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岳麓山墓碑与辛亥革民 - 图文
岳麓山墓碑与辛亥革命记忆
(三)同盟会湖南分会会长禹之谟(1866-1907)
1、禹之谟的革命历程:
民主革命先驱禹之谟,1866年8月27日(农历7月18日),诞生于湖南双峰县青树坪镇贻则堂。他少有大志,娴文习武,嫉恶如仇,爱憎分明,最爱读王船山著作。20岁时禹之谟遍游江、浙诸省,广泛接触社会名流,研读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爱国忧民之心日趋强烈。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愤然弃笔从戎,投身清军,立志报国。由于晚清政府腐败,中日甲午战争失败。1897年,禹之谟回到家乡创办实业,走实业救国道路。“戊
12
岳麓山墓碑与辛亥革命记忆
戌变法”失败后,禹之谟深知倚赖清廷改行新法,实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是行不通的,遂盟发民主革命思想,积极投入反清斗争。1900年,禹之谟东渡日本留学,寻找救国道路。在日期间,他结识了孙中山、黄兴、陈天华等人,积极参加中国留学生的各种活动。1902年春回国,先在安庆设立阜湘织布厂,后返湘潭创办湘利黔织布局,实践其实业救国的主张。
1886年在南京加入清军。1894年曾随湘军参加中日甲午战争。后参与唐才常的自立军活动,失败后赴日本留学。1904年加入华兴会。次年被推为长沙商会会长和教育会长。同年加入同盟会任湖南分会会长。
1906年夏,革命烈士陈天华和姚宏业公葬长沙时,受到当地官僚和豪绅的阻挠。禹之谟发动千余学生举行游行送葬。同年被捕。次年一月初五(2月6日)被绞杀于靖州(今湖南靖县)东门,终年39岁。
1912年10月,其遗体迁葬长沙河西岳麓山,孙中山追赠禹之谟为“陆军左将军”。 2、岳麓山缅怀禹之谟之墓:
禹之谟墓位于岳麓山麓山寺北侧,与陈天华、姚洪业墓上下毗邻。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长沙市河西岳麓山麓山寺北侧。1912年10月,自双峰迁葬于此。占地面积约29平方米。墓呈三级台阶状,
13
岳麓山墓碑与辛亥革命记忆
长方形,平顶,长245米,宽1.45米,高0.8米。茔地及坟堆皆以花岗石铺砌。墓后立汉白玉碑三通。主碑刻“烈士禹之谟墓”六字,高1.47米,宽0.5米。左右附碑分别刻墓主禹之谟遗作《告同胞书》手迹和朱杞、颜昌尧所撰墓志铭,均高1.27米,宽0.43米。墓前有石案、石墩、拜台及护栏等措施。 3、禹之谟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民国奠基者。民主革命党人,同盟会会员。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实业家。曾以幕友身份随湘军参加甲午战争,运送粮弹,后去上海研究实业,与谭嗣同等相识,主张变法维新。1903年加入华兴会,1906年加入同盟会,任湖南分会首任会长。同年8月10日在长沙被捕入狱,秘密解往湘西靖州,备受酷刑,坚贞不屈。次年2月6日,被绞杀于靖州东门外。临刑前高呼:“禹之谟为救中国而死,救四万万人而死!”慷慨就义。1906年5月29日,陈天华、姚宏业两烈士遗体归葬于岳麓山,禹之谟等率领省城一万余人之队伍浩浩荡荡奔赴岳麓山举行公祭。观者如潮,倾城塞路,形成了反清大示威的爱国群众运动,朝野震惊,在湖南近代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至1918年8月,毛泽东还评之曰“惊天动地可纪的一桩事”。
14
岳麓山墓碑与辛亥革命记忆
15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