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导与练】2020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专题二十一 自然灾害与防治
精心校对打印版本
解析:图示地区位于江南丘陵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图中居民点位于谷底两岸,暴雨时流水易汇聚。应对措施可从加固大堤、将居民点向海拔较高的地方迁移等方面分析。
答案:原因: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雨。居民点地处谷底河边,其河流上游地区集水面积较广。暴雨时流水在谷底汇集,河水暴涨,易淹没农田和房屋。
措施:将居民点迁向合理的位置(地势较高、地形起伏和缓,既不受洪水威胁又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或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修建沿河防洪堤。
3.(2012年山东文综,33)如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A地洪水灾害多发的月份,并分析其气候原因。 (2)指出A、B两地预防洪涝灾害应采取的不同措施。
解析:第(1)题,A地区位于长江流域的巫山地区,降水主要是来自夏季风,特别是梅雨季节会形成连续性降水,容易产生洪灾。第(2)题,A地位于山区河谷地带,因此防洪措施主要是保护植被和修建一些水利工程设施;B地位于洞庭湖平原,因此要退耕还湖,同时要加固堤坝等。 答案:(1)6月份;受夏季风影响,进入梅雨季节,降水量大,多暴雨。 (2)A地: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B地:退耕还湖,疏浚湖泊;修建排水、分洪、堤防等水利工程。 4.(2012年上海地理,44~46)阅读下列图表资料,回答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水、旱灾害尤其突出,对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危害。
精心校对打印版本
1949年到1998年我国部分地区水、旱灾害频次 地区 三江平原及长白山地 松辽平原 环渤海平原 黄淮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 (1)概括我国水、旱灾害的分布及发生频次的特点。
(2)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是水灾最严重的地区。从气候、地形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3)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地区为减少水灾的影响,分别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第(1)题,根据图表内容概括出,我国水、旱灾害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南方以水灾为主,北方以旱灾为主;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次较高,且发生频次由南向北减少,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频次均是水灾多于旱灾。第(2)题,注意“从气候、地形的角度”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地区是水灾最严重地区的原因。第(3)题,注意此题的问法“分别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地区为减少水灾的措施是有区别的。
答案:(1)分布特点:我国水、旱灾害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南方以水灾为主,北方以旱灾为主。 频次特点: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次较高,且发生频次由南向北减少;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频次均是水灾多于旱灾。
(2)该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集中,易于引发洪涝灾害。
江南丘陵地区地势起伏,易引发山洪;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发生内涝(或受长江干流洪水威胁)。
(3)江南丘陵地区:加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有条件的地区建造水库,削减洪峰的威胁。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加固堤防;疏通河道;退田还湖,增强湖泊调蓄能力;河流截弯取直,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任答两点即可)
5.(2011年山东文综,31)如图为1969~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旱灾频次 32 169 415 846 949 水灾频次 219 357 799 1 407 2 151
精心校对打印版本
(1)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2)当地菜农在寒潮到来之前,常采用浇水的方法来防御寒潮对蔬菜的冻害,其中的原理是什么?
解析:本题利用1969~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考查等值线图判读,我国寒潮的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及其防御等知识。第(1)题,分析等值线,由西北向东南,数值变化:200→180→160→140→120→100→80,说明该区域寒潮发生的总次数由西北向东南递减,主要是因为西北接近源地,另有太行山的制约等因素。第(2)题,水的热容量大,菜地浇水,可以减小地表温度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同时可增加附近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有利于保温。
答案:(1)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盆地多于东西两侧的山地和高原(最高值出现在盆地北部地区,最低值出现在太行山以东地区)。 纬度位置;地形。
(2)水的热容量大,可减小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若答出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等也可酌情给分)
6.(2010年福建文综,40B)如图甲、乙分别示意广东省社会经济易损性和防洪标准。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A地区防洪标准与社会经济易损性的关系,并分析原因。 (2)简述B地区为减少洪水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的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如甲、乙两图所示,A地区社会经济易损性高,防洪标准在100~200年一遇。原因要从地形地势、人口、经济等方面去综合分析。第(2)题,从图中B位置和水系形状,可知位于山区,洪水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是滑坡和泥石流。采取措施应从修建水库、植树
精心校对打印版本
造林、调节洪峰、护坡、搬迁等方面去分析。
答案:(1)关系:正相关(A地区社会经济易损性高,防洪标准也高)。
原因:A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发生洪涝灾害的危险度高;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洪灾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大,所以应提高防洪标准。
(2)植树造林,生态退耕;修建护坡工程;修建水库;迁出高风险区。
模拟试题
考点一 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2013唐山一中高三月考)读“影响我国农业的某类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等值线图”,回答1~2题:
1.此图反映的自然灾害可能是( ) A.旱涝灾害 B.霜冻灾害 C.生物灾害 D.台风灾害 2.图中等值线分布主要受( )
①纬度影响 ②洋流影响 ③海陆位置影响 ④锋面影响 ⑤地形影响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④ D.③④
解析:1.A 2.B 本题组考查影响我国的自然灾害。第1题,图示反映该自然灾害主要集中于我国东部的河流中下游地区,故判断为旱涝灾害。第2题,图示等值线反映该自然灾害的分布东多西少,反映了海陆分布的影响,而我国的旱涝灾害主要是由于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而导致的季风性降水的不稳定而造成的,旱涝灾害多集中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反映地形的影响。 3.(2013浙江六校联考)读“某种气象灾害年发生数占全球总数百分率区域分布图”(虚线为海平面26.5 ℃等温线;括号内数值表示影响次数),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该气象灾害产生的源地和季节。
(2)简析大陆东部受该气象灾害影响次数更多的原因。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