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石潭记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复习导学案(学案)
日期:2012.5.6 周次:第十四周 年级:九 科目:语文 制卷人:孙彤 审核人:黄琴 使用时间:2012.5.5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甲文】自三峽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峽巫峽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乙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1、从内容来看,两文都是描写景物的。甲文先写山,再写水,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乙文突出了小石潭幽静的特点。
2、甲段中描写春冬之水的句子是: 乙段中对潭中鱼作了细致的描写,其作用是 。乙段中体现溪流曲折这一特点的句子是: 。
3、两个文段划线句都写到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写法有什么不同?(2分) 【甲文】:春冬之时水清澈, 夏季水湍急。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比、夸张的手法;动静结合等。 【乙文】:水清澈。正面写鱼,侧面写水;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动静结合等手法。 4、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侧面描写。《小石潭记》中侧面描写潭水空明澄澈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峡》中侧面描写夏季水势疾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小石潭记》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 __________ 的景色和气氛,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 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三峡》中通过 __________ 渲染秋天萧瑟气氛。文中引用渔歌的作用是 。 6、两文都借景抒情,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甲文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美景的欣赏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谪居生活的孤凄、悲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7、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和《小石潭记》等篇章中的一篇,以”小石潭凄寒幽静”为上句,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小石潭凄寒幽静, 。
二、阅读《答谢中书书》与《小石潭记》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不可知其源 B、自康乐以来 以其境过清 C、夕日欲颓 日光下澈 D、清流见底 以其境过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甲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乙文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 。 4、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都突出了水的共同特点:清澈(或:清)。但各采用的描写角度不同,甲文是正面(或:直接)描写,乙文是侧面(或:间接)描写。 5、仔细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两文描写景物的空间顺序不同,甲文是由高到低,乙文是从近到远。 ②两文描写景物都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不同在于:甲文从视觉、听觉角度写景,乙文主要从视觉角度写景。 ③从人的感官来看,甲乙两文所描写的景物给人的感受不同,甲文给人的感受是美丽而愉悦,乙文给人的感受是幽静而凄清(或: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6、下面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山川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之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②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表达了作者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选段。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1、甲乙两文所写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两文分别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4分,每问2分) 甲文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
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等复杂而微妙的感情。乙文描绘的是幽深冷寂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孤7、从全文看,两文所表达的作者的“乐”是否相同? 凄悲凉的心境。 答:《醉》 :与民同乐; 《岳》 :以天下人乐为乐,先忧后乐。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甲文: 乙文: 3、甲乙两文的层次清晰,都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请选择其中一篇简要概括层意。(3分)
附:《小石潭记》译文 甲文:月下漫步 月下景物 月下感受
乙文:潭中游鱼 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四、补充《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的比较阅读: 1、《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都是抒情散文。试比较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答:同: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岳阳楼记》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醉翁亭记》抒发与民同乐的思想。这两种思想境界都是积极向上的,很可贵的。 异:《岳阳楼记》作者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此规劝滕子京,并勉励自己,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崇高的精神境界。《醉翁亭记》多少含有寄情山水以排遣被贬谪的抑郁苦闷情怀。相比而言,前者思想境界更高。 2、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提到“古仁人之心”这一概念。“古仁人之心”内涵丰富。《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古仁人之心”做了解释。请将《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篇课文中体现出来的“古仁人之心”分别表示出来。 答:《岳》中的古仁人之心:古代那些品德高尚的人,他们的悲喜不受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变化,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醉》里表达为官者将天下民众的快乐视为自己的快乐,即与民同乐。
3、欧阳修的“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中的“乐”与范仲淹的“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内涵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答:内涵不相同。欧文“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中的“乐”是欣赏山水的乐趣,而范文中“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是以天下人乐为乐,先忧后乐。 4、《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叹,就全文看,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表达了对古仁人的向往与敬慕,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滕子京的劝勉,也是对自己的勉励。作者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但仍能有所作为,使滁州人民安居乐业,表达了要与民同乐的思想。
问:你从中得到的启示是:围绕“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乐观”回答即可。由此可见,范仲淹和欧阳修都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用《岳》中语句回答)的旷达胸襟。 5、《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两文的作者都曾被贬,命运相似,他们身上有哪些可贵之处? 答: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心胸;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伟大政治抱负:③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④关心人民疾苦,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思想。
6、作为中国古代文人的杰出代表,范仲淹和欧阳修,两人的身上都闪烁着时代的进步的光芒,结合你的所学,请你概括几点体现在他们身上的时代的进步的光芒点。并说说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 么?(答案同第5题)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