的境界?
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水中的藻荇,写出了月影交叉错杂的特点。全句写月却无一月字,新颖贴切,构思巧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5、找出文中议论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6、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闲人”两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答: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晴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作者的“闲”。
反映了作者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人生的感情尽在其中。
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的,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来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8、“欣然起行 ”中“欣然”一词是什么意思?表现人物怎样的特征? 答:(1)愉悦的样子 (2)表现作者身处逆境,却能自得快乐,体现了作者的豁达。
9、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竹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暗示世人无心流连景色,一心追名逐利。 10、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描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答:作者此时的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寄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寻找到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三、典例示范 见《面对面》15页名师预测 四、达标训练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 ) (2)水中藻荇交横( ) ....(3)如吾两人者耳( )(4)月色入户( ) ..(5)盖竹柏影也( ) (6)但少闲人( ) ..
2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2006年河北省邯郸市(课改区)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
庭。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选文的作者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八大家”之列。(1分)
4、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5、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 盖 竹 柏 影 也 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 步: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8、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五、堂清检测
(一)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12分)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3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2分)
往来翕忽(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2.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2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 怀民亦未寝 ..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念无与为乐者: 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2分)
甲文是 乙文是 5.仿照示例,赏析乙文中的句子。 (2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示例: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