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教案(部分)
教 学 预 设 刚才我们说“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现在如果有六条线段,猜猜能围成几个三角形? (二)操作验证,揭示三边关系 (1)分组实验:请四人小组合作,将学具袋里的六根小棒围一围三角形(蓝:2cm 紫:3 cm 黄(两根):4 cm 白:5 cm 绿:9.5 cm),各组可自行确定验证方法。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可填写以下的《探究报告单》。 (附探究报告单) 所选小棒长度 a=( )cm 第一次 b=( )cm c=( )cm a=( )cm 第二次 b=( )cm c=( )cm a=( )cm 第三次 b=( )cm c=( )cm a=( )cm 第四次 b=( )cm c=( )cm 我们发现 了 (2)汇报小组围的结果,有什么发现吗?举例。(课
13
个 案 修 改 > = < 能否围成三a+b〇c a+c〇b b+c〇a a+b〇c a+c〇b b+c〇a a+b〇c a+c〇b b+c〇a a+b〇c a+c〇b b+c〇a 教 学 预 设 件演示) (三)归纳总结。 1、小组讨论:完整地说说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样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 2、电脑出示数学家的探索结果: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课件出示)我们的发现和数学家的探索结果到底一不一样?为什么? 3、既然都一样,这里为什么强调“任意”呢?(课件出示一幅三角形图,边长分别是5厘米、7厘米、9厘米。)这三条边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你们看,用上“任意”两个字,就把三角形边的关系的三种情况都非常简洁地概括了出来。多好啊!但是,判断的时候有没有更简洁的方法? 同学们,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探索出了跟数学家意思一样的结果,老师祝贺你们! 4、总结揭题。这节课你高兴吗,为什么?刚才我们当了一回“小小数学家”,探索的就是——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5、质疑问难。 三、巩固应用,促进能力发展 (一)巩固性训练 1、直觉判断。(举手——手心手背) ① 3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4厘米、5厘米、6厘米,用它们围成的三角形的周长是15厘米 ( ) ② 任意3根小棒都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 ) 个 案 修 改 14
教 学 预 设 ③ 用3根长3厘米、4厘米和5厘米的小棒可以围成不同形状的三角行( ) ④ 有三条线段,其中两条之和大于第三条,那么这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 ) ⑤ 一个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小于第三边( ) 三 2、完成自主练习8 每组中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 学生独立做出判断后,请学生说出为什么. (二)应用性练习 1、完成自主练习1 请学生说出到海边走哪条路最近?并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 (三)课外拓展性练习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人会斜穿草坪,你能通过画图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吗?针对这种现象你想说点什么? 四、课堂总结、质疑与学生评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际操作和共同探讨,发现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规律,这只是三角形其中的一个秘密,其实它的秘密还有很多,有兴趣的话,我们以后可以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个 案 修 改 15
教 学 预 设 教学反思: 个 案 修 改 于集镇联合校集备活页
科目: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主备人 张学伦 2015 年 4月 课 题 信息窗2 三角形的内角和 课 型 新授 课 时 第二课时 1、通过量、剪、拼、折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发现规律,主动推导并教 学 目 标 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会应用这一规律进行计算。 2、在操作、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 学生亲自实践操作,发现规律,主动推导并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点 难 会应用这一规律进行计算 点 教 学 预 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你知道哪些关于三角形的知识? 2、我们在讨论三角形知识的时候,三角形中的三个好朋友
16
个 案 修 改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