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 0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答案)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刷题练 0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汉武帝“设附益之法”,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这
一措施( )
A.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 B.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C.改良了地方社会风气 D.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2.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
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 ) A.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无法继续 B.明确了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C.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D.使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
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
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4. “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
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这说明该制度( ) A.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 B.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地方政事推进 C.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 5.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与察
举制相比,这一制度( ) A.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 B.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C.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D.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6. “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
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责是( ) A.行使军权 B.审核政令 C.跪受笔录 D.协理奏章
7.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 000余人。经
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 ) A.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B.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 C.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 D.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第 1 页 共 6 页
8.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
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 ) A.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 B.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机构 C.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 D.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
9.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
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 ) A.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B.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 C.已经确立官僚政治
D.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
10.下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1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12.赵翼《陔馀丛考》载:“至元设行中书省于各路,遂又移为方州之名,曰各直省也。然行省之称,亦不
自元始。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由此说明( ) A.行省因防御元兵而设 B.行省制度开启于金代 C.地方官制具有继承性 D.行省为流动的中书省 13.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
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下列诗句与此制度有关的是( )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第 2 页 共 6 页
C.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D.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14. “廷寄”上谕是清代军机处官员日常工作之一,其内容大都是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
刑法之失当等。这体现了军机处的职能是( ) A.传达皇帝旨意 B.参与行政决策 C.总领全国政务 D.负责监察百官
15.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与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
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借助于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学说的政治地位
16.西周之后,姬姓家族的统治灭亡,但其他家族的统治相继而起。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分封、行郡县,建
立公卿制度,但权力的核心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据此可知( ) A.分封制不及宗法制长久 B.中国的姓氏最早源于宗法制 C.秦朝时宗法制走向崩溃 D.宗法制的某些原则得以传承
17.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卷八十七载:“洪武元年,始备六尚书,皆正三品,而侍郎正四品,郎中以下
品秩有差,而皆隶中书省,一仍元旧……十三年,丞相胡惟庸以专擅蒙蔽诛,分其职于吏户礼兵刑工,又分大都督府为五,升尚书正二品,左右侍郎正三品,虽并称政府而名位不极,事权不专。”材料本质上说明当时( ) A.丞相权力受限更多 B.政令畅通得到保证 C.六部地位显著提高 D.集权统治得到强化
18.汉承秦制,私有土地的买卖并不受法律限制,贫民一旦无法正常经营土地便只能将其出售,地主的势力
便越来越大。这一做法( ) A.加快了土地的流转和兼并 B.为农业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C.推动国有土地制度的瓦解 D.培植了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 19.《晋书·卫瓘传》载:“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
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据此可知( ) A.卫瓘主要代表士族门阀的利益 B.卫瓘认为察举制具有教化功能 C.官制改革使民俗更加淳朴和顺 D.魏晋以察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20.唐朝科举不避时政,有价值的答卷相当于政治磋商活动中的种种提案。士人因而特别关心国运,比如白
居易和元稹便根据时事一起作了数十篇模拟策试,尔后果然在科举考试中被考官选中。这说明唐朝的科举制( )
A.有匡时济世的功能 B.有诗歌取士的特征 C.有制约君权的职能 D.有民主议政的特点
第 3 页 共 6 页
二、材料阅读
21.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
——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 ——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趋势,分析科举制的进步性。
(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第 4 页 共 6 页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