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导与练】2020版高考地理考点分类汇编:专题二十一 自然灾害与防治
精心校对打印版本
专题二十一 自然灾害与防治
高考试题
考点一 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2012年江苏地理,6)如图是2012年4月18日8时~4月19日8时我国部分地区降水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题:
1.若图示降水持续多日,最易发生洪涝的地区是( ) A.江汉平原 B.四川盆地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解析:C 图示暴雨地区位于我国南方珠江三角洲地区。
2.(2012年广东文综,5)下图所示为我国东南部某地出现的灾害现场,其灾害类型是( )
A.泥石流
B.地面沉降
C.陨石坠落 D.滑坡
解析:D 仔细看图,可以清晰看到公路一侧山体发生滑坡。泥石流是突然爆发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而下,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漫流堆积。地面沉降是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漏斗区,使地表整体陷落。陨石坠落形成环形坑。滑坡是山体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和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3.(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43)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经过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我国各地不同农作物的播种、收获等的时间相对固定,否则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2013年4月,东北地区持续低温,大田春播时间普遍比常年推迟7~10天。
分析4月份持续低温对东北地区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解析:农作物的生长和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我国东北地区纬度高,无霜期短,只有
精心校对打印版本
一年一熟;春播推迟,意味着农作物的生长期缩短,扰乱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周期,可能导致农作物不能成熟或成熟度不够,从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答案:东北(农作物春播秋收,一年一熟,)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时间较短。春播推迟7~10天,即农作物生长期缩短了7~10天;错过适宜的播种期,扰乱了农作物正常的生长节律。所以,农作物的产量会减少,质量会降低。
4.(2013年福建文综,40B)如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可从农业产量和农田设施方面分析,如图可知,P地三面环山,南下冷空气受地形阻碍产生堆积,加剧了该地区的冷冻灾害。第(2)题,预防从监测、预警、宣传防灾知识,提高防灾意识、生物措施等方面分析。
答案:(1)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低。
(2)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做好防冻措施;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 5.(2013年山东文综,33)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
解析:第(1)题,水源、地形是形成泥石流的重要因素。根据等高线特征可判断出甲地位于河流谷地,且谷地两侧等高线密集,坡度大;甲地又位于山脉东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因而甲地发生泥石流的概率大。乙地等高线稀疏,坡度小,远离河谷,且位于背风坡,降水少,发生泥石流的概率较小。第(2)题,图中丙地有河流、铁路经过,联系教材关于泥石流危害的描述作答即可。
答案:(1)甲地。地形坡度较大;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精心校对打印版本
(2)冲毁铁路;阻塞河道。
6.(2012年海南地理,25)如图示意太平洋西岸某热带海岸剖面。海岸线附近村庄因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而损毁。
根据图文资料,推断此地可能发生过的自然灾害种类,并说明理由。
解析:根据图中珊瑚礁碎屑物质分布在沿海地区,高出平均高潮位,则可以推出发生过的自然灾害导致海水水位上涨,将大量珊瑚礁带到沿海较高地区,所以具备这种影响的自然灾害都有可能。
答案:海啸灾害。理由: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易发地震,引起海啸。海啸冲毁海岸设施和房屋,将海底珊瑚礁碎屑(海底沉积物)搬运到海岸(地势高处)沉积下来。
风暴潮(台风)灾害。理由:位于西太平洋热带气旋(台风)活动区,容易引起风暴潮。风暴潮冲毁海岸设施和房屋,将海底珊瑚礁碎屑(海底沉积物)搬运到海岸(地势高处)沉积下来。 7.(2012年福建文综,40B)红层地貌是地质历史时期红色砂砾岩等岩层上发育的侵蚀地貌,多陡崖,岩性具有软硬互层特点。如图示意中国某区域红层地貌的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示红层地貌区由外力作用引起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并说明该类灾害形成的自然原因。
(2)简述红层地貌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危害。
解析:第(1)题,读图分析可以看出,红层地貌区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在一些山区陡崖区、断裂构造区及沿海分布尤为集中,所以地质灾害较多,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该类灾害的成因主要从地质地貌和气候特征方面综合考虑。第(2)题,红层地貌区地
精心校对打印版本
质灾害的危害有很多,分析时要说明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以及后续的生态破坏问题。 答案:(1)崩塌、滑坡、泥石流。
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多河谷,地形坡度大;气候湿热,风化强,多暴雨。
(2)加速地表侵蚀,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破坏农田、城镇与村庄、工矿企业、道路等;造成人畜伤亡。
考点二 自然灾害与环境,防灾与减灾
1.(2013年浙江自选,12)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略图。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3)题:
(1)影响图中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 (2)如果该区域出现暴雨,山区易引发泥石流、滑坡、 、 等自然灾害。当你遭遇泥石流时,应采取的避险措施是 。
(3)为减轻滑坡带来的危害,你认为甲城市应采取的主要防灾措施是什么?
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高风险区在图示区域的西部山区,并且有断层分布,地形起伏大,坡陡而复杂。第(2)题,山区暴雨除了容易引发泥石流、滑坡外,还可能出现山洪、崩塌等灾害。泥石流总是沿着谷底向低处流动,躲避泥石流的正确方法是沿垂直于泥石流运动方向迅速向高处转移。第(3)题,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应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 答案:(1)断层 坡度
(2)崩塌 洪灾 沿垂直于泥石流运动方向,迅速向高处转移
(3)在易发地段加强监测,尽量避免工程项目在该地段选址和施工;建设护坡、排水工程等。 2.(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43)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如图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
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