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
每用比兴,象征等手段,具有朦胧的特点。
34. 温韦:温庭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词名家的人,以宫怨闺诗为主要题材,韦庄是唐
末另一位卓有成就的词人。二人齐名,并称“温韦”。
35. 小李杜: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的合称,二人皆晚唐杰出诗人,又生于李白、杜甫之后,故称。 36. 词:是一种文体,它的特定含义是依照燕乐府乐曲所定的乐段乐句和音节声调而填写的
歌词。词有各种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谓之词牌,如《菩萨蛮》、《苏幕遮》、《忆江南》、《念奴娇》等。每首词,可以无题目,但绝不可无词牌。词是依曲填写的,所以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乐谱,这就决定了每个词牌的句数,每句的音节,也就决定了词本身的句数、字数、用韵的位置及平仄关系,也就是说,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格式,即所谓“调有定格,字有定声”。词是供演唱用的,一支乐曲演奏一遍叫一阙,所以一段歌词也叫一阙,或称一片。一般的乐曲演唱时要重复一遍,所以词一般也就分为上下两阙。只有一段歌词的词称单调,当然后世也有一首词有三阙或四阙的。词又根据篇幅的大小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长调又称慢词。
37. 词牌:乐谱名称,表示音韵、节奏、句式。每调的句数,每句的字数,用韵的位
置,字声的平仄,都有相应的格式。所谓“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38. 敦煌曲子词:是指在甘肃敦煌石窟发现的唐五代民间词。是我国现传最早的民间
词。敦煌曲子词保存了词的初始形态与内容特征。内容丰富庞杂,主要反映社会民众的生活和情感,国家战争频繁、边疆多故的历史事实,反映的社会生活面较为广阔,风格清新明快,质朴自然,情感真率,生活气息很浓厚,体现了鲜明的民间文学特色。
39. 花间词:因西蜀赵崇祚编选《花间集》而得名,代表词人有温庭筠、韦庄、皇甫
松等,以温庭筠为花间鼻祖。花间词人在词风上大体一致,以华艳的词藻和婉约的构思,形容妇女的服饰和体态,描写离愁别恨。内容多花间月下,男女之情;风格以剪红刻翠、香软浓艳为主。题材过于狭窄,表现伤于柔弱,词句过于雕琢,流于形式主义的创作特征。
40. 《花间集》五代时后蜀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18家“诗客曲子词”,编
成《花间集》十卷,计五百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人词总集。它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标志着在文辞、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的进一步确定,具有文本范例的性质,为以后词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
1. 宋初“三体”:宋初诗坛诗派林立,主要有“白体”、“西昆体”、“晚唐体”,合称
宋初“三体”。 2. 晚唐体: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所代表的诗风,这一派追踪贾岛、
姚合的诗风,多写清幽枯寂的隐居生涯,代表诗人有九僧、潘阆、魏野、林逋。 3. 西昆派: 是北宋初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其特点是专从形式上模拟李商隐,追求词藻,
堆砌典故。代表作者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因他们曾相互唱和,由杨亿编成《西昆酬唱集》,故名。欧阳修《六一诗话》谓:“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西昆体”写作作风,也表现于骈文及其它文的写作上。 4. 西昆体:北宋初年一种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而内容空泛的诗体,因杨亿编辑《西昆
酬唱集》而得名。这本诗集共收杨亿、钱惟演、刘筠等十七人的诗248首,内容主要是描写内廷仕宦优游豪华的生活,也有一些咏物、咏史诗,共同特点是只重辞藻、用典、声律和对仗,缺乏现实内容与真情实感。《西昆酬唱集》行世后,西昆体风行一时,成
5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
为当时诗坛上独领风骚的诗歌流派。欧阳修说:“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六一诗话》)。杨亿等人最崇拜唐代诗人李商隐,兼重唐彦谦。西昆集中的诗人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西昆诗人学习李商隐诗的艺术有得有失,其得益之处为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然而西昆诗人专门模仿李商隐诗的艺术外貌,而缺乏李诗蕴含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所以往往得其华丽的外表而缺乏内在的气韵。西昆体: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是西昆体,它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全部为近体律诗,杨亿、刘筠、钱惟演三人为代表作家。它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大多师法李商隐诗的雕润密丽、音调铿锵,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但是从总体上看,西昆体诗的思想内容是比较贫乏的,无外乎歌咏宴饮生活,咏物、咏史及泛咏男女情爱。它们与时代、5.
社会没有密切的关系,也很少抒写诗人的真情实感,缺乏生活气息。
苏梅:北宋诗人苏舜钦、梅尧臣的并称。他们的诗歌创作都有现实主义精神,同是反西昆派的重要人物。梅尧臣在艺术风格上追求“平淡”之美,而苏舜钦诗直率自然,意境开阔,以雄豪奔放的风格见长。二人以诗齐名,故曰“苏梅”。
唐宋八大家: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北宋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著名的散文作家。八人都提倡散文,反对骈文,是唐、宋古文运动的健将。明初朱右选辑八人古文为《八先生文集》,始有八家之名。明中叶唐顺之选辑唐、宋文,亦取此八家。嘉靖时茅坤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流传最广,八大家之名遂家喻户晓。八大家散文风格各异,韩愈散文雄健奔放,波澜壮阔;柳宗元散文精密峻峭,清新秀美;欧阳修散文流畅婉转,迂徐委备;苏洵散文博辩宏伟,简劲凝练;苏轼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辙散文和平坦荡,体气离妙;王安石散文峭刻雄劲,简丽幽远;曾巩散文平易舒畅,简括严密。八大家中,以韩、欧影响最大。韩文如创阁奇景,欧文如江南秀色,并称“韩欧”。八大家中的宋代六家,又都受韩愈影响。 韩潮苏海:是对唐代古文家韩愈和宋代文学家苏轼文学成就及特色的形象化概括。南宋李涂《文章精义》中说:“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概括了四大家散文的风格特征:韩文象潮水一样浩荡奔腾,柳文晶莹活泼,欧文平易舒畅,苏文则显得“汪洋恣肆”。后人论文不并称四家时,就常把韩愈、苏轼连在一起,称“韩潮苏海”。 六一风神:是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他的散文措辞平易,不用古奥的文字,用词造句精炼而有变化,条达疏畅、切近自然。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在看似漫不经心的行文中,使读者慢慢地从寻常的叙说中体悟出难以言传的高远境界。标志着他的散文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其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上的外显。另外,文章结构层次上极吞吐往复、参差离合之致,语言层次上平易自然,都是“六一风神”的要素。
主的题材取向、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晏殊、欧阳修的词作,主要继承的就是五代这种词风,但他们在继承中又有革新求变的一面。晏殊加深了词中情感的浓度,即浓中渗透着理性沉思的特质;欧阳修则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 10. 半山体:也即“王荆公体”,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宁半山园,自号半山老人。“半山体”
特指他晚年所作的大量写景抒情小诗。这些小诗多为七言绝句,形式短小,“雅丽清绝,脱去流俗”,其特点是重炼意又重修辞,在用事、造语、炼字等方面煞费苦心,即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很受推崇。
11. 易安体:指李清照词作风格,她一方面继承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和手法,另一方面
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她的词于宋词各大家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号为“易安体”。被誉为”“婉约正宗”其特点有:
6
6.
7.
8.
9. 晏欧词风:词体进入晚唐五代以后渐趋成熟,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和以柔情为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
一是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晓畅的音律声调作词;二是融入家国兴亡的深悲剧痛,同时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三是倜傥有丈夫气。 12. 江西诗派:北宋末年重要的诗歌流派。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自黄庭坚以下列
陈师道等25人为宗派人物,另有曾畿、陈与义等代表诗人,诗派成员大多或多或少的受到黄庭坚的影响,在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上都比较接近,因成员多为江西人,故得名。崇尚生新瘦硬,论诗多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法,要求字字有来历,每袭用前人诗意而略改其词,以为工巧,造成形式技巧上的模仿。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方回据此就在《瀛奎律髓》中提出“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三宗”——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13. 山谷体:是对黄庭坚诗总体风格一种概括。黄庭坚倾毕生精力于诗歌创作,工于炼字和
用典,并整故为新,讲究语意老重和规模宏远,笔势奇纵,句法尤高,于苏诗之外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为宋诗创作的一大变局,被后世称之为“山谷体”。
14. 点铁成金:是黄庭坚论诗的重要内容之一,落实于具体的诗歌创作,即强调用典要以故
为新,用前人之语而另立新意,从陈熟的意象中翻新出奇。
15. 后山体:乃是对陈师道诗的一种称谓。陈作诗全凭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其锤炼
辛苦处与黄庭坚无异,被称为“后山体”,常与“山谷体”并称,作为宋诗的典型代表。 16. 诗话:诗话是宋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形式,最早的诗话是北宋欧阳修的《六一诗
话》。诗话内容大体包括记事、考证和文学批评几个方面。南宋后期严羽所作的《沧浪诗话》,是一部最著名的宋代诗话。
17. “活法”说:是指吕本中所倡导的诗学理论。是在有意识地“以苏济黄”,实现两者
的辩证统一。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以苏、黄为代表的宋代诗学的精神,能消除江西诗派末流的生硬造作之弊,为宋诗发展开拓出“流转圆荚”的新途径。 18. 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前期诗人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褒的并称。被人们誉为“中兴
四大诗人”或“南渡四大家”他们早年的诗歌受江西诗派影响较大,缺乏个性,后来另辟蹊径,各有创新,使宋代诗歌出现了新的转机,得以“中兴”,并为时人所推崇,故有此称。四人中陆游的成就最高,范成大、杨万里次之。
19. 诚斋体:严羽《沧浪诗话》将杨万里的诗风概括为“杨诚斋体”,特点是直接取材于自
然景物,富于幽默诙谐的风趣、丰富新颖的想象和自然活泼的语言,从而使诗歌摆脱了江西诗派的束缚,走上了师法自然的道路,给宋代诗坛带来了中兴气象。
20. 《沧浪诗话》:是南宋严羽的代表作,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诗证五类。附《答
吴景仙书》。本书提出较有系统的诗歌理论,标榜盛唐,主张诗有别材、别趣之说,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批评了当时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弊病。对江西诗派尤表不满。但其中以禅喻诗,强调“妙悟”和兴趣,造成诗歌评论中脱离现实的风气。清人冯班不满其说,撰有《严氏纠谬》一卷。 21. 辛派词人: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或爱国词派。代表人物有有陈亮、
刘过、刘克庄等。他们在辛弃疾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样。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不如辛词蕴藉。这些词人中,有的是与辛弃疾唱和往来的朋友,如陈亮,韩元吉;有的是辛弃疾的门人,如刘过;有的是辛弃疾的仰慕者,如刘克庄,刘辰翁。
22. 稼轩体:是辛弃疾词的称谓。稼轩词具有形式解放、内容广泛、品格多样化的特点,所
写题材和艺术风格丰富多彩,为两宋词人所无法比拟。辛词既以豪放气质开拓了词的意境风格,又不失词的含蓄蕴藉之长,这种相反相成的现象,是其最值得注意的特色。 23. 骚雅派:南宋末期重要的词派,以姜夔为首,其他代表作家有吴文英、史达祖、高观国、
王沂孙、周密、张炎等。实际上是北宋末周邦彦所创制的格律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
7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
展,故文学史称这派词人为格律词派。是南宋后期同“辛派”相对的一个词派。他们作词讲究格律,追求典雅、含蓄、柔婉和“清空”,吴文英他们以姜夔的“雅词”为典范,注重锤炼琢句,审音守律,追求高雅脱俗的艺术情趣,词的题材以咏物为主,讲究寄托,但有些词的意蕴隐晦难解。其中姜夔尚有少数作品还能表现对国事的关注。因为这派词人还讲究“体制高雅”,有别于周邦彦词的某些俚俗、软媚之处,故又称清雅词派。此外,还有人称之为柔丽词派。
24. 四灵:四灵指的是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字灵
秀)四位诗人。因其字或号中都有一个“灵”字,故云“四灵”,又因他们都是永嘉人,故又称“永嘉四灵”。他们推崇唐人贾岛、姚合的五言律诗,反对江西诗派的使事与议论,主张取材于自然,以清新平易之笔抒写个人的生活情趣。他们写诗多用近体,尤其是五律。诗的内容多为山水田园和生活琐事,流露的也往往是一种悠闲的情致,代表这南宋后期的一种诗歌创作倾向,总的看来思想境界不等。(叶适合称为“四灵”,曾编选《四灵诗选》) 25. 江湖派:“江湖派”是南宋晚期的一个诗歌流派,稍晚于四灵,并受四灵影响。杭州书
商陈起喜欢结交文人墨客,其中有低级官员、隐逸之士、也有许过江湖谒客。陈起为上述109家诗人刻集,名为《江湖集》,收戴复古、刘克庄等多家作品,后人把集中所收这些作家称为“江湖派”诗人。“江湖”二字,标明集中作者的在野身份。此派诗人多为政治上没有地位,流露江湖的失意文人,身份各异,没有公认的诗学宗主,其诗多效“四灵”,但有些“江湖派”诗人也关心时事,注意民生,诗中有比较浓重的家国之忧,民瘼之叹。代表诗人有戴复古、刘克庄、方岳、刘过、姜夔等。 江湖诗人最擅长的题材是写景抒情,他们这方面受到“四灵”的影响,即字句精确,长于白描。但境界较为开阔,又稍胜于“四灵”。从总体上看,江湖诗派的风格倾向是不满江西诗风而仿效“四灵”,学习晚唐,但取经比“四灵”更宽阔一些,这基本上代表着南宋后期诗坛的风尚。 26. 朱希真体:指朱敦儒晚年的隐逸词,约占其《樵歌》总数的五分之三。旷逸俊迈,多歌
唱看透尘世后的随缘自适、逍遥行乐,但又深藏忧怨,有不少虚无思想较浓厚的篇章。尤其风格飘逸者,在词中能自成一格,遂形成了“朱希真体”或“樵歌体”
27. 话本: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样式。话本原是“说话”艺人说话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
话”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样式,从敦煌发现的资料看,唐代已出现话本,但到宋元时代才渐趋成熟。在宋代的瓦肆伎艺中,属于说话范围的有四家:小说,讲史,讲经,合声(生),其中比“小说”讲史两家为最重要,影响也最大。前者篇幅较短,多反映市民的生活和思想,后者篇幅较长,多讲历代废兴之事。形式上一篇话本小说可分入话、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又因为话本是诗词和说话相间而成的,故宋元时期又将话本称为“诗话”和“词语”。宋代话本小说,以全新的人物形象,通俗、生动的文学语言,曲折的故事情节,出现在古代文学史上,为后代通俗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8. 宋话本:宋代,随着说话活动的日益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
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后世统称为“话本”。其中代表作品有《简帖和尚》、《错斩崔宁》等。话本小说是民间说话艺人的创作,既具有口头文学的清新活泼的特色,又发扬了志怪、传奇等古代小说的优良传统,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成就。宋代话本小说是中国小说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29. 入话:是小说话本的开端部分,它有时以一首或若干首诗词“起兴”,说风景、道名胜,
往往与故事的发生地点相联系,或与故事的主人公相关联,有时先以一首诗点出题旨,然后叙述一个与此题旨相关的小故事,其行话是“做个得胜回头”,实则这个小故事与将要细叙的故事有着某种类比关系。显然,入话的设置是说话艺人为安稳入座听众,等
8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
候迟到者的一种特意安排,也含有引导听众“话意”的动机。
30. “说话”:中国古代民间“说话”,相当于后来的“说书”。在宋代以“说话”最为发
达,而且分“说话四家”,即“小说”、 “说铁骑儿”、说经”、“讲史书”。今所能见到的宋元话本,主要是“小说”和“讲史”两家。“小说”一家在宋代最受欢迎。 31. 禅喻诗:以禅喻诗的风气开始于北宋苏、黄等人。严羽改变了前人仅以参禅喻学诗“工
夫”的作法,直接以禅境喻诗境,以参禅的“妙悟”喻对诗歌本质的领会。禅宗在说明\如何是禅\的问题时总是恍惚其辞,悠谬其谈,绝不肯作出正面回答。严羽认为诗的本质也是不可言传的,只能依“妙悟”。这样,他就把以禅喻诗运用到诗的本质问题上,由此导出了后人的“诗禅等一”等论调。
9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