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317
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起疑问:
⒈ 听歌曲《小白杨》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不仅要倾听旋律,还要留心歌词。你们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看图片,白杨树很多很常见,想想,你在哪儿看到过它?
白杨树随处可见,在我们的眼睛里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没有榕树一树成林的壮观,可是有的作家却对它情有独钟。这是为什么呢?
⒉ 出示矛盾的《白杨礼赞》中的一段话: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象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象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自由读,分句读,读后说说白杨的外形有什么特点?(高,
- 17 -
直,挺)
3.矛盾用细细描摹的方法介绍了白杨的外形,作家袁鹰又采用了什么方法呢? 二.检查预习,理清文脉 1.听写词语:
戈壁滩 x疆 介绍 抚摸 陷入 2.校对字形,理解词语。
疆:注意字形,给“疆”组词:(边疆、 疆域等 )从而理解“疆”的本义。
戈壁滩:读注释,大家想一想,在粗沙,砾石覆盖的硬土层上普通的草木能生长吗?因此戈壁滩自古以来就被称为“不毛之地”这个毛就是指——
读第一自然段。你觉得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戈壁? 3.选用以上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课文哪几个自然段介绍白杨树的外形特点?(1——12) 用什么方法写出了白杨的特点?(对话的形式) 课文的后面部分又写了什么? 三.初感形象,激发情感
1.默读1——12段,摘录课文中体现白杨特点的词语。 (高 直 高大挺秀 很快地生根发芽 粗壮的枝干 坚强 不软弱 不动摇) 2.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类:
- 18 -
白杨的外形 (高 直 粗壮 高大挺秀) 白杨的品格 (坚强 不软弱 不动摇)
3.自由读1——3段,讨论:“高大挺秀”中的“秀”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交流中点拨:戈壁是“茫茫”,“浑黄一体”的,绿色的白杨给戈壁带来了生机;给过往的旅客带来愉悦。 有感情地朗读1——3段。
四.凸现形象,升华情感 (附片段) 1.指名读爸爸的话。
2.想象引读,丰富“哪儿”具像。
3.创设情境引读,读出白杨屹然挺立的形象。 4.与白杨对话,抒发情感。 5.感情诵读爸爸的话。 6、背诵爸爸的话。
7.小结:车窗外白杨挺拔的身影给寂寞的旅客带来了一份惊喜,爸爸的介绍让孩子们明白了白杨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强不屈的品格。此时,在孩子们的眼里,白杨树只是戈壁滩上的树吗?(戈壁卫士) 五.布置作业 1.摘抄爸爸的话。
2.做《语文课堂作业本》第1、2、3题。 第二课时
- 19 -
一.过渡导语,承上启下
1.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白杨的特点,令我们对这平凡的树,油然而生一股敬意,来,齐读爸爸的话。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 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孩子们此时明白吗? 二。阅读链接,解答疑问
1.师生合读第14、15段。理清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什么。
2.孩子们不知道这些问题,你们知道吗?这篇文章于1963年发表,离现在整整45年了。让我们读读同一时代艾青的诗,说不定你就明白这些问题了。 (1)自由朗读《帐篷》,读后思考问题。
(2)围绕“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x疆工作?”“x疆是个怎样的地方”进行汇报,随机学习诗歌。 交流一:到x疆工作是为了建设边疆。 随机朗读第四节。
补充时代背景:50年代,毛主席号召广大的知识青年服从祖国的需要,参加x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 交流二:x疆是个荒凉的地方。
扣住“帐篷是流动的家”“荒原”“野地”等词。 朗读1、2两节。
交流三:环境的恶劣,工作的艰苦有没有吓退建设者们?
- 20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