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泸州医学院各年级外科总论期末试卷大汇总
33. 原则上失血量超过血容量的多少时才需要输全血
A.10% B.20% C.30% D.40% E.50%
34. 一位病人输血约40ml时发生寒战、发热、呼吸困难、腰痛等症状,通常提示 A.溶血反应
B.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C.细菌污染 D.变态反应
E.枸橼酸盐的毒性
35. 关于对休克的认识,哪项是正确的
A.休克是动脉血压下降的情况 B.休克是心排血量减少的情况 C.休克是心力衰竭
D.休克是组织灌流不足和细胞缺氧的结果 E.休克是遭受打击后意识丧失 36. 关于休克指标的监测,哪项不正确
A.精神状态:反映脑灌流情况
B.肢体温度,色泽:反映体表灌流情况
C.收缩压低于90mmHg,脉压小于20mmHg是休克的表现 D.尿量少于40ml/小时,可诊断早期休克
E.中心静脉压:正常值为0.49~0.98kPa(5~10cmH2O)
37. 休克时常用一系列特殊监测,下列哪项有助于估计休克及复苏的变化趋势
A.中心静脉压 B.肺毛细血管楔压 C.动脉血气分析 D.动脉血乳酸盐测定 E.心排出量和心脏指数
38. 关于肺毛细血管楔压,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A.肺毛细血管楔压的正常值为6~15mmHg
B.肺毛细血管楔压可反映肺静脉、左心房及左心室压 C.肺毛细血管楔压低于正常值反应血容量不足 D.肺毛细血管楔压升高常见于肺循环阻力增高
E.肺毛细血管楔压升高而中心静脉压正常时,应加快输液速度 39. 纠正休克并发的酸中毒,关键在于
A.及时应用大量纠正酸中毒的药物 B.改善组织灌注 C.过度通气 D.利尿排酸 E.提高血压
40. 应用血管扩张剂前应注意
A.测血压 B.了解尿量 C.控制输液 D.补足血容量 E.调整体位
41. 休克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心脏前负荷 B.增加心脏后负荷
C.增加心肌收缩力
D.提高组织的血液灌流量 E.降低组织代谢
42. 皮质类固醇用于感染性休克或严重休克时,其作用有以下几点,其中哪项是错误的
A.利用其水钠潴留作用使血容量增加 B.保护细胞内溶酶体,防止它破裂 C.促进糖异生减轻酸中毒
D.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出量
E.阻断α受体兴奋作用,使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
43. 失血性休克病人,在等待血型鉴定和配血期间,补充下列哪一种液体更为合适
A.5%葡萄糖液 B.乳酸林格液 C.5%葡萄糖盐水 D.生理盐水
E.5%碳酸氢钠溶液
44. 补液试验为取等渗盐水250ml,一般于多少分钟内经静脉注入
A.5~10分钟 B.<5分钟 C.30分钟 D.60分钟 E.45分钟
45. 高动力型休克最常见于
A.失血性休克 B.损伤性休克 C.感染性休克 D.心源性休克 E.过敏性休克
46. 急性肾衰竭少尿或无尿期,病人死亡的常见原因是
A.酸中毒 B.高钾血症 C.低钠血症 D.低氯血症 E.氮质血症
47. 透析疗法的适应症有
A.血尿素氮>30mmol/L B.血肌酐>442unmol/L C.血钾>6.5mmol/L D.水中毒 E.以上都是
48. 下列对糖 、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互变的描述哪项是不正确的。 A.葡萄糖可以转变为蛋白质中的非必需氨基酸的碳架部分 B.脂肪可转变为蛋白质
C.脂肪中的甘油部分可转变为萄萄糖 D.脂肪中的甘油部分可转变为葡萄糖 E.葡萄糖可转变为脂肪
49. 成年病人手术后禁食期间,下列静脉输液中,哪项是错误的。 A.液体总量2500ml/天
B.等渗盐水1000ml,5%~10%葡萄糖溶液1500ml C.禁食超过3天者,补钾3~4g/天 D.维生素C500~1000mg/天
E.维生素B110~50mg/天
50. 多系统或(和)器官衰竭最常见的是:
A.胃肠、心、肺 B.脑、肺、血液 C.心、肺、肾 D.肝、肾、胃肠 E.血液、心、胃肠
一、 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 19世纪40年代外科学先后解决了 手术疼痛 、伤口感染 、止血 输血 等问题,奠定了现代外科学的基础。
2、肠外营养常见的三类并发症是: 技术性 、 代谢性 、 感染性 。
3、外科打结中,方结是由两个方向相 反的单结构成,假结形成的机理是 两个方向相同的单结 ,滑结形成的机理是 打结时拉线的方向不对或双手用力不均 。
4、一般情况下,人体皮肤缝合时的针距是 1CM ,边距是 0.5CM ,线尾长度是 1CM 比较合适。 5、水、钠代谢紊乱可分为 等渗性缺水 ,低渗性缺水 ,高渗性缺水 类型。
6、体液正常渗透压是通过 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 来恢复和维持,血容量是通过 肾素-醛固酮系统 来恢复和维持。
7、中心静脉压(CVP)低于 5CMH2O2 表示血容量不足,高于 20 CMH2O2 表示肺血阻力增高或心功能不全。
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 Asepsis:无菌术,针对微生物及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它包括灭菌、消毒法、操作
规则及管理制度。
2. 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指急性疾病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序贯发生
功能障碍。 3. ARF:急性肾衰竭,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损害,在短时间(几小时至几日)内出现血中氮质
代谢产物积聚,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调及全身并发症,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
4. 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因肺实质发生急性弥漫性损伤而导致的急性缺氧性呼吸衰竭,临
床表现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
5. 低渗性缺水:又称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水和钠同时缺失,但失钠多于缺水,故血清钠低于正
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6. 水中毒:又称稀释性低血钠。指机体的摄入水总量超过了排出水量,以致水分在体内潴留,引起
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
-7. 代谢性酸中毒:是临床最常见的酸碱失调,是由于酸性物质的积聚或产生过多,或HCO3丢失过多,
即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8. 自体输血:是指收集患者的血液,需要时再输给患者本人。优点是:没有传播传染病的危险,不
引起过敏和溶血等反应,不需验血型、交叉配备试验,适用血型特殊和血源困难者,节约血源。 9. 暖休克:又称高排低阻型感染性休克,指外周血管扩张、阻力降低。CO正常,有血流分布异常和
动静脉短路开放增加,细胞代谢障碍和能量生成不足,病人皮肤比较温暖干燥。 10. 清创术:是用外科方法去除创口内的异物和坏死组织,以杜绝可能的细菌繁殖。
三、简答题(2小题,共20分)
1、简述处理水、电解质和和酸碱平衡失调的基本原则?
答:(一)体液失调的诊断(3分)
1、多数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都能从病史、体征得出初步诊断,因此在判断这些平衡失调的类型和程度时必须注意:
⑴ 了解是否存在可导致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的原发病因及其特点。 ⑵ 有无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的症状和体征。
+-++++
⑶ 实验室检查:血Na、Cl、Ca、Mg、动脉血气分析等。 2、综合以上病史、体征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确定: ⑴ 是否有体液代谢失调的存在? ⑵ 血容量是否足够? ⑶ 是什么性质的脱水? ⑷ 是否有酸碱平衡的失调?
⑸ 是否缺K?
++++
⑹ 有无缺Ca或缺Mg? (二)综合防治(7分)
1、一个病因往往同时引起水、电解质、酸减平衡的多种失调,在治疗和纠正过程中应分轻重缓急、依次予以调整纠正,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其原则为:(1分)
⑴ 控制病因,防止体液的继续丧失。
⑵ 补充血容量、保证循环状态良好,恢复肾、肺等重要脏器的调节功能。
⑶ 纠正严重的酸碱平衡失调。轻、中度的代谢性酸中毒和碱中毒在补足血容量后常可自行纠正,严重者则需给予碱性或酸性药物补充。
⑷ 补充电解质。必须在补充血容量部份纠正酸中毒及尿量增加的基础上开始补充钾。
2、液体疗法的目的:通过液体的补充,维持病人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纠正已发生的平衡失调,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在制定输液计划前须明确:(1分)
⑴ 已发生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和程度。 ⑵ 水和主要电解质的正常需要量。
⑶ 病人主要脏器如肾、心、肺等的调节功能状态。 3、输液计划的制定:(5分)
⑴ 定量:当日的水和电解质的补充总量应包括生理需要量+额外丢失量+已丢失量(1/2-2/3)三部份。 生理需要量:成人每日生理需要补液总量为2000~2500ml,其中500ml为5%G.N.S,其余为5~10%G.S,另外10%氯化钾30~40ml。
①额外丢失量:准确记录胃肠减压、胆管引流、呕吐、腹泻、大量出汗等丢失量,以丢失液水、电解质含量全量补充。
②已丢失量:即患病后机体已经丢失的体液量,经过病因、临床症状,结合化验检查判断失水缺钠的性质程度,以及有无酸碱中毒,计算其补充量,对已经丧失的量一般于当日先补充估计量的一半,余一半在2~3日内补回,以防矫枉过正。
⑵ 定质:必须首先给予水、钠的补充,根据不同情况选用等渗盐水、平衡液、高渗或低渗盐水,必要时补充适量胶体溶液,以恢复血容量,保证循环良好,主要脏器灌注充分。选用碱性溶液纠正严重的酸中毒。尿量增加(成人尿量>40ml/h)后给予氯化钾的补充。
⑶ 定速:应先快后慢,头6~8小时补充全天量的1/2,后16小时补充其余1/2量,使血容量不足能在3~4小时得到明显改善。但老年、婴幼儿,心肺功能差者应适当减慢速度。
⑷ 液体次序安排:先晶体后胶体、先浓后淡、先盐水后糖水,见尿再补钾。
⑸ 调整计划:充分考虑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边治疗边调整。在观察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尿量、心率、脉搏、中心静脉压变化情况,判断血容量不足、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纠正的效果,以调整液体的总量、速度和成分。
2 、 简述休克的临床分期、分度及临床表现?
根据休克的发病过程可分为休克早期和休克期,也可以称为休克代偿期和休克抑制期。
答:(1)休克早期(1分):休克刚开始时,人体对血容量减少有一定的代偿能力,这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是兴奋性提高,患者表现为精神紧张、兴奋或烦躁不安。血容量减少的症状还不是很明显,患者开始出现皮肤苍白、四肢发冷、心跳呼吸加快、尿量减少等症状。如果在休克早期能够及时诊断、治疗,休克很快就会好转,但如果不能及时有效治疗,休克会进一步发展,进入休克期(4分)。
(2)休克期(1分):休克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就会进一步发展并超过人体的代偿能力而进入休克期。这时病人出现出冷汗、四肢冰凉、皮肤很明显的苍白、尿少或根本无尿、口唇肢端发青,严重时全身皮肤粘膜都明显发青等症状。神经系统由兴奋转为抑制,表现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严重时出现意识模糊、昏迷。这时医生检查会发现病人的血压不断下降,甚至测不出血压,脉搏也摸不清。如果出现消化道出血或皮肤、粘膜出现瘀斑,则提示病情已经发展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阶段。如果病人呼吸困难、烦躁、皮肤青紫越来越厉害,而且通过吸氧也不能改善症状,就应考虑病人出现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4分)。 四、单项选择 1. D 11 B 21 E 31 D 41 D 2. B 12 A 22 E 32 B 42 A 3. E 13 C 23 E 33 C 43 D 4. C 14 E 24 C 34 A 44 A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