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省拟推荐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 - 图文
曾获奖励情况 获奖项目名称 四倍体泡桐创制及推广应用 四倍体泡桐新品种培育及其优良特性的分子机理 获奖时间 奖项名称 河南省科技进步奖 奖励等级 主要获奖人 范国强,孙中党,翟晓巧,王安亭,尚忠海 范国强,翟晓巧,赵振利,何松林,胡中献 范国强,翟晓巧,尚忠海,曹冠武,赵振利 授奖单位 2011 一等奖 河南省人民政府 2014 河南省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河南省人民政府 四倍体泡桐特性及栽培技术研究 2012 河南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河南省人民政府 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类别 植物新品种权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白四泡桐1号 国家 (地区) 中国 授权号 授权日期 证书编号 684号 权利人 发明人 范国强有效 发明专利有效状态 20130095 2013.12.25 河南农王安亭业大学 等 河南农尚忠海业大学 等 河南农翟晓巧业大学 等 河南农尚忠海业大学 等 河南农赵振利业大学 等 范国强范国强范国强范国强植物新品种权 毛四泡桐1号 中国 20130096 2013.12.25 685号 有效 植物新品种权 兰四泡桐1号 中国 20130097 2013.12.25 686号 有效 植物新品种权 南四泡桐1号 中国 20130098 2013.12.25 687号 有效 植物新品种权 杂四泡桐1号 四倍体泡桐苗木繁育技术规程 四倍体泡桐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中国 20130099 ICS65.020.40 B65 2013.12.25 688号 有效 其他 中国 2013.10.17 LY/T 范国强2206河南农刘荣宁 -201业大学 等 3 LY/T 范国强2207河南农尚忠海-201业大学 等 3 有效 其他 中国 ICS65.2013.10.020.40 17 B65 有效 5
主要完成人及贡献
(1)范国强 正高级 河南农业大学。负责项目申报、总体方案制定,主持并参加试验研究,
组织落实成果推广应用等工作。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有的创新性内容1、2、3、4和5项均做出创造性贡献。
(2)翟晓巧 正高级 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的1、2、3、4和5项科技创新均做出创造性贡献。
(3)尚忠海 正高级 河南省林业厅。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的1、2和5项科技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
(4) 王安亭 正高级 许昌市林业技术推广站。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的2和5项科技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
(5)孙中党 正高级 郑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的2和5项科技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
(6)赵振利 副高级 河南农业大学。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的1、2、4和5项科技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
(7)金继良 正高级 阜阳市林业技术推广站。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的第5科技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
(8)何长敏 正高级 新乡市林业技术推广站。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的第5项科技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
(9)王 迎 正高级 泰安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的第5项科技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
(10)邓敏捷 副高级 河南农业大学。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的1,2,3和4项科技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
(11)姜晓装 正高级 江西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的第5项科技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
(12)杨彦利 副高级 洛阳市林业工作站。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的第5项科技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
(13)谢一鸣 副高级 商丘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的第5项科技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
(14)董焱鹏 中级 河南农业大学。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的第3项科技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
(15)刘荣宁 正高级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的第5项科技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
主要完成单位及贡献
6
(1)河南农业大学 项目主持单位。项目技术路线的设计、试验方案的编制及项目实施的组织者。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在人力、财力和物力方面给与大力支持。
(2)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项目协作单位。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在人力、财力和物力方面给与大力支持,为整体技术的完成作出了创造性贡献。
(3)泰安市泰山林业科学研究院 协助第一完成单位实施四倍体泡桐在山东的对比试验、区域化试验、良种繁育及示范推广应用工作。
(4)阜阳市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 协助第一完成单位实施四倍体泡桐在安徽的对比试验、区域化试验、良种繁育及示范推广。
(5)江西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 协助第一完成单位实施四倍体泡桐在江西的跨区域推广应用工作。
(6)新乡市林业技术推广站 协助第一完成单位实施四倍体泡桐在新乡的对比试验、区域化试验、良种繁育及示范推广。
2.项目名称: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抗性评价技术创新与应用
推荐单位:河南省
评审组名称: 农艺与农业工程 项目简介:
棉花枯、黄萎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土传、维管束病害,是目前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毁灭性病害,被称为棉花的“癌症”。抗病品种是控制危害的最有效措施,而准确有效地鉴定品种的抗病性是抗病品种选育、审定和推广的核心。针对抗病鉴定相关理论基础不清楚、关键技术不科学以及没有规范的国家标准等问题,项目通过多年的联合攻关,研究明确了我国棉花枯、黄萎病菌的分型和分布,建立了标准菌株资源库及信息档案;研究分析了棉花黄萎病抗性遗传规律和防御机制,为抗病鉴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创立了抗枯、黄萎病鉴定国家标准;发明了黄萎病快速鉴定新方法;建立了规范化、标准化的棉花枯、黄萎病抗性评价技术体系。利用该技术体系准确鉴定评价出一批棉花品种(系)和资源材料的抗病性,推荐一批抗(耐)病品种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并得到推广,促成多个品种获得国家奖。项目制定国家标准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植物新品种权1件,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48篇,其中SCI论文9篇。
推广应用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推广应用情况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坚持试验研究、示范、推广紧密结合、同步进行的原则,使鉴定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7
作为国家和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抗病鉴定承担单位,共对2722个品种(系)进行抗病性把关鉴定,鉴定筛选出333个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累计推广面积2.8亿亩。淘汰1820个感病品种(系)被终止试验,保证了棉花生产安全。对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国审棉花品种的抗病性进行了监督测试,为棉花生产安全保驾护航。为国家“863” 、国家支撑计划、发展棉花生产专项资金、等20个科研项目、国内外201家育种单位提供的3819份材料进行了抗病性鉴定,筛选出抗枯、黄萎病新品系1105个,促进了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棉花病害研究的发展,提高了我国棉花抗病育种工作的竞争力。
本项目制定的抗病鉴定国家标准不仅被科研和育种单位广泛引用。项目为多所大学和科研单位提供标准菌株和抗感病对照材料,用于致病力测定、抗病鉴定和抗病育种等研究工作。创建了与鉴定技术体系配套的相关仪器设备,搭建了国际一流的抗病鉴定技术平台,接待国内外多家科研单位的参观、学习,进行技术培训,扩大了技术交流,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2.近三年直接经济效益
本科研成果为公益性,主要服务于我国棉花新品种的选育、审定和推广及相关科研工作,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由于品种抗病性的提高,使枯萎病和黄萎病从猖獗危害到有效控制,间接经济效益为105.36亿元。项目的效益重要体现在提高了棉花育种工作的竞争力,推动了棉花产业的发展,保障了棉花生产安全,具有良好的社会生态效益。
3.社会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
经本项目抗病性技术鉴定审定的新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同时淘汰1820个感病品种(系)被终止试验,减少了防病治病的大批劳动用工和农药使用,保证了棉农的经济利益和我国棉花生产安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项目创建的抗病鉴定技术体系在国家及省棉花品种区试及相关研究中广泛应用。项目期间,接待国内外多家科研单位的参观学习,进行技术培训、现场指导,为国内多家科研单位提供标准菌株和对照品种;经本项目发表的学术论文、发布实施的国家标准被众多科研院所、育种单位、技术部门引用和应用,社会效益更加显著。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获奖项目名称:棉花枯、黄萎病抗性鉴定技术创新与应用 获奖时间:2014年11月
奖项名称: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奖励等级:一等奖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