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种群和群落专题练习有解析答案

种群和群落专题练习有解析答案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1 4:46:25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由此可见,这块草原上所有的绵羊是一个种群,这块草原上所有的山羊也是一个种群。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概念。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 2.D 【解析】 3.B 【解析】

试题分析:种群密度是种群重要的数量特征,其影响因素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故种群出生率的增大不一定导致种群密度的增大,B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4.C

【解析】在调查期间,该种群增长率始终大于零,说明该种群为增长型。因种群增长率不是定值,故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应呈“S”型。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天敌、食物、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种内斗争的激烈程度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因此在第7年种内斗争最激烈。 5.B 【解析】

试题分析:①池塘里的鱼也不是单一的一种,错误;②稻田里的三化螟是由同一种生物个体组成的,是一个种群,正确;③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错误;④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底,错误;⑤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正确。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6.C

【解析】群落演替总的趋势是物种多样性增加和种群稳定性提高。但在环境条件变差时,如遭到乱砍滥伐,森林群落会演变为稀疏的植被,使群落的层次减少,层次结构简单化。 7.C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可知,在蜘蛛引入前,害虫I对农作物有危害主要,故A错;在A期间,若对害虫施杀虫剂,害虫数量减少,蜘蛛由于食物减少,蜘蛛的数量增加会变慢,甚至减少.故B错;在B期间,由于蜘蛛数量过多,害虫数量减少,蜘蛛由于食物不足,数量下降.故C正确;在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期间和B期间发生的两个种群的捕食被捕食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故D错。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种间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和识图、图文转化的能力。 8.C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耐受性。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最小量和最大量的界限,生物只有处于这两个限度范围之间生物才能生存,这个最小到最大的限度称为生物的耐受性范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耐性限度的法则称为耐受性定律。具体可定义为:任何一种环境因子对每一种生物都有一个耐受性范围,范围有最大限度和最小限度,一种生物的机能在最适点或接近最适点时发生作用,趋向这两端时就减弱,然后被抑制。由图可以看出

种群1在0℃与t2℃之间耐热性强过种群2,种群2在t2℃与t3℃之间耐热性强过种群1 9.C 【解析】

试题分析:研究大型海藻对异湾藻的生长是否有抑制作用,对照组就是没有大型藻干扰,即对照组为相同条件下异湾藻单独培养,A正确;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题中测的就是一定容器中的异湾藻数量,即中数值为异湾藻种群密度,B正确;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当有其他藻类时异湾藻的数量比单独培养是数量减少,说明大型海藻对异湾藻的生长是否有抑制作用,符合竞争关系,竞争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互相争夺资源和空间的现象,C错误;孔石莼和缘管浒苔对异湾藻增殖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D正确;答案是C。

考点: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0.B 【解析】此图是一幅典型的捕食者和猎物相互作用的种群动态图,这种相互关系如用数学方法加以描述就是著名的Lotka-Volterra方程(或模型)。这个方程是由 A.J.Lotka和 V.Volterra在本世纪20年代提出来的。他们用数学方程说明了在捕食者一猎物系统中,一个物种的种群数量对另一个物种种群数量的反影响。图中的实线代表猎物种群,而虚线代表捕食者种群,最典型的实例就是猞猁和雪兔之间的关系。A不对:因为寄生物与寄生之的关系虽然与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关系有些相似,但没有这么典型,情况更加复杂一些。C和D则明显不对:在两个竞争种和共生种之间完全没有这种种群动态关系。 11.(1)出生率 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互换) 30只/mL(2分) (2)①D和E (2分) 水平(2分) ②B和F(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组1中,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为曲线A,表现为S型增长,因食物相同,饲养条件相同,所以此时乙种数量变化也应表现为S型增长,应是曲线C、D、E之一,此时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因食物相同,所以甲种与乙种生物之间应属于竞争关系,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此时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增长都应比在组1中单独培养慢,因而组1中乙种生物数量增长要比组2中的高,变化曲线应为C(因D、E比F在前面增长慢),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数量为600只,而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所以此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30只/ mL(600只/20 mL)。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因组1中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为A、C,所以此时乙种与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应为D、E。这样一来在组2中甲种生物数量变化为曲线就是B。 注此时的数量变化曲线对应物种和环境分析非常重要,是下面解题关键。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注意了类似两个字非常重要,是解此小题的突破口。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实验中的组3中的乙种和丙种生物相似,由于是种间关系是两种生物,应是两条曲线D和E。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实验中的组2中的甲种和乙种生物相似,由于是种间关系是两种生物,应是两条曲线B

和F。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2.(除注明外,其余每空1分,共7分) (1) BAD (2分)(2)供氧较少 营养物质较少 (3)培养液摇匀后取样 (4)稀释 (5)浸泡和冲洗 【解析】 13.(1)a 过度繁殖

(2)b 不同 K值 环境阻力 (3)种群密度 标志重捕法 【解析】 试题分析:(1)理想环境,资源和空间都是无限的,是“J”型曲线,即a,达尔文的观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图示为过度繁殖。(2)自然环境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是“S”型曲线,即b,“S”型曲线的增长率是先增大,后减小。种群最大数量称为K值,阴影代表环境阻力。(4)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动物活动能力强,常用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4.(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生产者 分解者

(2)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弹琴等(答出一个即可) (3)否 细菌等分解者具有分解枯枝落叶或动物尸体的作用 (4)被云雀捕食的一个种群 【解析】略 15.(1)随机取样;真实情况; (2)

(3)

(4)竞争;竞争与捕食;

(5)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 (6)光照、温度、食物、天敌和竞争。

【解析】此题重在看清、弄明白表格表达的内容,抓住生活习性和胃内容物可知;丁胃内容物中有肌纤维可知丁可吃动物,而甲和乙都是生产者,而丙体内有植物纤维同时各水层有分布,所以丙为动物可以食甲和乙;同样丁胃内容物中有植物纤维同时各水层有分布,所以可得出丁可以食甲和乙。当然同时也要认真绘制好池塘中甲、乙、丙、丁四种生物的食物关系图,可以从中看出它们的食物关系。 16.(1)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②提出合理的假设

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2)6 (2分)

(3)标志重捕法(2分)

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与无标记个体很难充分混匀(共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数学模型的构建步骤是: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池塘捕鱼时,当种群数量在K/2时,能够持续高产,因此K值为6万尾。 (3)调查鱼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土壤小动物身体小,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很难与无标记个体混合均匀,因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7.(1)样方 随机取样 标志重捕法 104只/公顷(没写单位不给分)(2)青蛙;害虫

(3)生活资源和空间有限;天敌增多(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鼠的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所以用标记重捕法,种群密度为只/公顷。(2)由食物链可知,禁捕或适当放养青蛙,用喷洒农药、生物防治等方法来减少害虫。(3)在B点以后,由于生活资源和空间有限;天敌增多等使死亡率明显增加。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搜索更多关于: 种群和群落专题练习有解析答案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由此可见,这块草原上所有的绵羊是一个种群,这块草原上所有的山羊也是一个种群。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概念。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 2.D 【解析】 3.B 【解析】 试题分析:种群密度是种群重要的数量特征,其影响因素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故种群出生率的增大不一定导致种群密度的增大,B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4.C 【解析】在调查期间,该种群增长率始终大于零,说明该种群为增长型。因种群增长率不是定值,故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应呈“S”型。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天敌、食物、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种内斗争的激烈程度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因此在第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