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9年中考物理实验专题
中考物理复习--实验
一、光学实验
1.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
(1)实验中使用纸板的目的是: ;实验时,纸板要与镜面 ;
(2)让一细光束沿平面E射到镜面O点,在平面E上可看到入射光线AO,若将纸板F向前或向后折,在纸板F上不
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 。
(3)小明还想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于是用量角器测量出一组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接着就进行实验总结。他
的做法是 (正确或错误),理由: 。 (4)小伟实验中测出了表中的数据,他的问题在于 。 (5)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 方向射出, 因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 序号 1 2 3 入射角 30 45 60 反射角 60 45 30 2.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
于 .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M,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
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N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M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实验时,小芳同学应在 (填“M”或“N”)侧观察蜡烛M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4)细心的小芳透过玻璃观察蜡烛M的像时,看到在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
原因是 .
(5)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A'、B'、C'与物A、B、C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本实验涉及到其它常见问题有: (1)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 ;应选用较 (厚或薄)的 (深色或浅色)玻璃;玻璃应与桌面 (垂
直或竖直)。 (2)若用棋子来实验,应把作为物的棋子放在光线较 (强或暗)的一侧;为成像清晰可用手电筒照射玻璃 (前
或后)的棋子。
(3)拿张白纸放到蜡烛B的位置,纸上 (有或没有)像。
3.某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右图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
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通过实验还得到如下数据:
15° 30° 45° 60° 0° 入射角α
15° 30° 45° 60° 0° 反射角β
11° 22.1° 35.4° 40.9° 0° 折射角γ
(1)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 和 现象;
②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 ,且折射角 (大于/等于/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零.
该同学根据上述实验中的发现和结论②总结出了光的折射特点.
(2)请你对该同学通过上述探究实验得出光的折射特点的过程作出评价. 是否存在不足?答: (是/否);请简要说明理由: .
4.在某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所使用的凸透镜焦距是15cm.
(1)实验前要调整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和烛焰的焰心在 ,目
的 .
(2)如图,当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位置,蜡烛固定在15cm刻度线位置
时,光屏应在 (选填“Ⅰ”、“Ⅱ”或“Ⅲ”)区域内左右移动,才能在光
屏上得到清晰的 (选填“放大”或“缩小”)倒立的实像, (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3)如果保持光屏的位置不变,把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时,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该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
放置一个焦距适当的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才能实现.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就是利用这种透镜矫正的.
5. 小华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等器材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在如图甲所示的位置上,成的像是等大的倒立的实像,分析实验成像情况可知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当把点燃的蜡烛由图甲所示位置向右移至光具座的35 cm刻度时,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会得
到一个倒立、 的实像; 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此时,风一吹,烛焰向左偏,则光屏上成的像向 偏。
(3)小明用此光具座模拟人眼看远近不同物体的情况,当人眼看清眼前30 cm处的物体时,凸透镜的位置、形状如图乙
所示。如果将物体移至眼前50 cm处,保持透镜(晶状体)、光屏(视网膜)之间距离不变,则应该换上更 (选填“薄”或“厚”)的凸透镜(凸透镜直径大小相同),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4)当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时,保持发光体“F”和凸透镜位置不变,取一只与原实验中焦距相同但镜面直径较小的凸
透镜,替代原来的凸透镜再次实验,所成的像与原来的像相比,你可观察到的现象有 。 (5)小浩好动且思维颇有创意,他突发奇想,要是把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结果会怎样呢?他立即一试,哇塞!太神
奇了,光屏上的像依旧十分清晰,只是原来缩小的像变成了放大的像!你能解释一下所成像依旧清晰的原因吗? (选填“反射光路可逆” “折射光路可逆”或“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6)如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光屛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后,要想在光屛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可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一个焦距合适的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7)某小组实验时对图甲中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将蜡烛换成带有“F”形的LED灯、光屛贴上方格纸,
如图乙所示,请写出改进后其中一个优点: 。
(8)如果小明取下光屏,从光屏原来的位置正对凸透镜 (填“能”或“不能”)看到烛焰的像。
本实验涉及到其它常见问题有:
(1)测量透镜焦距(平行光聚焦法、二倍焦距成像法;有时涉及刻度尺读数,注意估计值); (2)透镜损坏部分或遮挡部分透镜,成像特点: ;
(3)固定蜡烛到透镜距离(物距)或固定光屏到透镜距离(像距),移动光屏或蜡烛无法在光屏上成像的原
因: ;
(4)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逐渐燃烧变短,它在光屏上的像位置变 (高或低);为让成像在光屏中央,应把凸
透镜向 (上或下)调;
二、热学实验
6.如图甲是“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把石棉网垫在烧杯下,并将试管放在水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粉末受热 (选填“均匀”或“不均匀”). (2)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插入固体粉末中,不要碰到试管底或 .若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
如图乙所示,则此时温度计的读数为 ℃.
(3)下表是实验中记录的数据.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时间/min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50 53 温度/℃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物质的熔点是 ℃;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4)能反映上述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是图丙中的 . 本实验涉及到其它常见问题有:
(1)如图甲有三个铁夹或铁圈,应先固定第 个(从上往下数);
(2)在加热冰或石蜡时,为受热均匀,采用的措施有: ; (3)利用数据表画出温度—时间图像;(4)图丁中:① t2时刻该物质处于 态。
②比较t2与t3时刻的内能, 时刻杯内物质的内能较大。理由是 。
③已知0~t1与t5~t6的加热时间相等,由图乙可知两段时间内,物质的温度升高不同,由此可得出:这种物质固态
时的比热容比液态时的比热容 。作出此判断的依据是 。(用公式表示) 7.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A、B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当时的气压为
1标准大气压)
(1)甲组同学发现所测水的沸点略高于100℃,他们选择的是 (选填“A”或“B”)套装置.
(2)乙、丙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水开始沸腾的时刻不同,他们观察到水沸腾时有大量的气泡产生,
应如图 (选填“E”或“F”)所示,在上升的气泡内主要是 (选填“空气”、“水蒸气”或“小水珠”).同时他们绘制的沸腾图象如图C所示,得到a(粗实线)、b(细实线)两种不同图象的原因是因为水的 不同.
(3)甲、乙、丙三组同学都发现水沸腾时,杯口出现“白气”,这是因为发生了 现象(填写物态变化的名称),该过
程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4)如图(丁)所示,OA段与BC段的倾斜程度不同,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5)图(丁)中BC段是由实验数据画出的吗? ; (6)为缩短实验时间的方法有: 。
8.用图甲所示装置“比较不同液体吸热升温特点”.在两个相同烧杯中分别加入初温、体积相同的水和食盐水,用相同....
酒精灯加热直到沸腾. ...
(1)加热过程中,用搅棒搅动的目的是____________;水和煤油吸热的多少是通过_________来反映的(选填“温度计
示数”或“加热时间”)。这种研究方法称为 。
(2)分别测量出水和食盐水的沸点,发现食盐水的沸点比水高.其中水沸腾时温度计的局部放大图如乙图所示,水的
沸点为 ℃.
(3)实验中加热食盐水到沸腾需要的时间长,说明食盐水吸收的热量比水 ( “多”或“少”). (4)能否仅由“加热食盐水到沸腾需要的时间长”得出食盐水比热容大的结论? 答: ;其原因是: . 本实验涉及到其它常见问题有:
(1)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常用方法有① ;② 。 (2)实验中所需的测量工具有: ;
温 加热前水温度 燃 料 /℃ ①
10g酒精
②
9.为探究燃料燃烧时放出热量的多少是否与燃料的种类有关,小明同学设计了一个探究方案如下: (1)你为小明同学在实验时所选用燃料种类应 ,质量应 (选填“相同”或“不同”) (2)若燃烧放出的热量用水吸收,则实验中,除了盛水容器相同,水的质量要相等外,你认为还应注意什么? 。 (3)通过比较 ,可以得出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是否与燃料的种类有关。 (4)小明设计了一张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其中①②两项内容 漏写了,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5)(2)实验后小明根据实验数据利用公式Q=cmΔt算出了水吸 收的热量,结合“10g酒精”这一数据,算出了酒精的
热值, 算出的酒精热值是否可靠,请说明理由 .
三、力学实验
10.在测油密度的实验中:
(1) 把天平放在____________,游码移至零刻度线处,若指针偏向分度盘左侧,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左/右)调,使
横梁平衡.
(2) 小明测量的情况如图所示,请将实验数据和测量结果填入表中: 烧杯和油的总质量/g 54.4 烧杯和剩余油的总质量/g 倒出油的质量/g 倒出油的体积/cm3 油的密度/(g·cm3) - (3) 小明又设计出测油密度的另一种方法,步骤如下:
A. 测出空烧杯质量m0; B. 往烧杯内倒入适量的油,测出杯与油的质量m1; C. 测出量筒内剩余油的体积V0; D. 往量筒内注入适量的油,测出体积V.
以上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填字母序号),用所测物理量的符号写出油密度的表达式:ρ= .
第10题图 第11题图
11.小刚用托盘天平和量筒,做测定岩石密度的实验:
(1) 如图甲所示是对天平进行横梁平衡调节时指针的指示情况,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左/右)移.
(2) 测量岩石质量时,天平右盘放50g、20g、5g砝码各一个,天平平衡时,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岩石的质量是 g. (3) 用量筒和水测量岩石的体积时,情况如图丙所示,则岩石的体积为________cm3. (4) 最后计算出岩石的密度为________g/cm3.
(5) 实验中小刚发现自己桌上量筒被打碎了,思考了一会儿后,他利用天平、水(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烧杯继续测量盐
水的密度,操作过程如下:
①用天平测出烧杯的质量m0; ②用天平测出烧杯装满水时的总质量m1; ③用天平测出烧杯装满盐水时的总质量m2.
请你根据他测得的物理量写出盐水的密度表达式ρ=________(用字母表示). 本实验涉及到其它常见问题有:
测密度是中考考察的重点,本实验主要考察天平的调节、使用(测量过程中砝码、游码的操作,天平的读数等);量
筒的读数;密度的计算等;偶尔也会出现测量结果误差大小的判断。如:
(1)测量质量前,天平应放在 工作台上,把游码移至衡量标尺 处;如发现指针偏在中央刻度线的
左侧,应将左(右)端平衡螺母向 调节。 (2)测量时,把被测物体放在天平的 盘,在估测物体质量的基础上,应 (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在 盘
加减砝码,并移动 再次使天平平衡。
(3)读数时,应以游码 侧对应刻度记下游码示数。
12.小明在选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中,发现测量大小相同的力时,用不同规格的测力计,弹簧伸长的长度不一样.对哪
些因素会影响弹簧的伸长量,小明有三种猜想: 猜想1:制造弹簧所用的材料可能影响弹簧的伸长量. 猜想2:弹簧的原长可能影响弹簧的伸长量. 猜想3:弹簧的粗细可能影响弹簧的伸长量. 小明为探究自己的猜想,设计出一个实验方案:
① 将一根弹簧剪成长度不同的两根,测出两根弹簧的初始长度L1、L2.
②如图所示,固定弹簧的一端,用大小相同的力拉弹簧,测出两根弹簧的对应长度L1′、L2′. ③改变拉力的大小,重复实验步骤①②,记录实验数据. (1) 该实验方案研究的是猜想________(填写序号).
(2) 实验方案中将“一根弹簧剪成长度不同的两根”,这样做的目的是 . (3) 实验方案中“用大小相同的力拉弹簧”表明弹簧的伸长量还与________有关.
(4) 探究此猜想需要研究和比较的物理量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5)小华用此装置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他的做法是:用钩码替代弹簧测力计勾住弹簧下端向下拉来改变力的大小。你认为用弹簧测力计好,还是用钩码更好一些?答: ;理由是: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