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省2012年教师资格考试A类心理学第4章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给予教师与父母最大启示为:智慧为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越简陋的学习环境或越缺乏活动的个体,越产生迟滞的心智能力;认知活动经历四个性质不同的阶段,各阶段有其特殊的智能活动,教学者应根据儿童发展的阶段,安排最适当的环境并作最充分的教学活动。
8、简述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
艾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八个心理性发展的阶段:1、信任对不信任,从出生到一岁;2、自主对羞怯、怀疑,从二岁到三岁;3、主动对内疚,从四岁到五岁;4、勤奋对自卑,从六岁到11岁;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从12岁到18岁;6、亲密和团结对孤立,成年初期;7、创造性对自我决定,成年中期;8、完善对厌恶,老年期。 9、简述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的教育意义
艾里克森视人格发展为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以解决危机的整个人生历程,因此社会与教育对个人人格的影响为终身之事。因此,为人父母与师长,应提供婴儿平衡、安全的物质与社会环境,不间断地关切与爱护以培养信赖的人格;应给予幼儿充分的自我操作与试探能力的机会以发展自动的人格;应鼓励学前期儿童想像与创造,并欣赏儿童的建议与解答其问题以发展主动的人格;应提供学童从工作课业中获得成功的经验以发展其再接再厉的勤奋人格;应协助青年期的青年建立统一的自我观作为其行为的指导。社会教育及文化机构应协助青壮年组织美满的
家庭以发展亲近的人格;鼓励与协助壮年创业与教育后代,期使他们能于老年时享受完整而快慰的人生。 10、简述柯尔柏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柏格的道德发展包括三个阶段六个时期:一、水平A:前习俗阶段。第一期,惩罚与服从的定向;第二期,操作与关系倾向;二水平B:习俗阶段。第三期,人际关系与补同的定向,第四期,权威和社会权力控制的定向;三、水平C:后习俗阶段。第五期,社会契约方法定向;第六期,普通的道德原则倾向。
11、简述柯尔柏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柯尔柏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给予教师的启示为:有效的道德教育或品德陶冶必须根据各时期道德观念发展的特征而实施;对早期儿童教条式的说教,忽略儿童对权威的看法与对需欲的满足,很容易造成道貌岸然实则功利横行的现象;负责教养者不应抱“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想法,让“趁热打铁”的各时期荒废过去,因为某一时期的道德观念若不能充分发展而欲于后设法补救,其功效可疑。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