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长愿君心知我心
长愿君心知我心
——古诗词中“美人”形象的几种寄寓意义
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 张雷
【摘要】通过对唐诗宋词中“美人”形象的几种寄寓意义的分析,深刻了解诗文的内涵以及作者在诗中表达的丰富情感。
【关键词】唐宋词 “美人” 寄寓意义 情感
在我国的古代诗歌中,“美人”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邺风·简兮》中:“云谁之思?西方美人。”从此,“美人”形象就成为古代诗歌中或隐或现的不朽倩影,同时也成为古代诗人抒情言志的一个永久典范。那么,古代诗人借“美人”形象到底表达了哪些意蕴呢?今做一些简要分析。
一、借远方“美人”比君王,对美人的思慕表达对君王重用的渴望。 此形象用的最多莫过于《楚辞》,屈原《离骚》中说:“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李陈玉认为:“言求女者,求贤君之譬也。”即用“美人”来比喻君王,用对美人的渴慕,担心美人年华老去,来表现诗人对贤君的渴望,担心君王老去。在战争频仍的战国时期,诗人希望楚国出现一位贤君,来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振兴楚国,摒退外族的侵略。
又如《九章》中的《思美人》,诗题“思美人”即是“灵脩美人以媲于君”的体现;“美人”在诗中毫无疑问是指楚君主,而非一般意义上的美女。同样,屈原撰写此诗的目的,就是试图以思女形式,寄托自己对君主的希冀,以求得到君主的信赖而实现理想目标。诗人通过思女的行为“揽涕”、“伫眙”,又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无良媒”,致使他“志沉菀而莫达”。不过,诗人并不因此而丧失信心,他仍竭尽全力地努力追求:“宁隐闵而寿考兮,何变易之可为。”“知前辙之不遂兮,未改此度。”“广遂前画兮,未改此度也。”直至诗篇之末,诗
1
人明知自己已实在无能为力了,却仍不改“度”,努力的行为放弃了,但节操始终不变。
北宋文学家苏轼也曾在他的《前赤壁赋》中自创一首诗歌,歌曰:“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意思是:我的情思啊是多么的悠远,思念心中的美人啊,她却在天边遥远的地方。这里的“美人”暗指当时的君主,因为苏轼遭遇“乌台诗案”, 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抒发他谪居时痛苦而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觉得应该及时行乐,一方面又念念不忘建功立业。
在这些诗人的笔下,远方“美人”的寄寓意义就是“君王”,就是实现他们理想的决定者。但是这个“美人”又离他们是那么的遥远,她就像天上的一轮明月,那么遥不可及又陌生冰冷,就算用尽他们的一生也无法得到,“美人”终究成为汇聚他们希望与失望的一个幻影,在他们生命的远方冷冷的微笑着,也在他们的诗文中飘越历史长河。
二、借历史“美人”伤自己,对美人的同情表达对自身不幸的伤感。 出现在古诗文中的最有名的历史美人莫过于王昭君,她是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王昭君,名嫱,汉元帝时宫人。西晋时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元帝后宫嫔妃宫人很多,不得常见,于是让画工图形,按图召幸。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恃容貌,独不肯与。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上按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而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弃市。”从此,咏王昭君其人其事的诗歌不断涌现,且多写王昭君的离愁别恨、惋惜她的红颜薄命。更有诗
2
人借昭君的不幸遭遇,来感伤自身的坎坷经历。
最有名的如大诗人杜甫的咏昭君诗《咏怀古迹五首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首诗是杜甫经过湖北秭归明妃村,感王昭君故事而作。杜甫此诗集中地抒写她的怨恨。此诗表面上怀昭君,实际上感怀自己。昭君美冠后宫遭妒不得恩宠,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王昭君的出塞又与杜甫的“飘泊西南天地间”颇为相似。杜甫的借写昭君的怨恨来抒发自己一生颠沛流离,遭逢动乱,功业无成等身世家国之情。所以王嗣奭认为“昭有国色,而入宫见妒;公亦国士,而入朝见嫉正相似也,悲昭以自悲也”。金圣叹也认为,咏明妃,即“为千古负才不偶者十分痛惜”。
四大美人中,除了咏王昭君,也有咏别人的,如唐代王维的《西施咏》:“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诗开首四句,写西施虽姿色艳丽,却不能长久。次六句写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宠爱,就身价百倍。末了四句写姿色太差者,想效颦西施是不自量力。语虽浅显,寓意深刻。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诗人所处的盛唐时代,在繁华的外衣下隐藏着政治危机:奸邪小人把持朝廷大权,纨绔子弟凭着裙带关系飞黄腾达;才俊之士却屈居下层,无人赏识。王维在这首诗中借咏西施,以喻为人。诗人借西施“朝贱夕贵”,而浣纱同伴中仅她一人命运发生改变,悲叹人生浮沉全凭际遇的炎凉世态,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感慨。
3
在这些诗人的笔下,历史“美人”的寄寓意义就是他们自身,就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子。他们在这些历史“美人”的身上找到他们自己,找到现实生活中的对号入座者。他们为这些“美人”哭,为这些“美人”叹,其实是为自己哭,为自己叹。历史“美人”是他们的情感宣泄点,是他们向这个世界呐喊不公的媒介。这些“美人”和他们是同病相怜的,也是血肉相连的,他们一起在中国的诗文星空中熠熠生辉。
三、借现实“美人”代自身,用美人的渴求来诉说自己难言的愿望。 在现实生活中,诗人们有很多难以启齿的愿望、痛苦,但又不得不说,于是,诗人们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巧借女子口吻,表达女子的渴求,来婉转述说自己的愿望;或用弃妇形象,来抒发自己不得志的痛苦之情。
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唐代诗人朱庆余为了应进士科举,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写了一首名为《近试上张水部》的诗,征求当时官水部郎中张籍的意见。诗曰:“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诗歌表面上塑造的是一个新婚第二天清早要去拜见公婆的新妇,因为担心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在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诗人正是借这个新妇的形象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以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诗人的这种比喻来源于现实生活,很富有典型性,又很讨巧,果然得到了张籍肯定的答复。
另一种就是闺怨诗,诗人借闺中弃妇的形象,来抒发自己不得志的情怀。南唐丞相冯延巳的一首《鹊踏枝》中有:“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词中女主人公的丈夫在烟花之地流连忘返,全然不把她放在心上。女主人公只能眼含泪水,独倚高楼,如痴如呆,
4
看见双双飞来的燕子,也忍不住打听:“回来的路上,看见我的丈夫吗?”燕子肯定是不能回答的,女主人公的失望溢于言表。这首词明显地寄托了作者个人的感慨:冯延巳虽有文学上的才干,但在政治见解和政治才干上确属平庸,政绩始终平平。如果不是中主李璟对他的信任,早就获罪了。所以,他常把自己比作被遗弃的女子,用以宣泄政治上的失意情绪。这种写法,对北宋晏殊和欧阳修等人有着明显的影响。欧阳修的《蝶恋花》中“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和冯延巳《鹊踏枝》如出一辙,也是通过描写一个深闺弃妇的惆怅、悲哀,含蓄的表达了诗人政治上的失意。诗中两人对意象的选择都很接近。
在这些诗人的笔下,现实“美人”的寄寓意义就是他们的代言人,就是他们的另一个形象。他们用“美人”自比,用“夫君”比君王、上级等,他们说不出的话让“美人”去说,他们想要的让“美人”去要,他们躲在“美人”的身后,遮遮掩掩、吞吞吐吐地倾诉着自己的渴求,既让别人懂得了他们,又维护了这些知识分子表面的清高和残存的自尊。“美人”帮助了他们,“美人”也美化了他们。在千年诗文的舞台上,浓妆倩影的背后,是诗人无奈的叹息。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自《诗经》以来,跨越几千年的中国诗词文化中,我们总能看到一个隐隐绰绰的倩影:她或在明月朗照的高楼上,她或在柳絮飘飞的庭院里,她或在黄沙满地的边塞外,她或在溯游从之的水中央。我们在感叹她的美,在唏嘘她的愁,但请别忘了,她身后的那个孑然飘零的诗人。
【参考文献】《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5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