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心理学 专升本内部资料(权威) - 图文

教育心理学 专升本内部资料(权威) - 图文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3 9:53:54

第三节 创造力及其培养

一、创造力的构成

1、创造力成分理论(P219,kk) 2、创造力的三侧面模型 1)提出者:斯滕伯格

2)三个侧面:①创造力的智力侧面 ②智力方式侧面 ③创造力的人格维度 3、创造力的投资理论

1)提出者:斯滕伯格、洛巴特

2) 六种因素: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特征、动机与环境。 4、创造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个人、学科、领域 二、创造力的培养(DT) (一)创设有利环境

1、保障学生心理的安全与自由(1959 罗杰斯提出) 2、为学生的学习留有余地 3、做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的教师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首先应具备一定的素质,教师应注意: (1)提供条件

(2)教给学生必要的技能和技巧 (3)注重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4)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 (5)注重开发自身的创造性 (二)培养创造性人格 1、保护好奇心

2、接触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 3、鼓励学生与有创造性的人接触 4、培养学生的恒心和毅力 (三)设置创造性课程 1、发散思维训练课

(1)用途扩散(2)结构扩散(3)形态扩散(4)方法扩散

2、自我设计课 3、创造发明课 (四)发展创造性思维

1、类比推理策略2、对立思考策略3、多路思维策略4、综合运用多项思维机制

第三编 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

第九章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第一节 品德概述

一、道德与品德的概念

品德(n):即道德品质,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系那,是指个人按社会规定的道德准则行

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或倾向。 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品德的基本心理成分

(二要素说—知行)由道德认知与道德意向组成,或者认为品德由道德需要与道德能力组成。 (三要素说—知情行)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四要素说)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五要素说—知行信义行)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六要素说—知情动意信行)由品德认识、品德情感、品德动机、品德意志、品德行为、品

德自我评价

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

括道德的概念、命题等。道德评价是道德认识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观念而出现的情感。

3、道德信念:是人们对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确信并愿意以其为行为指南的意识倾向。 4、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5、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基本理论

一、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DT)

(一)自我中心阶段(2~5岁)

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规则对它们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5岁以前是 “无律期”。

(二)权威阶段(6~8岁)也称“他律期”。

儿童服从外语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三)可逆性阶段(8~10岁)

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准则对他们来说已具有一种保证他们相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也称“自律期或自主期”。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相对主义或合作的道德。 (四)公正阶段(11~12岁)

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认识脱胎而来的,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二、柯尔伯格(…属于哪个水平…属于哪个阶段) (一)前习俗水平

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为了免遭惩罚,尚 未具有真正的准则概念。)

阶段2:朴素的利己主义倾向。(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要而遵从准则。) (二)习俗的水平

阶段3:“好孩子“取向。(他们从行为者的意向去评价行为)

阶段4: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个体为了免遭法定权威的谴责而接受和遵从社会准则和社会习俗)

(三)后习俗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灵活性)

阶段6:良心或原则取向(基于他自己的良心所选择) ◎柯尔伯格的研究表明:(x/lj)

1、在10岁前大都处于第一种水平;13岁前后半数以上处于第二种水平,只有极少数进入第三种水平;16岁以上30%进入第三种水平。

2、儿童道德性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具体到每个人,时间有早有迟,这与文化背景、交往等有关。

3、要促进儿童道德发展,必须让他不断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利于讨论和展开

道德推理的练习。

(小)我国11岁以上儿童则能依据较稳定的公私观去进行道德判断,这是由我国教育的性质决定的缘故。

第三节 品德形成的过程与教育策略

一、道德认识的发展与培养

(DT)道德评价发展的基本规律: 1、从“他律”到“自律“ 2、从效果到动机 3、从评人到评己 4、从片面到全面

5、从依据道德情境进行评价到依据道德原则进行评价 二、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

(一)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类型)(以下属于哪种类型)

1、直觉的道德感:是某种情境直接引起的,且具有迅速的道德定向作用的情感体验。 2、想象性的道德感:在联想起某种有道德意义的人或物的形象时激起的较自觉的情感体验。 3、伦理性的道德感:把道德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结合在一起,对道德要求激起意义有较深刻

认识的最概括的情感体验。

(二)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1、丰富学生有关的道德的观念,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与各种情感体验结合起来。 2、利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引起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

3、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概念、道德伦理,使学生的道德体验不断概括、不断深化。 4、在道德情感的培养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要注意在培养品德时出现的情感障碍,并设法加以消除。 5、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 三、道德信念的形成与培养 教育工作应注意一下几点: 1、教育者言行一致

2、使学生获得道德实践的经验

3、教师要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四、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第三节 创造力及其培养 一、创造力的构成 1、创造力成分理论(P219,kk) 2、创造力的三侧面模型 1)提出者:斯滕伯格 2)三个侧面:①创造力的智力侧面 ②智力方式侧面 ③创造力的人格维度 3、创造力的投资理论 1)提出者:斯滕伯格、洛巴特 2) 六种因素: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特征、动机与环境。 4、创造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个人、学科、领域 二、创造力的培养(DT) (一)创设有利环境 1、保障学生心理的安全与自由(1959 罗杰斯提出) 2、为学生的学习留有余地 3、做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的教师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首先应具备一定的素质,教师应注意: (1)提供条件 (2)教给学生必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