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一讲 管理学导论 - 图文
第一讲 管理学导论
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管理者对组织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注:1.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没有目标就无所谓管理
2.管理是一种综合活动,最终要落实到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能职能 3.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资源(组织资源:人财物,其中最重要的是人)
4.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是管理者的活动,因此能否最终实现组织的目标,关键就 在于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与管理艺术。 5.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要讲究效率和效果 6.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管理的范围是组织 7.管理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
管理的效果与效率:效果和效率是衡量管理成绩的两个指标。管理效果是管理活动的结果,可以用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反映。管理效率是投入产出的比值,即:效率=产出/投入 组织类型 国家 企业 绝对指标 GDP 年销售收入,年利润 管理效果 相对指标 GDP增长率,GDP总量全球排名 市场占有率,利润增长率 人均GDP,单位能耗GDP 资产收益率,利润率,人均利润 学校 毕业学生数,毕业生薪酬,高水平论文数 一些组织常见的管理效果和效率指标
管理效率 就业率,毕业生薪酬增长率,高水平论文增长率 师生比,师均高水平论文数 绝对指标:反映组织的管理活动效果的一种综合指标;
相对指标:是自己不同时期的管理效果的纵向比较,也可以是本组织与其他组织管理效果的横向比较
管理的特性:1.二重性:自然属性,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由共同劳动的性质产生具有合理组织生产力的一般职能;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由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具有维护和完善生产关系的职能。
2.科学性: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以反映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并科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管理都必须遵循各种客观规律。 3.艺术性:①管理方式方法要因人而异 ②对同样的人和事,管理的方式和方法要因地制宜。 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1)计划:①谋划、筹划、决策 ②确定目标、制定战略 ③制定派生的各种具体计划 (2)组织:①工作设计 ②部门划分 ③人员配备 ④解决由谁干什么的问题
(3)领导:①指挥运用权力 ②指导员工工作 ③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④沟通解决冲突 (4)控制:进行监控以确保计划完成
(5)四个基本职能的关系:管理的各项职能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管理过程就是一个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基本职能构成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它们通常存在一个先后的逻辑关系,即先计划,继而组织,然后领导,最后是控制。
管理者:1.管理者层次: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
高层管理者:指对整个组织的管理负有全面责任的组织成员。主要职能: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总体战略,掌握大政方针并评价整个组织的绩效。在与组织外界交往中往往代表组织以官方的身份出现。中层管理者:指处于高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之间的一个或多个中间层次的管理人员。主要职能:贯彻执行高层管理者制定的重大决策,监督和协调基层管理者的工作。与高层管理人员相比,更注重日常事务管理。基层管理者:又称一线管理人员,他们管辖的一般是作业人员。主要职能:给下属人员分派具体工作,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并直接向中层管理者报告工作。
管理者层次与管理职能的关系:①高层管理者花在计划、组织和控制上的时间比基层管理者多,而基层管理者花在领导职能上的时间比高层管理者多得多。②即便是同一管理职能,不同层次管理者所从事的具体管理工作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就计划工作而言,高层管理者关注的是组织整体的长期战略规划,中层管理者关注的是中期、内部性的管理性计划,基层管理者更侧重于短期的业务和作业计划。
2.管理者角色:
? 人际关系角色:具体体现为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三种角色。 ? 信息传递角色:具体体现为信息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三种角色。
? 决策制定角色:创业者角色、混乱驾驭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谈判者角色。 3.管理者的基本技能: ? 概念技能:指能够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关联的复杂性,通观全局并迅速做出正确决断的
能力。 ? 人际技能:即人际关系技能、人事技能,指管理者处理组织内外人际关系,指理解他人、
激励他人、与他人和谐共事的能力。
? 技术技能:指使用某一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组织特定任务的能力。 不同层次管理者的管理技能要求:越是高层管理人员越是需要更多地掌握概念技能,技术技能对于基层管理人员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人际技能各层次管理者都要给予同等重视。
4.管理者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
西方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古典管理理论(19c末-20c30s):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核心思想:通过科学管理来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率。
主要内容:标准化管理、科学培训、差别计件工资制度、计划和执行职能分开、例外原则、精神革命。
泰勒的追随者:亨利.甘特(甘特图)、弗兰克.吉尔布雷斯(动作研究之父)。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六类经营活动 五大管理职能 十四条管理原则 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管理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劳动分工、权责对等、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报酬、集权化、等级链、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明确的分工、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固定的薪酬及升迁制度、人员的考评和培训、遵守规则和纪律、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
2.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理论(20c30s): 梅奥—霍桑试验:①员工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③影响生产效率的根本因素不是工作条件而是工人自身 ④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和士气。
X理人类本性懒惰,厌恶工作,尽可能逃避 绝大多数人没有雄心壮志,怕负责任,宁可被领导骂 激励只在生理和安全需要层次上起作用 绝大多数人只有极少的创造力 Y理采用强制惩罚解雇等手段迫使其工作,或用“胡萝卜加大棒” 论 多数人必须用强制办法乃至惩罚、威胁,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努力 一般人本性不是厌恶工作,如果给予适当机会,人们喜欢工作,并渴望发挥其才能 以人为中心的多数人愿意对工作负责,寻求发挥能力的机会 激励在需要的各个层次上都起作用 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类广泛具有的 宽容的、民主的方式,为员工发挥其智慧和潜能创造有利条件 论 能力的限制和惩罚不是使人去为组织目标而努力的唯一办法 超Y理人们带着许多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加入组织,但最主要的是实现其胜任感 由于人们的胜任感有不同的满足方法,所以其管理要求也不同,有人适用X理论管理方式,有人适用Y理论管理方式 作性质、工作目标及人员素质等因素而定,才能提高绩效 一个目标达成时,就会产生新的更高的目标,然后进行新的组合,以提高工作效率 论 组织结构、管理层次、职工培训、工作分配、工资报酬和控制水平等,都要随着工理论 主要内容 X理论、Y理论、超Y理论
管理方式
3.现代管理理论(20c40s至今):
理论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 代表人物 德鲁克 运筹学小组、伯法 主要内容 生产和经营管理各个领域的活动都以经济效果好坏作为评价标准 使衡量各项活动效果的标准定量化,并借助数学模型找出最优方案 依靠电子计算机进行管理 系统管理学派 权变管理学派 卡斯特 卢桑斯 世界上没有普遍适用的最佳管理理论与方法,没有一成不变的最佳管理方式 管理者不仅要掌握各种管理方法,还要清楚这些方法的应用条件 有效的管理方法取决于具体环境条件、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及其关系 管理者要善于学习和思考 学习型组织理论(未来成功企业的模式) 彼得.圣吉 (上个世纪末提出) 学习型组织具有如下九大特点: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善于不断学习、兼学别样、扁平式结构、无边界行为、自主管理、员工家庭与事业平衡、领导者的新角色:设计师仆人和教师。 建立学习型组织的途径-—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21世纪管理发展新趋势:
? 创新——未来管理的主旋律
? 知识——企业经营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 学习型组织——未来成功企业的模式 ? 快速应变力——时代的新要求
? “四满意”管理——企业的永恒追求 ? “没有管理的管理”——管理的最高境界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