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浙江省高考地理选考大一轮复习检测第2章 课后限时训练10 含答案
课后限时训练(十)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2017·浙江杭州二中期末)某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一个对比实验:①在两个底部装有纱网的塑料槽A和B上,分别放置面积相同、厚度相当的带土草坪和小石块(如下图);②分别在草坪和小石块上模拟雨点下落,轻轻地洒上500 mL的水。据此回答1~2题。
1.此实验模拟的是( ) A.水土流失 C.温室效应
B.植被的生态作用 D.水循环的下渗环节
2.2015年6、7月间,北京、河北等地连降暴雨引发积水,城市大范围被淹。与该实验有关的是( )
A.人类破坏生态导致的极端气候 B.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影响了地表水的下渗 C.城市排放的热量过多带来的雨岛效应 D.城市的绿化面积过多引起了排水不畅
1.D 2.B [第1题,带土草坪涵养水源的能力强,增加地表水的下渗。第2题,城市化导致水泥路面增多,影响地表水的下渗,地表径流增多,引起城市内涝。]
(2015·浙江7月学考)2015年4月,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启动。“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弹性”,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减轻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功能。读海绵城市示意图,完成下题。
3.“海绵城市”可以使城市水循环中( ) A.植物蒸腾减弱 C.地表径流增强
B.下渗增强 D.地下径流减弱
B [本题考查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的影响。“海绵城市”可以涵养更多的水源,增加地表水的下渗量,削减地表径流。]
我国大部分地区经历强降水过程,一些城市就会发生严重的内涝,以京、津两城市最为严重,城市内涝的发生与城市的水循环密切相关。下图为某城市水系统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甲、乙、丙、丁分别是( ) A.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降水 B.降水、地表径流、蒸发、跨流域调水 C.跨流域调水、下渗、地下径流、蒸发 D.降水、蒸发、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
5.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内涝严重,从水循环的角度来看,造成城市内涝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特大暴雨不断增多
②城市化速度加快,地面硬化率扩大,地面渗透力下降 ③城市多地处平原或谷地,地势低洼,容易形成积水 ④城市河湖的蓄泄洪和排水管网的排水设计能力偏低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4.B 5.D [第4题,本题考查水循环的环节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甲与人工降水是并列的,则甲为降水;乙是靠降水补充而又可以补给地下水,还与地表天然水体有关系,故乙为地表径流;丙与地表天然水体和水汽输送有关系,则丙为蒸发;丁通过流域间循环进行输水,则丁为跨区域调水。故B对。第5题,本题考查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的影响。①为自然原因,②为人为原因,③为自然原因,④为人为原因。可直接选出答案D。]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一条河流受三种不同水体补给而形成的全年流量曲线图。读图,完成6~7题。
6.关于河流补给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雨水 B.②是高山冰雪融水 C.③是地下水
D.积雪融水是主要补给 7.由统计资料可知( )
A.曲线a是修坝前测得的径流量年变化 B.河流有两次汛期且都与气温有关 C.该河流位于华北地区 D.河流含沙量小,有结冰期
6.C 7.D [第6题,①主要在春季形成补给,应为春季的积雪融水;②补给量大,且主要分布于夏季,应为夏季降水;③补给终年较稳定,应为地下水补给。第7题,曲线a所示径流年变化较小,应该是修坝后水库“削峰补枯”作用的结果。该河流受夏季降水和春季积雪融水补给而形成双汛,故判断此河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流域内森林覆盖率高,同时纬度较高,所以河流含沙量小,有结冰期。]
下图为某河流径流形成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下列组合中,正确的是( )
A.①径流,②地表调蓄,③蒸发蒸腾,④河网调蓄 B.①蒸发蒸腾,②河网调蓄,③地表调蓄,④径流 C.①河网调蓄,②地表调蓄,③蒸发蒸腾,④径流 D.①蒸发蒸腾,②地表调蓄,⑧河网调蓄,④径流 9.近年来图中河流含沙量变小,最可能的原因是( ) A.修建水库 C.降水强度增大
B.植被覆盖率下降 D.上游河道采沙
8.D 9.A [第8题,从图中看,①箭头向上指,应为蒸发蒸腾,选项A、C错误;②位于冠层与土壤之间,为地表调蓄,选项B错误;③包括地表调蓄、土壤调蓄、地下调蓄,应为河网调蓄;④是径流。故选D。第9题,修建水库可拦水拦沙,会使河流含沙量变小,选项A正确。植被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植被覆盖率下降可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选项B错误。降水强度增大,对地表的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