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史-土司制度1
是理解明王朝何以能够顺利推行土司制度的关键。不过,明代“踵元故事,大为恢拓”,在没有里甲、没有科举的水西及其周边地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以控驭诸夷,包括屯卫制度、赋役制度、土兵征调制度、朝贡制度、承袭制度、流官监控制度等,通过这些措施,明王朝对土司的羁縻更加全面而深入。并且,卫所和移民的进入还在贵州地区移植了一种文化,这正是科举的兴起以及许多地区岁时节令、风俗习惯等同内地的原因。这种文化的移植对水西本部影响不大,但其水外六目地却发生了一些深刻的变化。另一方面,土司阶层倾慕诗书并接受一些正统文化观念也是值得注意的现象。明代许多土司几乎可以称得上家学渊源,水西安氏虽然没有象水东宋氏一样诗人辈出,但是从各代土司的姓氏、名号上,从贵州宣慰司安贵荣对驿丞王阳明的尊重和礼遇上,从一些碑刻所反映出的仁和忠的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王朝观念对土司的影响。
考察各级官员以及文人留下的文字,不难发现,对明王朝来说,羁縻政治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实行土司制度目的是为了在条件成熟时进行直接统治。综观明代西南边疆史,虽然不乏土著向卫所屯地扩张的情形,但从总体上看,有明一代,改土归流的措施此起彼伏,连续不断。其中尤以贵州的改流进程较为全面和彻底。早在颖川侯傅友德西征云南之前,朱元璋已旨令在宣慰司城(今贵阳)设立贵州卫,以后又添设贵州前卫,既剥夺了水西倮倮对该城的独占权,又加强了对他们的控驭和监视。永乐十一年,明廷借位居川湖交界、控扼入滇东路的田姓两大土司内斗之机,改土归流,废除思州、思南二宣慰司,设八府二县,建贵州行省,直接管辖水西土司。弘治以降,随着程番设府、迁治贵阳、新贵建县等一系列行政建置的变更,水东宋氏及安氏的水外六目地逐渐受到明廷的蚕食。万历中期,播州改流,关于怎样处置安氏的辩论长期不断。迨至天启初年,奢、安二氏联手起事,明王朝动四省兵力,卒十年之功,终于戡定叛乱,水西安氏被迫接受“贬秩、削水外六目”,“开毕节九驿”等条件,其势力被压缩至大方、比喇一带。终明之世,变化不大。
顺治十五年清兵入黔,水西宣慰安坤归附,五年后吴三桂以安氏联络明朝旧将反清为由,率兵平定水西,在其原有的则溪制的基础上设立大定、平远、黔西三府(此后行政制度尚有变更,详正文),是为清政府的“新疆”,而则溪制则进一步被改造成里甲制和保甲制,这意味着延续了数百年的贡赋制度被新的户籍赋役制度所取代,中央王朝与水西地区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得以确立。然而,土司在制度上虽已不复存在,但土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仍握有基层社会的实权。改流后,移民大量进入,他们经商或租种土地,并在许多地方逐渐取得了对土地的所有权。而且随着科举制度的建立及其适用范围的扩大,土著和移民都有了新的上进之途,绅士阶层开始成长。在种种变更的背景下,以农耕为主导的经济方式代替了畜牧与农耕相结合的经济方式(此过程在明中期已经开始),王朝的价值观念、汉人的风俗习惯在地方原有观念和习惯的因应中日益渗透,而土目在经济和权威方都面临着严重挑战,咸同苗乱后,其势力终于一蹶不振,汉人身份者最终取得了水西社会的主导权。从各种文献和著述中可以窥知,民国时期的政府和学者已视水西为汉化深入的地区,在民族政策和民族研究中不再予以重视。
以上简要叙述了水西社会的变迁历程。对笔者而言,水西的意义超越了水西地区本身,笔者力图将其置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去解决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在具体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将特别注重在具体的语境中对文献进行考辨和分析,力求厘清制度的细枝末节,揭示水西地区社会经济的变化,弄清楚“中国”、“非中国”、“化外”、“内地”等概念在不同的时空中、不同的人群中流传演变的情形,并纠正一些历代学者习以为常的史实错误。笔者亦将着力于事件的叙述和分析,除了想努力避免那种见物不见人的制度史研究外,笔者亦注意到,对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东西,譬如“羁縻”政策等,如果脱离一定的场景和故事,仅就文献上的三言两语去分析和发挥,难免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只有结合人物的思想和行动,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其涵义。
历史往往是胜利者的旗帜,在研究边远地区南方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及其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时,我们所能利用的文字材料常常只是官员和士大夫们的一面之词。幸运的是,水西地
5
区拥有极为丰富的文献,各种彝文历史、哲学、文学书籍以及族谱、契约、碑刻等,同汉文材料(包括正史、实录、地方志、档案、族谱、私人著述等)一起为本论文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此外,笔者还计划到毕节、大方、黔西、织金、水城等前水西地区实地考察,以求加深感性认识,更好地把握和理解各种文献材料。
本文所用资料详后,为避免篇幅太长,地方志以及民国以后的学者的论著略去。
土司制度下的水西社会
导言
一、问题与学术史 二、思路、方法与材料
第一章 王朝与苗倮的互动:明代水西土司制度的建立 第一节 祖先建构与武侯崇拜:济火南征考释
第二节 水西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归附明王朝
第二章 “额以赋役,供我驱调”:羁縻政策之考察
第一节 承袭与朝贡
第二节 没有里甲的赋税征收与差役征派 一、“四面皆夷”、“田无顷亩”的贵州社会 二、朱元璋、奢香与川黔驿道
第三节
第四节 何谓叛乱:高拱的靖夷策略
第五节 羁縻:中国历史上一个常见而模糊的概念
第三章 卫所、移民与文化移植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卫所与土司
卫所与贵州科举的兴起
王阳明与安贵荣:风雅的土司阶层 “宗族观念”与王朝观念
第四章 王朝的扩张与土司的因应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贵阳建府始末
恭顺还是桀骜:明廷政争与安疆臣的角色变化 震动四省的奢安之叛
从贵州宣慰使到水西宣慰使
第五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改土归流以后的水西社会
吴三桂开辟新疆
从则溪制到里甲制和保甲制 移民、科举以及经济方式的转型 地方社会中的土目与绅士 咸同苗乱与土目势力的衰微
6
结 语 向化进程的思考
参考书目:
元以前 三国志
蜀王本纪 三巴记 ( 巴蜀记 ( 本蜀论 南中八郡志 益州记 益都耆旧传 晋太康三年地记 晋太康地记 晋书地道记 华阳国志 蜀本纪 元史
元一统志 元混一方舆胜览 招捕总录 南村辍耕录卷八 国朝文类卷四十至四十二 卷二十七
云南志略 异域录 明史 明史纪事本末 明实录黔志 黔南十集 黔记 黔记 黔草 黔宁集 黔类 黔牍偶存 鸿猷录 糜黔纪事 镇沅纪略
杨雄 《汉唐地理书钞》辑文 蜀)谯周 汉唐地理书钞辑本 晋)袁休明 汉唐地理书钞辑本 (蜀)来敏 《汉唐地理书钞》辑文 (晋)魏完 汉唐地理书钞辑本 (晋)任豫 汉唐地理书钞辑本 (晋)陈寿 汉唐地理书钞辑本 (晋)佚名 丛书集成初编本
(晋)佚名 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本 (晋)王隐 丛书集成初编本 (晋)常璩 四库全书本
(蜀)谯周 《汉唐地理书钞》辑文 元
孛兰盼等 中大历史系资料室
佚名 复旦图书馆 云大图书馆 佚名 丛书集成初编本
陶宗仪 四库全书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苏天爵 四库全书本 李京 古今图书集成本 周致中 丛书集成初编本 明
明会典 明会要 明通鉴等 王士性 丛书集成初编本 刘锡元
郭子章 北京图书馆藏 文安之 长恩阁丛书本
郭子章 《四库总目》著录于存目 李文秀 德化李氏木犀轩藏
郭子章 《四库总目》著录于存目 刘锡玄 贵州图书馆1965年复制本 高岱 丛书集成初编本 高岱 秘册丛说本 江东之 瑞阳阿集本
7
蛮夷录 佚名 皇明逸史本 露书 姚旅 崇祯间刻本 抚黔纪略 江东之 瑞阳阿集本 抚黔纪别录 佚名 瑞阳阿集本 大明一统志 李贤 北京图书馆藏 王文成公全书 王守仁 四库全书本
天问阁集 李长祥 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丛书本 五边典则第四集 徐日久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永乐征番令 佚名 天一阁藏本 平云南录 高岱 秘册丛说本 平播全书 李化龙 丛书集成初编本
平播始末 郭子章 《四库总目》著录于存目 平蛮录 王轼 丛书集成初编本 江汉丛谈 陈士元 丛书集成初编本
西园闻见录 张萱 杭州古旧书店1983年影印本 朱襄毅疏草 朱燮元 《四库总目》著录于存目
宋文宪公全集 宋濂 四库全书本题为《宋学士全集》 攻渝诸将小传 徐如珂 北京图书馆藏 炎徼纪闻 田汝成 丛书集成初编本 炎徼琐言 郭棐 玄览堂丛书续集本 东征纪行录 张 丛书集成初编本
两朝平壤录 诸葛元声 日本内阁文库 北图 书目文献出版社1980年版 明季水西纪略 佚名 乾隆间刊本
明经世文编 陈子龙等 中华书局1962年版
征南草 王邦俊 《四库总目》著录于存目 征蛮疏草 吴用先 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藏 念阳徐公定蜀记 文震孟 荆驼逸史本 度支奏议 毕自严 崇祯间刊本 南中纪闻 包汝楫 丛书集成初编本
皇明四夷考 郑晓 《吾学编》本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李氏书目 皇明职方地图表 陈祖绶 玄览堂丛书三集本
皇明象胥录 茅瑞徵 民国二十五年北平图书馆影印本
皇舆考 广皇舆考 张天复 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 台湾中正书局1981年影印本 追述(追笔)黔涂略(黔涂略) 邢慈静 古今说部丛书五集本 黔南丛书第二集本 徐霞客游记 徐宏祖 四库全书本 勘处播州事倩疏 何乔新 丛书集成初编本
张居正全集之“书牍” 张居正 国学基本丛书本 万有文库第二集本 皇明世法录 陈仁锡 四库禁毁 清
清史稿 清实录 历朝会典 清朝续文献通考等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及贵州各档案馆的有关档案
贵州考略 龚柴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一帙本
贵州地略 马冠群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第一帙本 贵州道中记 谢阶树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七帙本 刘贵阳遗稿 刘书年 黔南丛书别集本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