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1-4课知识点总结
政治1-4课知识点总结
·人类所从事的两项基本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构成客观世界,也即是物质世界。 思维的世界即主观世界也叫意识的世界。 ·哲学从何而来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观:①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原理)
它不是对世界某个事物或特定领域的思考与回答,而是对整个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的本质和特征的把握。
世界观研究的是这个世界是什么,是怎么样的。比方说,“上帝创造了世界”是世界观,“水往低处流”不是世界观,它不是对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世界观的特点:A.世界观人人都有(但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
B.零散、不自觉的、不系统的
(2)方法论:人们在世界观的指导下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原则) 也就是说要怎么做,应该怎么做。
(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哲学。 2.哲学与具体科学 (1)主要是研究范围与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的某一特定领域中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个性);而哲学研究的是整个世界的共同性质和共同规律(共性)。 (2)两者关系: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因此哲学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意识),可暂时理解为主观的东西,如:精神,理论,观点,计划,设计方案,路线方针政策等。 ·存在(物质),可暂时理解为客观的东西,比如:国情,学情,环境,实际条件等。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或两大基本派别。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也有一些哲学家,如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的观点被称为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王充: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槭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1)机械性:即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受力学规律支配的机械运动, 甚至把人看做是一个受力学支配的机器,所以这一时期的唯物主义又称为机械唯物主义。“人脑产生意识,就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
(2)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把事物的本质看作是永恒不变的。
(3)不彻底性:即自然观是唯物的,承认自然界是客观的;但为是“理性”、“意识”支配社会的发展,即历史观却是唯心的。“英雄创造历史”。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但由于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主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王守仁(阳明):“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 “心外无物”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贝克莱:“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不怕想不到,就怕做不到。
·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朱熹:“理生万物。”“理在事先。”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绝对精神”产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
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
· 哲学上的“两大对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这主要因为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在哲学史上,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结合,要么同唯心主义结合。因此,虽然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充满矛盾的 ,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
问题
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没有矛盾的要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
题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映经济、政治。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3.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地理环境是客观的物质的;人口因素是客观的物质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物质的 4.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 ·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区别:①物质概念“客观实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
所反映。
②物质的具体形态指各种具体事物,它们既有“客观实在”这一共性,又有其个性(形状、色彩各异等)。
联系: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通过物质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自然界是物质的,要求我们要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 ·【世界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 世界是物质的,要求我们要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性。 ·运动的含义: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错误倾向:离开运动谈物质,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离开物质谈运动,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静止——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A.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B.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体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错误倾向: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相对主义,它的主要特征是片面地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抹煞其确定的规定性,取消事物之间的界限,从而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 ·相对静止:确定事物质的规定性,(A事物之所以为A,不是B) ·规律:规律的基本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基本特征
①规律的客观性:A、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规律既不能被创造、改造,也不能被消灭 C、不可抗性
②规律的普遍性: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
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具
有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造福于人
类。
简述为: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
观能动性。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