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2019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9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9 22:54:30

故选:A。 A、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B、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C、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D、根据人体中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所包括的种类,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合成材料的特征、盐的特征、氧化物的特征、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种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C

【解析】解:A、烧碱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而变质,质量增大,故不符合;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而使质量增大,发生的是物理变化,物质不变质,故不符合;

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溶质氯化氢而导致溶液质量减少,不变质,故符合; D、生石灰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生成氢氧化钙,质量增加,故不符合, 故选:C。

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溶质氯化氢而导致溶液质量减少,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而使质量增大,烧碱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而变质,质量增大,生石灰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生成氢氧化钙,质量增加。 本题考查了物质贮存及变化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 6.【答案】B

【解析】解:A、胆汁、胰液的pH均大于7,均显碱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B、胃液的pH比唾液的小,胃液比唾液酸性强,故选项说法错误。

C、胰液、胆汁的pH均大于7,胰液的pH比胆汁的大,胰液比胆汁碱性强,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氢氧化铝能与胃酸发生中和反应,且无毒、无害,服用含氢氧化铝[Al(OH)3]的药物可以治疗胃酸过多症,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答案】A

【解析】解:A、谷氨酸是由谷氨酸分子构成的,1个谷氨酸分子是由5个碳原子、9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4个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谷氨酸是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C、谷氨酸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D、1个谷氨酸分子中含有5个碳原子、9个氢原子,谷氨酸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5:9,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A、根据谷氨酸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谷氨酸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叫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1个谷氨酸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第9页,共19页

8.【答案】B

【解析】解: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少量氯化铵与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放出刺激性气味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A、根据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研磨后能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铵态氮肥的性质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9.【答案】B

【解析】解:A、白糖、冰糖和红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故A选项说法正确;

B、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应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会造成环境污染,故B选项说法错误;

C、炒菜时油锅中的油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原理是隔绝氧气,故C选项说法正确; D、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原因是两种溶解在雨水里能生成酸性物质,故D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A、根据各种糖类的主要成分回答;B、根据化肥与农药对环境的影响来分析;C、根据灭火原理分析;D、根据酸雨的形成分析。

本题考查了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知识,涉及糖类的成分、农药和化肥对环境的影响、灭火原理和酸雨的成因,难度不大。 10.【答案】D

【解析】解:A、碱溶液呈碱性,但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都是碱的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溶液,故选项推理错误。

B、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推理错误。 C、置换反应有单质生成,但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为置换反应,如CO+CuOCu+CO2,故选项推理错误。

D、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但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故选项推理正确。 故选:D。

A、根据显碱性的不一定是碱溶液,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D、根据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要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11.【答案】C

第10页,共19页

【解析】解:A、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试管②中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故选项错误。

B、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试管②中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故选项错误。

C、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试管中温度降低,试管②中的导管口没有气泡产生,故选项正确。

D、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试管②中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故选项错误。 故选:C。

根据题意,打开弹簧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①中,试管②中的导管口没有气泡产生,则液体与试管中的固体接触没有产生气体、没有放热,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明确试管②中的导管口没有气泡产生应具备的条件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答案】B

【解析】解:A、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若产生泡沫较多,则是软水,若产生泡沫较少,则是硬水,可以鉴别,故选项说法正确。

B、铝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不宜用钢刷、沙等等来擦洗铝制炊具,用钢刷、沙等擦洗,会破坏铝制品表面的氧化膜,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用燃烧的方法区分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产生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纤维,产生特殊气味的是合成纤维,故选项说法正确。

D、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用相互刻画来比较黄铜片(铜锌合金)和铜片的硬度,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A、根据硬水和软水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方法、硬水和软水的鉴别、金属的化学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答案】C

【解析】【分析】

元素周期表中,方格中左上角是原子序数,右上角是元素符号,中间是元素名称,下面是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除汞外,金属元素的名称都带金字旁,非金属元素的名称不带金字旁;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单位不是g。

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理解和应用。 【解答】

A、铈原子中的质子数为58,该选项说法正确; B、铈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0.1,该选项说法正确; C、铈属于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铈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58,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第11页,共19页

14.【答案】D

【解析】解: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温度,故选项错误; B、将50℃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30℃,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A=B>C,C>A=B错误,故选项错误;

C、降温可以使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错误,因为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故选项错误;

D、M点表示30℃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正确,因为M是交点,故选项正确; 故选:D。

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

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错误;B、大,而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将50℃

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30℃,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C>A=B错误;C、降温可以使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错误;D、M点表示30℃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正确。

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等,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5.【答案】D

【解析】解: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的数目有关,而相对原子质量、原子核外电子数及核电荷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并不密切。 故选:D。

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元素的化学性质与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即可正确解答。 16.【答案】B

【解析】解:A、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铝溶液和铜,会观察到铝的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无色,能发生反应,但现象明显,故选项错误。 B、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能发生化学反应且现象不明显,故选项正确。

C、澄清石灰水与纯碱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溶液,能发生反应,但现象明显,故选项错误。 D、硫酸钠溶液与氯化铜溶液交换成分没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B。

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若两种物质相互交换成分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则能发生化学反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若没有沉淀、气体生成或反应前后没有颜色的改变等,则反应发生时现象不明显。

本题考查同学们利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来判断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化学反应,解题时还要注意反应发生时现象不明显这一限制条件。 17.【答案】B

【解析】解:A、把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种气体中,若木条熄灭,则是二氧化碳;若木条燃烧更旺,则是氧气;若木条正常燃烧,则是空气;现象明显,能一次鉴别出这三瓶气体,故选项错误。

B、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均显碱性,均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不能鉴别,故选项正确。

C、BaCl2溶液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与稀盐酸不反应,可以鉴别,故选

第12页,共19页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故选:A。 A、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B、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C、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D、根据人体中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所包括的种类,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合成材料的特征、盐的特征、氧化物的特征、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种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C 【解析】解:A、烧碱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而变质,质量增大,故不符合;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而使质量增大,发生的是物理变化,物质不变质,故不符合; 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溶质氯化氢而导致溶液质量减少,不变质,故符合; D、生石灰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生成氢氧化钙,质量增加,故不符合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