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为防止一哄而上、盲目建设和投资浪费,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过快增长,实现饲料加工业和玉米深加工业的协调发展,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特制定《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一、我国玉米加工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我国玉米消费量从2000年的1.12亿吨增长到2005年的1.27亿吨,年均增长2.5%。2006年国内玉米消费量(不含出口)为1.34亿吨,比2005年增长5.5%;其中,饲用消费8400万吨,占国内玉米消费总量的64.2%,比重呈下降趋势;深加工消耗玉米3589万吨,占消费总量的26.8%,比重呈增长趋势;种用和食用消费相对稳定。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近两年来随着化石能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供应趋紧,以玉米淀粉、乙醇及其衍生产品为代表的玉米深加工业发展迅速,成为农产品加工业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并表现出如下特点:
一是深加工消耗玉米量快速增长。2006年深加工业消耗玉米数量比2003年的1650万吨增加了1839万吨,累计增幅117.5%,年均增幅高达29.6%。
二是企业规模不断提高。玉米加工企业通过新建、兼并和重组等方式,提高了产业集中程度,出现了一批驰名中外的大型和特大型加工企业,拥有玉米综合加工能力亚洲第一、世界第三且
在多元醇加工领域拥有核心技术的大型企业。
三是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玉米加工产品逐渐由传统的初级产品淀粉、酒精向精深加工扩展,氨基酸、有机酸、多 元醇、淀粉糖和酶制剂等产品所占比重不断扩大,产业链不断延长,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四是产业布局向原料产地转移的趋势明显。2006年,东北三省、内蒙古、山东、河北、河南和安徽等8个玉米产区深加工消耗玉米量合计2965万吨,占全国深加工玉米消耗总量的82.6%。
五是对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玉米种植面积保持稳定增长。以玉米深加工转化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已发展成为玉米主产省区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缓解了农民卖粮难问题,促进了农民增收。
(二)存在问题
玉米加工业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深加工领域,主要体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一是玉米深加工产能扩张过快,增长幅度超过玉米产量增长水平。“十五”期间,我国玉米深加工转化消耗玉米数 量累计增长94%,年均增长14%;而同期玉米产量仅增长了31%,年均增长率仅为4.2%,远低于工业加工产能扩张的速度。部分主产区玉米深加工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一些产区已经出现加工能力过快扩张、原料紧张的倾向。
二是企业多为粗放型加工,初级产品多,产品结构不合理,部分小型企业加工转化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 三是部分企业不搞循环经济,污染比较严重。目前,全国年产3万吨或以下的小型玉米淀粉加工企业占20%左右,很多企业工艺技术水平不高,又不搞循环经济、环保工程,成为新的污染源。
四是专用玉米生产基地不足,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尚未真正形成,玉米种植标准化水平低,影响玉米深加工企业的效益。
适度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玉米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但是,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粮食产需紧平衡的态势不会改变。如果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不考虑国内的资源情况而盲目扩张,将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一是可能会打破国内玉米供求格局,东北地区调出玉米量将大大减少,使南方主销区的饲料原料从依靠国内供给转为依靠进口,增加国家食物安全风险;二是玉米是最主要的饲料原料,玉米深加工业过度发展会挤占饲料玉米的供应总量,进而影响到肉禽蛋奶等人民生活必需品的正常供应;三
是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加工企业将面临更大的风险,不仅影响玉米深加工业的健康发展,而且会造成玉米供求关系变化和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四是玉米价格上涨将改变与稻谷、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的正常比价,继而影响粮食种植结构的合理化;五是引发国际粮价的波动。如果中国开始大量进口玉米,将改变全球玉米供求格局,国际玉米价格可能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
(三)面临的形势
1、国内玉米产量增长缓慢,原料问题将成为玉米加工业发展的瓶颈
“十一五”期间我国粮食消费将继续保持刚性增长,而受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等因素制约,粮食生产持续保持较大幅度增产的可能性不大,粮食供求将处于紧平衡状态。从玉米的产需形势看,预计到2010年国内玉米产量为1.5亿吨左右,比2006年增长3.5%;国内玉米需求将超过1.5亿吨,较2006年增长14.3%,产需关系将处于紧平衡的态势。
2、国际市场供需将持续偏紧,依靠进口补足国内缺口的难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