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402辅运顺槽探放水设计
等,含4煤组。其中下部为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等,含泥灰岩结核,见动物化石;中部为灰白色粗、细粒砂岩;上部为灰白色细粒砂岩、灰色砂质泥岩互层。该岩段在地表没有出露,根据钻孔揭露厚度为20.95~36.24m,平均27.05m,全区赋存,厚度较为稳定,厚度变异系数为15%。
4、第四岩段(J1-2y4)
从(J1-2y3)顶界至3煤组顶板,下部主要岩性由灰白色粗、细粒砂岩组成,局部相变为灰色粉砂岩、泥岩、砂质泥岩;上部岩性为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等,夹灰黑色炭质泥岩,含动植物化石;顶部由细粒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煤层组成,含Ⅲ煤组。该岩段在地表没有出露,根据钻孔揭露厚度为34.42~56.15m,平均42.00m,全区赋存,厚度较为稳定,厚度变异系数为13%。
5、第五岩段(J1-2y5)
从(J1-2y4)顶界至J1-2y顶界即本区K1zh 底界,有少部分顶界为J2底界,岩性以灰白色粗粒砂岩及灰色砂质泥岩为主,含2煤组。中部以砂质泥岩、泥岩为主;上部以灰白色粗粒砂岩为主,具大型交错层理。该岩段在地表有零星出露,除H02、H05号孔外,全区赋存,根据钻孔揭露厚度为0~90.09m,平均35.91m。厚度较为稳定,变化不大,由东向西、向南有加厚的趋势,厚度变异系数54%。
三、地质构造
井田位于东胜煤田的南部,其构造形态与区域含煤地层构造形态总体为一向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产状平缓,倾向200°~260°,地层倾角小于5°。井田内未发现断层,但在中西部地段,煤层底板等高线起伏较大,起伏角一般小于2°,区内未发现断裂及紧密褶皱,亦无岩浆岩侵入。
就井田含煤地层及各煤层发育情况而言,亦是受区域构造影响所致。燕山初期东胜隆起区的相对隆起,造成井田含煤地层沉积基底的不平;燕山早期“填平补齐”的结果,形成了井田内6煤组各煤层的增厚、变薄、尖灭;以后盆地稳定发展,沉积了6煤组以上地层。而至燕山期末盆地整体抬升,以致后来遭受强烈剥蚀作用,形成了如今井田内地层的赋存特征。
4
综上所述,综合评价井田构造属简单类型。 四、煤层的顶、底板质量稳定性
根据钻孔揭露主要煤层为延安组4—2煤层,其顶、底板的工程地质特征取决于岩性、厚度、分布特征及岩性组合特征、RQD值、岩石室内测试抗压强度。NK1号孔4—2号煤层顶板岩性为砂质泥岩,厚度13.20m,RQD值为76%,岩体完整性中等—好,自然状态下单轴抗压强度18.20Mpa,属软弱岩层,NK1号孔4—2煤层底板岩性为砂质泥岩,厚度2.30m,RQD值65%,岩体完整性中等,自然状态下单轴抗压强度19.50Mpa,属软弱岩石。由于属软弱岩层,岩石完整性中等—好,泥岩底板在挖掘过程中易发生地鼓及危害。应在掘进到煤层巷道是加以防水及顶底板支护。煤层顶、底板稳定性见表
淖尔濠水文补充勘查NK 1号煤层顶底板稳定性
视密煤顶 底 板 度层岩性类别 g/cm号 3 顶板细粒砂岩 2.23 2.30 2.34 抗压强度 自然 Mpa 18.0 18.20 19.50 变形指数 弹模 E50 4.04×310 4.05×310 5.16×310 泊松比 0.15 0.14 0.15 天然抗剪 凝聚力 Mpa - 4.16 7.0 RQD岩石 值 质量 内摩擦角 (%) 级别 (度) - 37°42′ 32°35′ 80 76 65 软弱 软弱 软弱 完 整 性 孔号 4NK1 号 顶板砂质 煤 泥岩 底板砂质泥岩 -2好 好 中等
五、顶底板及层间距
区内含煤最多可达5层,层位相对稳定、可对比的有5层。其中可采煤层4层,即2-3、3-2、4-2、6-1煤层,其中4-2煤层为全区可采的稳定煤层,2-3、3-2、4-1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其它1层煤,即5-1煤层,区内只有2个点可采,并孤立赋存,本报告将其称为其它煤层(不可采煤层)。根据所利用的28个钻孔资料统计,各煤层发育特征见煤层发育特征一览表。
5
煤 层 发 育 特 征 一 览 表
煤层自然厚度可采厚度(纯煤)层间距(m) (m) (m) 煤组号 煤层号 可采程度 最小值-最大值 最小值-最大值 最小值-最大值 平均值(点数) 平均值(点数) 平均值(点数) 0—3.25 0.97-3.25 -32煤组 2 局部可采 5.05—21.27 0.95(28) 1.93(11) 13.80(14) 0—2.22 0.80—1.66 -23煤组 3 局部可采 0.79(28) 1.05(12) 26.85—47.56 35.52(24) 2.20—4.52 2.20—4.52 -24煤组 4 全区可采 3.66(28) 3.66(28) 43.20—19.21 32.04(25) 0—2.12 0.85—1.84 -15煤组 5 不可采 0.59(28) 1.35(2) 5.01—27.92 0-1.65 0.80-1.65 -113.28(21) 6煤组 6 局部可采 0.61(28) 1.11(9) 稳定程度 不稳定 不稳定 稳定 极不稳定 不稳定 一、可采煤层 (一)2—3煤层
位于2煤组中下部,区内西部发育,局部可采。据钻孔统计:煤层自然厚度0~3.25m,平均0.95m。可采厚度0.97~3.25m,平均1.93 m。该煤层结构简单,不含夹矸。层位较稳定,厚度变化较大,在区内的中部较厚,而东部尖灭。全区28个穿过点(包括区外8个),其中15个见煤(包括区外5 个),11个可采(包括区外5个),13个零点(包括区外3个),煤层厚度变异系数110%,点可采系数39%,全区面积25.695km2,可采面积10.68km2,面积可采系数42%。2—3煤层为对比基本可靠、局部发育、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与下部的3-2煤层间距5.05~21.27m,平均13.80m,由南北向北间距增大,间距变异系数34%。顶板岩性主要为砂质泥岩、细粒砂岩,底板岩性主要为灰白色细粒砂岩。
(二) 3-2煤层
位于3煤组下部,局部发育,局部可采。煤层尖灭带位于东部的H02、H06孔一带和中部的H01号孔周围。不可采区主要分布在西部。据钻孔统计:煤层自然厚度0~2.22m,平均0.79m。可采厚度0.80~1.66m,平均1.05m。该煤层结构简单~较简单,不含到含1层夹矸。层位较稳定,厚度在井田内变化较大,总体向西北增厚,其变异系数68%。全区28个穿过点(包括区外8个),其中有24个见煤
6
点,4个尖灭点(区外1个),见可采煤层12个点(包括区外4个),点可采系数43%,可采面积8.23km2,面积可采系数32%。3-2煤层为对比基本可靠、大部发育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与下部的4-2煤层间距为26.85~47.56m,平均35.52m,中西部间距加大,总体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有加大的趋势,间距的变异系数15%。顶板多以砂质泥岩为主,底板多为细粒砂岩。
(三)4-2煤层
位于4煤组下部,全区发育且可采。煤层自然厚度2.20~4.52m,平均3.66m。可采厚度2.20~4.52m,平均3.66m。厚度变化不大,总体由北东向南西增厚,厚度变异系数12%。煤层结构简单,不含夹矸。全区28个穿过点,全部为可采,点可采系数100%,全区可采,面积可采系数100%,为对比可靠、全区可采的稳定煤层。与下部的5-1煤层间距19.21~43.20m,平均32.04m,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间距渐增大,间距变化小,变异系数15%。煤层顶板为细粒砂岩及砂质泥岩,底板多以细粒砂岩为主,次为泥岩。
(四)6-1煤层
位于6煤组中下部,区内大部发育且局部可采,可采区仅在西北部边界处。据钻孔统计:煤层自然厚度0~1.65m,平均0.61m;可采厚度0.80~1.65m,平均1.11m。该煤层结构简单,含1层夹矸。煤层层位较稳定,厚度由南向北,逐渐增厚,规律较明显。煤层厚度变异系数80%,28个穿过点(包括区外8个),22个见煤(区外7个),6个零点(区外1个),见可采点9个(包括区外4个),点数可采系数32%,可采面积5.06km2,面积可采系数20%。6—1煤层为对比基本可靠、局部发育、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与上部5—1煤层间距5.01~27.92m,平均13.28m,由东向西间距增大,其间距的变异系数为36%。顶板岩性主要为砂质泥岩,其次为泥岩,底板岩性主要为砂质泥岩、细粒砂岩。
二、其它煤层 5-1煤层
7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