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策略初探 - 图文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策略初探 - 图文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9 7:04:20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策略初探

泰州市泰东实验学校 李林军

【摘要】 问题情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创设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的热忱,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作些阐述。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有效问题情境 策略

目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课改的新理念对数学课堂教学已经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教学策略和方式的不断革新日益成为新课堂展示和追求的亮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营造出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的热忱,不仅能使学生成为新知识、新技能的探求者和创造者,而且能使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学习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促进学生乐学、好学、会学。

本文基于“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社会实践,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新课程理念,结合自己初中数学教学经验,针对一些典型的课例,提出几点初中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策略,以利今后教学。 1、有效问题情境应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当努力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可见数学和生活是多么的密不可分。数学中的许多知识都有“生活”基础,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产生于现实需要,又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实际。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应紧密联系实际,一般以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切入口,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关素材来设置问题情境,从而引发学生思考的欲望,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案例1 负数的认识

负数是初中一开始学生就要学习的数学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精选与学生生活有关而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的问题作为引入的素材,如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以下简称苏科版数学七上)用四幅生活中常见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四幅图中所列问题都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关的,用这些素材引入负数的概念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引进负数的必要性和负数的意义,帮助学生建立负数的数感。

2、有效问题情境应强调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传统的数学课堂很多都是典型的“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的结果教学,为了改变这一僵化的模式,新教材十分注重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作为知识呈现的方式,结合具体的知识点,精选恰当的学习素材,精心设计必要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经历探索与实验、猜测与推理、交流与应用的数学过程中,体验从问题到方法到结论再到应用的精彩过程。

案例2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苏科版数学七下教材中设计了“数学实验室”,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教者首先要求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长度为3cm、4cm、5cm、6cm、9cm的5根小木棒拿出来进行动手操作,任意取三根将其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接着教师提出下列问题:(1)任意三根小木棒是否都能拼成三角形?(2)有几组三根小木棒能拼成三角形?有几组三根小木棒不能拼成三角形?试比较两根短棒长度之和与长棒长度的关系;(3)通过上面的操作,请猜想三角形中任意两边长度之和与第三边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4)试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你的猜想,证明你的猜想。

整个操作过程,学生非常积极,表达猜想时更是争先恐后。这个问题情境中,学生经历了数学的自主探索,经历了数学的思考,这些过程都不是教师的教学所能代替的。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探究得出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成功体验,绝不是教师讲授所能企及的。

案例3 零指数幂的意义

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还必须指出的是数学学习中直观形象只是外衣,只是形式,不是数学的内涵,更不是数学的本质,只有通过学生的思考、领会、内化,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方法和思想,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例如,苏科版数学七下教材零指数幂的教学,学生不仅要了解零指数幂的“规定”、会进行简

单运算,还要感受这种“规定”的合理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数学思考、感悟理性精神。

23233

教者首先提出问题:通过计算可以得到3=1,运用幂的运算性质可以得出3=2÷23=23-3=20,那么20表示

22什么意义呢?这时,学生一方面面临着一个数学挑战,一方面从情感和理性上都能接受20=1的结论(提出猜想)。

接着,向学生质疑这个猜想是否合理,并通过数轴上数,观察“幂”与“指数”的变化,寻找其中的数学规律。

在学生充分感受了20=1的合理性的基础上,作出了a0=1(a≠0)的规定。

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经历了“面对挑战—提出猜想—感受合理性—作出规定”的数学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实质,发展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了解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形成了优化的知识结构。

3、有效问题情境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一句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充分说明了实践活动对于学习的重要价值。

在动手实践活动中,学生能真正获得“做数学”的体验,感到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生动有趣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许多数学知识并不需要教师重复讲解,而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做。通过创设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情境,学生亲身感悟到解决问题、应对数学挑战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形成正确思考与实践的经验,这要比课堂上仅仅跟着教师去验证、推断既有的结论有意义得多。

案例4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后,相似三角形应用的课堂上,教师提问:“请你用所学过的知识测量出学校旗杆的高度,要求画出示意图,简单说明测量原理。”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在纸上 总结出了各自的示意图:

方法1:利用阳光下的影子。 由相似形的性质有

ABBC?, DEEFB C D A E A F

计算便可得到旗杆AB的高度。

方法2:利用镜子的反射。

直线l表示镜子,AB表示旗杆,CD表示人, 人的眼睛看到镜子中旗杆顶端时有

D H B l C △ABH∽△CDH,则

ABHB?CDHD。

教者见学生设计有些门道,趁机让学生走出教室,分小组实际操作,学生都兴趣盎然,操作计算都很认真,结果很有收获。

这个问题情境中,学生个个动手实践,体验了数学课堂的参与性,在实践中学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获得了数学成功体验,促进了同学交流。

4、有效问题情境应重视数学文化熏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文化由于具有自身独特的思想方法体系、语言体系和发展的动力体系等,构成了不同于其他文化的一种独特的体系。数学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的结晶。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轶事。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可充分挖掘数学史料,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使学生从中学习数学知识,感受数学家们治学严谨、思考缜密的思维品质,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的使命感。

案例5 有理数的乘方

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教者讲述数学史中的一个故事:古时候,一个王国里有位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感谢聪明的大臣,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一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米、16粒米、32粒米、??一直到第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恐怕您的国库里也没有这么多米!”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

这个故事,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看到数学很有趣,从而兴趣浓厚地学习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情境有效地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高效地完成整节课的学习任务。

5、有效问题情境应注重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时,应充分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案例6 系数a对二次函数y=ax2图象形状的影响

苏科版九下教材设置了“数学实验室”,引导学生探究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纵坐标相同时,二次项系数的绝对值大小对二次函数图象开口大小的影响。

教者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在计算机上作出y=x2的图象,在插入变量a,拖动变量a,引导学生观察y=ax2图象随a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探究得出y=ax2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开口大小与系数a的关系规律。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利用几何画板进行自主探索,研究系数a、b、c对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形状的影响。

这样利用动自感受到了图

画直观、形象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亲象的变化过程,直观、准确地体验到了二

次函数数形之间的对应性,这种数学的体验比起教师单纯地讲解,效果当然更加出色。

总之,创设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笔者认为:创设情境目的要明确,形式要新颖,组织要灵活,时机要巧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不断深入,教师需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只有充满活力的课堂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感受到课堂的生命在涌动和成长,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体现出其育人的本质和功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2、丁家永.《现代教育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3、杨裕前 董林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4、董林伟.当前数学教学值得关注的几个观念问题[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08,9

5、黄智英 李世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08,1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策略初探 泰州市泰东实验学校 李林军 【摘要】 问题情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创设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的热忱,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作些阐述。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有效问题情境 策略 目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课改的新理念对数学课堂教学已经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教学策略和方式的不断革新日益成为新课堂展示和追求的亮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