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教学大纲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教学大纲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25 21:35:56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信息检索与利用》(Information Retrieval and Utilization)是辽宁电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的一门选修课程。本课程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掌握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从文献信息源中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一门科学方法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各自专业及相关专业文献的基本知识,学会常用检索工具书与参考工具书的使用方法,学会利用计算机系统检索有关的中外文数据库及网络信息。懂得如何获得与利用文献信息,增强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二、先修课要求

有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会一般文字处理和上网,在大学图书馆利用入门教育的基础上开设本课程。

三、课程的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信息检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若干种基本的综合性和专业型中外文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计算机检索的基本知识,掌握几种重要的国内外数据库检索系统的使用方法,掌握获取原始文献、初步整理文献资料的方法,并初步具有撰写综述性文章的能力。

要求学生理解主题语言及分类语言的特点,并能应用适当的检索语言,根据给定的检索课题分析出相关的主题概念,拟定出相关检索标识,能够独立地根据检索课题选用适当的检索工具或数据库检索系统,并综合多种检索工具(或检索系统)及参考工具书完成检索课题。

要求学生能够了解与专业相关中外文手工检索工具的编排特点及使用方法,了解与专业相关中外文数据库的结构及使用方法,能够编写简单的计算机检索提问式,并配合专职检索人员完成较复杂课题的检索。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方法课,学生不仅要学习信息检索的相关理论,更主要的是要通过实践环节来熟练掌握手工检索工具、数据库系统及网络资源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检索能力。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学生经过一系列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的实践环节,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在毕业设计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毕业论文课题,利用学习本课的机会查找到一些切题的相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完成开题报告中综述部分的内容。

为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保证实验学时不少于本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学时。 五、教学要求的层次

课程的教学要求大体上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和掌握。 1. 了解:能正确判别有关概念和方法。 2. 理解:能正确表达有关概念和方法的含义。 3.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灵活应用。

第二部分 教学媒体与教学过程建议

一、课程教学总学时数、学分数

课程教学总学时数为36学时,2学分。其中授课时间为20学时(含面授、录像学时)实验课时为16学时。

二、文字教材与音像教材的配合

课程以文字教材为主,文字教材负责阐述全部课程内容,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体形式。因此教材要概念清晰、条理分明、深入浅出、便于自学。在内容上要紧密围绕培养目标,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反映当代最新技术及应用。

录像教材作为文字教材的强化媒体,配合文字教材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以及问题的分析方法与思路。两者互相补充,彼此配合。

三、主要教学媒体的使用与学时分配

内容 序号 1 2 3 4 5 6 7 8

四、考核

本课程考核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总分为100分,形考绩占总分30%;期末考试占总分70%。

形考包括平时作业和实验,由办学单位辅导教师按有关要求评定。期末考试由省电大统一命题。

教学内容 信息检索概述 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 计算机检索基础知识 INTERNET信息检索 中外文数据库检索利用 中外文检索工具介绍 专利文献检索 现代图书馆利用

合计

授课学时 (含录像学时)

2 2 2 2 6 2 2 2 20

实验学时

- - - 4 6 2 4 16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1信息检索概述(2学时) 教学内容:

1.1 信息、文献、知识及其相互关系 1.2 文献的基本类型及特点

按文献的载体形式分类;按文献的加工层次分类;按文献的出版形式分类;各类型文献的特点。

1.3 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

信息意识的含义;信息能力的培养。 教学要求:

? ? ?

了解:信息、文献、知识的概念。 理解: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的含义。 掌握:文献十大出版类型。

2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2学时) 教学内容:

2.1 信息检索的概念、意义和作用 2.2信息检索的类型和原理

按检索对象分类;按检索方式分类;信息检索的原理。 2.3信息检索语言 分类语言;主题语言。

2.4信息检索的方法、途径与程序

常用法、追溯法、循环法;外部特征及内容特征途径;分析检索课题,选择检索工具或检索系统,选择检索方法,确定检索途径和检索标识,查找文献线索,获取原始文献。 教学要求:

? ? ?

了解:信息检索语言的种类。

理解:信息检索的类型和原理,检索标识,信息检索程序。 掌握:常用检索方法和途径。

3计算机检索基础知识(2学时)

教学内容: 3.1数据库的类型

按收录格式划分:目录、题录、文摘、全文;按出版形式划分: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标准文献、专利文献等。

3.2选择合适的数据库

了解在图书馆的数据库中可获得哪些类型的信息。 3.3 构建计算机检索提问式

选择检索途径(或检索项),选择恰当的检索标识,并利用布尔逻辑算符、优先处理算符、截词符等进行有效地组配。

3.4 优化检索结果

灵活地变换检索提问式,进行扩检或缩减,以获得相对满意的检索结果 。 教学要求:

? ?

了解:数据库的种类。 理解:优先处理算符、截词符。

? 掌握:选择检索途径(或检索项),选择恰当的检索标识,并利用布尔逻辑算符等进行有效地组配,优化检索结果的方法。

4 INTERNET信息检索(2学时) 教学内容: 4.1搜索引擎介绍

搜索引擎的概念;搜索引擎的工作过程;搜索引擎的组成;搜索引擎的基本原理;搜索引擎的类型及搜索引擎的基本特点。

4.2搜索引擎的使用

主要中外文搜索引擎介绍,搜索引擎的检索技巧。 4.3 网上免费资源 教学要求:

? ? ?

了解:搜索引擎的概念。

理解:搜索引擎的类型及搜索引擎的基本特点。

掌握: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的检索技巧, NSTL(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Calis等网上重要免费资源。

5中外文数据库检索利用(6学时) 教学内容:

5.1超星电子图书

5.2检索中文学位论文相关数据库 5.3检索会议论文相关数据库 5.4检索中外文期刊论文相关数据库

5.5检索标准文献相关数据库 5.6检索科技成果相关数据库

5.7数据库个性化服务及分析功能利用

建立个人数字图书馆;查找某一领域国内外重要专业人士、重要研究机构、重要文献、重要期刊等信息。

教学要求:

? ? ?

了解:各种类型数据库收录内容。

理解:单库检索、跨库检索、按类浏览及初级检索、高级检索。

掌握:不同全文数据库浏览器的安装、使用;根据检索课题选择合适的数据库、检索入口,编写检索提问式,优化检索结果,选择适当的格式输出检索结果。

6中外文检索工具介绍(2学时) 6.1检索工具

检索工具的概念、特点;检索工具的结构;检索工具的类型;检索工具的排检法。 6.2中外文检索工具

主要检索途径介绍,三大检索系统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EI(美国工程索引)、 ISTP美国(科技会议录索引)介绍。 教学要求:

? ?

了解:目录、题录、文摘型检索工具的含义及区别。 理解:分类途径、作者途径、主题途径的使用方法。

搜索更多关于: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教学大纲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信息检索与利用》(Information Retrieval and Utilization)是辽宁电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的一门选修课程。本课程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掌握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从文献信息源中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一门科学方法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各自专业及相关专业文献的基本知识,学会常用检索工具书与参考工具书的使用方法,学会利用计算机系统检索有关的中外文数据库及网络信息。懂得如何获得与利用文献信息,增强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二、先修课要求 有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会一般文字处理和上网,在大学图书馆利用入门教育的基础上开设本课程。 三、课程的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