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破解天人合一规律与诸千古之谜 - 图文

破解天人合一规律与诸千古之谜 - 图文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9:19:13

破解天人合一规律与诸千古之谜(科学易/医易/天文学/60甲子 )

来源:王力伟易经预测网整理 作者:靳九成 时间:2015-8-13 浏览次数:98

破解天人合一规律与诸千古之谜

前 言

中华文化又泛称东方文化,中医学、易学和道学是其精粹,其核心是“天人合

一”整体论,属“有机宇宙哲学观”;西方文化的特征是“拆零”,属“机械的局部世界观”。东西方文化对认识客观世界各有其“格物致知”(SCIENCE)优势,是优势互补关系[1] 。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古代哲学派别林立,但都以论证“天人合一”为首要任务。

中国古代思维有四大模式:天干地支、六十甲子、阴阳五行,八卦;三大特征:整体,唯象,模糊性(情感直觉)思维。

中华科学文化中围绕“天人合一”有许多唯象性核心结论,千百年来世人一直未能对其背后玄机给出现代化的合理诠释,此处列出20个千古之谜: 1 天为何为七曜 2 天人如何合一 3 干支来源 4 干支阴阳来源 5 干支相配本120种为何只有60甲子 6 为何60甲子可纪年 7 为何60甲子可纪月 8为何60甲子可纪日 9 为何60甲子可纪时 10干支农历

11 六十干支历(黄帝内经) 12医易历法(医易学界口授秘传) 13 中医阴阳说 14中医五行说 15 五运六气说 16 纳音五行说

17 出生时间(四柱)预测人生、健康 18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1

19 五行分别来源五星 20 五行常生常克模式

近百年来东西方文化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不少实证学者把这些唯象性的千古之谜核心论断斥之为“迷信”、“伪科学”、“中医没有理论根据”、要“取消中医”等,其中不乏高级精英(如梁启超,胡适,鲁迅,梁漱溟,傅斯年等),中华科学文化备受责难。上世纪邢台地震后,中科院翁文波院士受周恩来总理委托研究地震预测,他把干支纪年、干支纪日慨念引入到他的地震预测理论中,使地震、旱涝天灾预测准确度从≤30%的世界水平飙升到>80%,震惊国内外[2-3]。这么有巨大贡献的理论却因为干支纪年、纪日千古之谜未能破解,致使其理论当时不能正名具有科学性,某权威科学出版社不愿出版、没人敢继承。1994年翁院士留下翁氏地震公式之谜乘鹤西去后,我国地震预测水平无奈又回落到≤30%,汶川、玉树大地震未能发出预警,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前任中科院院长卢嘉锡和路甬祥1998年就联名著文,拨乱反正:“国于天地,必有以立。何以立国,惟民族精神是赖。民族精神根源于优秀的民族科学文化。”“在当今的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丧失独立的科学文化更可怕。挺起自己民族科学文化的脊梁骨才会有民族的独立与自尊”[1]。可见能否破解这些核心千古之谜不仅对中华科学文化、中医学、周易学、天灾学、出生学的自身发展和现代化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还对维护民族独立和尊严、振兴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胡锦涛前总书记终于在十七大报告中讲出了人民的心声。

破解有两层含义:(1)本正确的结论,一直有争议,给以现代解读,指出其科学性,如干支,60甲子,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纳音五行等;(2)一直认为正确的结论,给以现代解读,甄别其局限性,如五行常生常克模式,提出五行生克新模式;

2

(3)一直认为正确的结论,给以现代解读,甄别出谬误,如干支农历、五行分别来源五星等。

笔者等近二十年来依现代物理学、现代天文学、现代宇宙生物学、生物进化论、现代最新医学成果、天人合一观,潜心研究上述千古之谜,撰写了十多篇论文,分别发表在《大自然探索》、《科学》、《中国中医药学报》、《中华中医药杂志》、《科学研究月刊》、《湖南中医学院学报》、《湖南中医杂志》等学刊上,出版专著《生命(医易)百年历》,取得了如下重大发现和突破性成果: 1 提出了天人合一机制和天人合一模型 2 发现了5个天人合一规律:

3 利用这5个天人合一规律,可破解上述千古之谜等。

4 建立了中医学人体个性化阴阳五行模型(现只有人体共性化阴阳五行模型),提出先天五行失调病慨念,特别有利于防治“未病”。

5 首次指出干支农历的千年谬误,推翻干支农历的历法地位,确认生命(医易)历为医学、易学、农学最佳时标, 出版专著《生命(医易)百年历》,替代干支农历[44]。 6 首次指出“五行分别对五星”的千年谬误。

7 指出传统五行生克模式的局限性,依七曜阴阳及天人合一,建立了五行生克新模式,行间存在10对互生、10对互克关系。 本文将纲要性地概括阐述这些问题。 1 历法,干支农历,医易历

自古医易同源、会通,易学往往是中医学的先导。预测医学、易学预测必涉及干支农历,医易历等历法,它们都与干支、60甲子有关。历法是预测的中枢,历法错,全盘皆输,所以必须确认正确的历法。 1.1 何谓历法

3

为适应人们日常生活、特定社会活动和研究的需要,根据对人类最攸关天象的精确观察,运用其规律科学合理地计量时间、制定时间序列的法则,称为历法。

具有代表性的历法有公历,回历,农历,干支农历,医易历等,前三者一般较为熟悉。 1.2 干支农历

干支农历简单说就是目前书市上所谓“万年历”或“易学万年历”,它是建立在农历基础上,用干支来纪农历的年、月、日、时。

黄帝内经早有“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的记载,反映出先秦医易学界先哲们已意识到历法必须是天人合一的,除考虑日、月二曜影响人体外,还要顾及水、金、火、木、土五曜的影响。先哲们唯象地创造出天干地支,希望用干支来纪元能弥补农历的不足,体现五曜影响。干支纪日最早,至迟春秋周幽王元年(前776年)十月开始辛卯起至今没有错乱过。西汉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布太初历,启用干支纪年、纪日,至唐代扩展干支纪月、纪时,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其要点如下:

⑴ 年为太阴年,年首为春节,平年12个朔望月,354或355整日,闰年13个月,383或384整日,用60甲子纪年并周转。

⑵ 月为朔望月,1朔望月=29.53059日,朔所在日为月首,历月取整,大月30日,小月29日,用60甲子纪月并周转,月支正月为寅,二月为卯,??,冬(十一)月为子,腊(十二)月为丑,每年不变,闰月无独立干支,一般沿用前月干支,月干与年干的约束关系列于表1。

⑶ 日以23时界定,头日23时至当日23时为1日,以六十甲子纪日并周转,简称日甲子。

⑷ 1日分12个时辰,以23时起奇时数界定,用60甲子纪时并周转,头日23

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破解天人合一规律与诸千古之谜(科学易/医易/天文学/60甲子 ) 来源:王力伟易经预测网整理 作者:靳九成 时间:2015-8-13 浏览次数:98 破解天人合一规律与诸千古之谜 前 言 中华文化又泛称东方文化,中医学、易学和道学是其精粹,其核心是“天人合一”整体论,属“有机宇宙哲学观”;西方文化的特征是“拆零”,属“机械的局部世界观”。东西方文化对认识客观世界各有其“格物致知”(SCIENCE)优势,是优势互补关系[1] 。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古代哲学派别林立,但都以论证“天人合一”为首要任务。 中国古代思维有四大模式:天干地支、六十甲子、阴阳五行,八卦;三大特征:整体,唯象,模糊性(情感直觉)思维。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