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 :专题十三 课时1 练模拟通关集训 含解析 精品
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议会与国王的矛盾,故D项错误。
5.依照英国政治学家的权威性表述,英王有被咨询权、鼓励权和警告权。当政治斗争发展到引起政府危机时,英王能够充当仲裁人,起到恢复民主程序、稳定政局的作用,这意味着英国君主( )
A.议会与首相之间起协调作用 B.“统而不治”局面已被打破 C.成为推动民主发展的关键人物 D.对维系政局稳定有一定作用
解析:选D。“英王能够充当仲裁人,起到恢复民主程序、稳定政局的作用”表明英国君主对维系政局稳定有一定的作用,故D项正确。英国议会掌握立法权,首相掌握行政权,君主统而不治,无法协调议会和首相,议会和首相相互制约,故A项错误;英国君主“统而不治”局面被打破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英国君主成为推动民主发展的关键人物材料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
6.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其德意志远亲乔治一世入主英国,他不懂英语,不愿出席内阁会议而让大臣们去料理国事,大臣遇事商议出对策后交国王确认。这表明此时的英国( ) A.国王的行政权已丧失 B.为责任制内阁形成提供了契机 C.责任制内阁开始形成 D.君主立宪制极易导致大臣擅权
解析:选B。乔治一世不出席内阁会议,而由大臣们商议对策,这就会为责任制内阁的逐渐形成提供契机,故B项正确;材料中大臣商议出对策后仍交国王确认,说明国王并未完全丧失行政权,故A项错误; 1721年沃波尔成为第一任内阁首相,标志着责任制内阁开始形成,故C项错误;英国君主立宪制下议会是权力中心,行政权受到立法权的约束,因而君主立宪制不会直接导致大臣擅权,故D项错误。
7.学者阿尔蒙德指出:“政治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政治参与问题,即各种社会集团施加压力,要求参加政治体系的政策制定问题。”为此,近代英国( ) A.确立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 B.逐步完善了责任内阁制度 C.开启1832年议会改革进程 D.进一步扩大内阁行政职能
解析:选C。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壮大要求获得参政权利推动1832年议会改革,故C项正确;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始于1689年《权利法案》,故A项错误;责任内阁制度是英国削弱王权和代议制完善的表现,而非某个社会团体的利益,故B项错误;扩大内阁行政
职能是完善代议制的举措,故D项错误。
8.(2018·吉林调研)据统计,在英国各届议会担任国家职务的人员中,完全隶属于国王的官吏:乔治一世(1714—1727年在位)时有271人,乔治二世(1727—1760年在位)时有257人,1782年改革后仍有109人。材料说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 ) A.英国国王的权力依然没有任何变化 B.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完全依附于国王 C.英国民主政治的完善是渐进的过程 D.英国国王有权干涉议会议员的选举
解析:选C。材料“有271人”“有257人”“仍有109人”,数据的变化说明英国民主政治的完善是渐进的过程,故C项正确;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国王权力不断遭到削弱,A项“没有任何变化”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建立后,国王权力不断削弱,议会权力不断加强,且材料“有271人”“有257人”“仍有109人”数据的变化说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并不完全依附国王,故B项错误; D项与材料“有271人”“有257人”“仍有109人”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又称贵族院,进入上院的均为世俗贵族与宗教贵族,其席位被贵族阶层所垄断。下院又称平民院,议员由选举产生。以19世纪初英格兰202个选邑为例??选民人数在1 000人以下的选邑多达159个,而这些选邑至少可以选出313名议员,约占英格兰全部489名议员总数的64%。在50人以下的选邑中,20个人口在20-50之间,4个人口在10-19之间,1个人口只有5名,还有两个根本就没有人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伦敦地区人口已达百万,也仅有10个议席。1820年时,新兴工业城市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三个市人口总计50万,却未能分配到一个席位。根据1710年的议会法案,各郡议员只能由年收入600镑以上者担任,而市镇议员也须由年收入300镑以上者担任。这些规定显然是把中低收入阶层排除在议会之外。在郡选区,选举的独立性仅限于贵族阶层,谈论选举的民主性非常荒唐可笑,因为收买选票的事情往往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每到选举期间,候选人争相贿赂选民,最为直接的是给选票开出价码。收买选票之所以有市场,主要是因为对于大多数下层选民来说,选票就相当于一笔财富,因而随时愿意卖给开价最高者。据统计,1782-1820年间65位内阁成员中,43位是贵族,剩下的22位中14位是贵族之子,其他8位也与贵族有着亲戚关系。
材料二 英国的政治制度变革一般采用暴力革命或者和平改革(这里是指“光荣革命”和议会改革)的方式。到底该采取哪种方式呢?就英国而言,最终采取的是和平改革方式。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光荣革命形成的传统为英国提供了一个和平解决问题的框架,使得通过
改革完成政治民主化成为可能”。
——摘选自《议会改革与英国的政治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简述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制度仍然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832年议会改革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具体指出英国选择“和平改革方式”的原因。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可知不同的地区人口、经济增长有变化,但是议席分配却未做相应调整;根据材料一“进入上院的均为世俗贵族与宗教贵族,其席位被贵族阶层所垄断” “各郡议员只能由年收入600镑以上者担任,而市镇议员也须由年收入300镑以上者担任”“每到选举期间,候选人争相贿赂选民,最为直接的是给选票开出价码” “1782-1820年间65位内阁成员中,43位是贵族,剩下的22位中14位是贵族之子,其他8位也与贵族有着亲戚关系”信息归纳概括。(2)1832年议会改革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通过改革方式取得席位,其意义从对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工业资产阶级享有民主权利,推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和其改革的方式角度分析。(3)根据材料二中信息可知,1688年“光荣革命”后形成的以和平妥协的手段来解决政治问题的传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是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发展的结果。
答案 (1)问题:议席分配未能依据人口变化、经济变化而适时调整;仍沿用落后的选举制度,选民资格标准不合理;选举方法和手段的腐败性突出;贵族阶层控制着下院席位。 (2)意义:适应了工业革命的需要,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话语权;有利于完善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防止独裁统治;有利于形成和平改革民主政治的政治传统,避免暴力冲突。 (3)原因:1688年“光荣革命”后形成的以和平妥协的手段来解决政治问题的传统;君主立宪制形成了王权、上院、下院相互制约,共享权力的政治体制,为英国选择“和平改革方式”提供了民主框架。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