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地质大学水文地质学
研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997年硕士生入学考试水文地质学试题真题
一、选择题——在括号内的三项选择中选择一项最佳答案。(30分) 例题:岩石的给水度通常(a.大于、b.等于、c.小于)它的空隙度。 例题最佳答案:c.
1、当某种岩石由两种大小不等的颗粒组成,且粗大颗粒之间的孔隙完全为细小颗粒所充填时,则此岩石的孔隙度(a.小于、b.大于、c.等于)由粗颗粒和细颗粒单独组成时的岩石的孔隙度的乘积。
2、承压含水层接受补给时,主要表现为(a.测压水位升高、b.含水层厚度加大、c.向相邻含水层越流)。 3、地下水按(a.埋藏条件、b.含水介质类型、c.化学成分的形成)分类,可以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4、地下水的实际流速通常(a.大于、b.等于、c.小于)地下水的渗透流速。 5、在分水岭地带打井,井中水位随井深加大而(a.升高、b.不变、c.降低)。 6、包气带岩层的渗透系数随包气带含水量的降低而(a.增大、b.减小、c.不变)。 7、高矿化度地下水中的阳离子组分通常以(a.Na、b.Mg、c.Ca)为主。
8、溶解于水中的二氧化碳称为(a.侵蚀性二氧化碳、b.平衡二氧化碳、c.游离二氧化碳)。 9、用同位素(a.氚和14C、b.氘和18O、c.34S和36Cl)可以研究地下水的起源。 10、水对某种盐类的溶解能力随该盐类浓度的增加而(a.增强、b.不变、c.减弱)。
11、当潜水与河水有直接水力联系时,用直线分割法分割河水流量过程线求得的地下水泄流量将(a.偏小、b.偏大、c.不偏小也不偏大)。 12、山区地下水全部以大泉形式集中排泄时,可以认为泉流量(a.小于、b.大于、c.等于)地下水的补给量。 13、接受同等强度的降水补给时,砂砾层的地下水位变幅(a.大于、b. 小于、c. 等于)细砂层的地下水位变幅。 14、灰岩地区的峰林平原,是岩溶作用(a.早期、b.中期、c.晚期)的产物。
15、一个地区水资源的丰富程度主要取决于(a.降水量、b.蒸发量、c.地表径流量)的多寡。 16、用一个泉作为供水水源时,供水能力取决于泉的(a.最大流量、b.最小流量、c.平均流量)。
17、矿亢充水水源以地下水的(a.补给量、b.储存量、c.允许开采量)为主时,则矿亢涌水量充沛、不易疏干。 18、人工补给地下水的目的之一是可以防止(a. 地下水污染、b.大泉干固、 c.海水入侵)。
19、在松散岩层中打供水井,常在井内滤水管外围回填砾石,要求回填砾石的渗透性(a.小于、b.大于、c.等于)岩层的渗透性。 20、在地下水水质分析中,常把(a.碳酸盐硬度、b.非碳酸盐硬度、c.负硬度)称为暂时硬度。 二、试对下列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1、大多数泉水常给人以“冬暖夏凉”的感觉。(5分) 2、灰岩地区溶洞中常分布有石钟乳、石笋和石柱。(10分)
3、在潜水等水位线图上,经常可以看到有一些地方的等水位线较密,而另一些地方的等水位线较疏。(13分) 三、城市地下水受污染的途径有哪些?如何对地下水资源进行保护?(12分)
四、试列举五种在野外所能见到的河流补给或排泄地下水的情形,并用相应的剖面图表示(要求绘图用的符号必须规范、清楚)。(30分) 更多试题试卷,请从页面上方或下方进入,我已经将整站的试卷按字母进行了排列,大家可以按试卷首字母拼音,点击相应的A B C D E...进行查找。
考研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996年硕士生入学考试水文地质学试题真题
一、判断岩层的富水性可以依据哪些资料?(10分)
二、在一山区河谷中打有一眼钻孔,孔中地下水位能高出地表,试解释其原因。(15分)
三、在一灰岩含水层中,地下水与灰岩中的方解石达到饱和状态;当地下水在向前流动时,遇到含石膏地层,水与石膏达到饱和状态;再向前流动又遇到含蒙脱石的页岩层,并以泉的形式出露地表。假定地下含水系统为开系统,请问:地下水在整个流程中,其主要化学成分(HCO3、SO4、Na、Ca)在浓度上有什么变化?其水化学类型有什么变化?(15分)
四、试通过分析碳酸盐岩-水-二氧化碳体系说明岩溶作用的形成机理,并据此简要讨论岩溶发育的影响因素。(15分) 五、在如图中绘出了四张地下水动态曲线图,试分析它们的特点及可能的形成条件。(20分) 六、如图为一单斜断块含水层剖面,已知A泉、B泉均为常年性泉。 (1)在该剖面图上绘制地下水水头线。 (2)简述其水文地质条件。
(3)若以A泉、B泉作为供水水源,试评述其特点。(25分)
考研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993年硕士生入学考试水文地质学试题真题
一、名词术语解释(共20分):
地下径流模数;上层滞水;持水度;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矿水。 二、试论述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15分)
三、如图为典型的洪积扇水文地质剖面示意图,请论述图中钻孔A、B、C、D处的地下水动态特征,并用地下水动态过程线表示。(20分) 四、某一供水水源地开采潜水,由于过量开采,水位大幅度持续下降,原来的一部分含水层变为包气带,这一部分包气带中含有黄铁矿。结果潜水化学成分也有明显变化:PH值从7.5降到5.0,SO42-从20mg/L升至85mg/L,总铁也从0.1mg/L升至2mg/L。请阐述这种变化的原因。(20分)
五、试述3—4种由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诱发的环境问题,分析其成因并举例说明。(25分)
考研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995年硕士生入学考试水文地质学试题真题
一、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如何分类?(10分)
二、试述结合水和重力水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0分) 三、何谓水文地质条件?(24分)
四、在一干旱地区山间盆地,从盆地边缘的洪积扇顶部到盆地中心有三个取样点,其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库尔洛夫式如下:
盆地边缘取样点
盆地中间取样点
盆地中心取样点
请:(1)给出各水样的水化学类型(舒卡列夫分类法)。(5分)
(2)给出从盆地边缘到盆地中心地下水化学演化过程,并对该过程作出合理的水文地球化学解释。(15分) 五、(1)某潜水含水层水源井深100米,设计动水位埋深30-60米,后来因开采其水位埋深超过60米而于1983年10月被迫停泵,1985年2月重新抽水。停泵前和复抽后水质变化情况见下表: 取 样 时 间 1983年10月停泵前 1985年2月复抽后 1985年3月 PH值 Fe Ca2+ Mg2+ SO42- TDS 6.3 2.5 5.7 2.1 16 2.9 13 123 365.0 180 19.0 1330 2160 16.0 49 9.1 135 302 (除PH值外,其它成分单位均为mg/L) 试分析产生上述地下水水质变化的原因。(10分) (2)试用碳酸平衡原理解释泉华的形成。(10分)
六、试述当前我国在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你对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想法?(16分)
资料:::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地下水或防治其危害的学科。
在不同环境中地下水的埋藏、分布、运动和组成成分均不相同。查明上述各方面状况,可为科学地利用或防治地下水提供根据。水文地质学对地下水的研究,着重自然历史和地质环境的影响,同主要用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原理研究地下水的地下水水文学关系密切,只是研究的侧重点稍有不同。
水文地质学发展简史
人们早在远古时代就已打井取水。中国已知最古老的水井是距今约57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古文化遗址水井。古波斯时期在德黑兰附近修建了坎儿井,最长达26公里,最深达150米。约公元前250年,在中国四川,为采地下卤水开凿了深达百米以上的自流井。中国汉代凿龙首渠,是一种井、渠结合的取水建筑物。在利用井泉的过程中,人们也探索了地下水的来源。法国帕利西、中国徐光启和法国马略特,先后指出了井泉水来源于大气降水或河水入渗。马略特还提出了含水层与隔水层的概念。
1855年,法国水力工程师达西,进行了水通过砂的渗透试验,得出线性渗透定律,即著名的达西定律,奠定了水文地质学的基础。1863年,法国裘布依以达西定律为基础,提出计算潜水流的假设和地下水流向井的稳定流公式。1885年,英国的张伯伦确定了自流井出现的地质条件。奥地利福希海默在1885年制出了流网图并开始应用映射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地下水起源又提出了一些新的学说。奥地利修斯于1902年提出了初生说。美国莱恩、戈登和俄国安德鲁索夫在1908年分别提出在自然界中存在与沉积岩同时生成的沉积水。1912年德国凯尔哈克提出地下水和泉的分类,总结了地下水的埋藏特征和排泄条件。美国迈因策尔于
1928年提出了承压含水层的压缩性和弹性。他们为水文地质学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泰斯于1935年利用地下水非稳定流与热传导的相似性,得出了地下水流向水井的非稳定流公式即泰斯公式,把地下水定量计算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20世纪中叶,苏联奥弗琴尼科夫和美国的怀特在水文地球化学方面作出了许多贡献。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在地下水的赋存、运动、补给、排泄、起源以至化学成分变化、水量评价等方面,均有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水文地质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了。
20世纪中叶以来,合理开发、科学管理与保护地下水资源的迫切性和有关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时,人们对某些地下水运动过程有了新的认识。1946年起,雅可布和汉图什等论述了孔隙承压含水层的越流现象。英国博尔顿和美国的纽曼分别导出了潜水完整井非稳定流方程。
由于预测地下水运动过程的需要,促进了水文地质模拟技术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开展了实验室物理模拟。4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电网络模拟,到50~60年代在解决水文地质问题中得到应用。
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70~80年代,地下水数学模拟成为处理复杂的水文地质问题的主要手段。同时,同位素方法在确定地下水平均贮留时间,追踪地下水流动等研究中得到应用。遥感技术及数学地质方法也被引进,用以解决水文地质问题。对于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运移和开采地下水引起的环境变化,引起广泛的重视。20世纪60年代以来,加拿大的托特提出了地下水流动系统理论,为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发展前景。
水文地质学基本内容
水文地质学是从寻找和利用地下水源开始发展的,围绕实际应用,逐渐开展了理论研究。目前已形成了一系列分支。
地下水动力学是研究地下水的运动规律,探讨地下水量、水质和温度传输的计算方法,进行水文地质定量模拟。这是水文地质学的重要基础。
水文地球化学是水文地质学的另一个重要基础。研究各种元素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和富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探讨地下水的形成和起源、地下水污染形成的机制和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和变化、地下水与矿产形成和分布的关系,寻找金属矿床、放射性矿床、石油和天然气,研究矿水的形成和分布等。
供水水文地质学是为了确定供水水源而寻找地下水,通过勘察,查明含水层的分布规律、埋藏条件,进行水质与水量评价。合理开发利用并保护地下水资源,按含水系统进行科学管理。
矿床水文地质学是研究采矿时地下水涌入矿坑的条件,预测矿坑涌水量以及其他与采矿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
农业水文地质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为农田提供灌溉水源进行水文地质研究;另一方面为沼泽地和盐碱地的土壤改良,防治次生土壤盐碱化等问题进行水文地质论证。
地热是一种新的能源,如何利用由地下热水或热蒸汽携至地表的地热能,用来取暖、温室栽培或地热发电等,以及地下热水的形成、分布规律,以及勘察与开发方法等,是水文地热学的研究内容。
区域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区域性分布和形成规律,以指导进一步水文地质勘察研究,为各种目的的经济区划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古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地下水的形成、埋藏分布、循环和化学成分的变化等。据此,可以分析古代地下水的起源与形成机制,阐明与地下水有关的各种矿产的形成、保存与破坏条件。
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与地质环境有密切联系。水文地质学以地质学为基础,同时又与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史学、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地球化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工程地质学是与水文地质学是同时相应发展起来的,因此两者有不少内容相互交叉。
地下水积极参与水文循环,一个地区水循环的强度与频率,往往决定着地下水的补给状况。因此,水文地质学与水文学、气象学、气候学有密切关系,水文学的许多方法也可应用于水文地质学。地下水运动的研究,是以水力学、流体力学理论为基础的,并应用各种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
水文地质学的发展趋势是:由主要研究天然状态下的地下水,转向更重视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下水;由局限于饱水带的含水层,扩展到包气带及“隔水层”;由只研究地壳表层地下水,扩展到地球深层的水。
预计今后的水文地质研究,在下列方面将有突破:裂隙水与岩溶水运动机制和计算方法;地下水中污染物和温度运移机制和计算方法;粘性土的渗透机制;包气带水盐运移机制;水文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数学模型;地球深层水文地质。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