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诗歌结句及人物形象鉴赏

诗歌结句及人物形象鉴赏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1 17:39:07

诗歌结句及人物形象鉴赏

二模考试古诗鉴赏延伸拓展

宋亚梅

一.如何读懂诗歌、把握主旨? “六看”

1、看标题,明意思; 2、看作者,明风格 3、看注释,明背景 4、看意象,明意境; 5、看诗眼,明情感; 6、看题干,明方向 二.二模考试古诗鉴赏

第9题实际问的是问结局的妙处

思考方向有三;一是手法及作用;二是结构作用;三是内容,思想感情。 答案展示

①虚实结合(技巧),情味悠长。实写菊花菊香,有色有味;虚写梦境和心中思家念亲之情。 ②以景作结,(结句借物抒情)(技巧) ,即呼应诗歌开头的“登高”,又统收全曲,使全曲结构浑然一体(效果)。(结构) ③紧承上句,写目中秋光虽断而菊香萦绕,点明时间(效果),(内容中的“写了什么”) 体现乡思之浓内容中的“思想感情”)。 写了“黄花”这一重阳节特定风物(内容中的写了什么) (或者以梦境的美好,反衬真实处境的凄凉,以虚衬实,以乐写悲,感情更加深厚强烈。) 三.想想古诗中常见的结句形式还有哪些? 1.以景结尾,有情景交融诗情画意之美。“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不但描绘了新生事物稚嫩又生机勃勃的可爱形象,还描绘了蜻蜓与荷花相依相偎的和谐情景。“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在刘禹锡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湖变成了一件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想像丰富色调淡雅,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取景角度虽小,却反映了朝气蓬勃的春意,使人感到春天里万事万物生命力的强大。“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写出了特定环境下天与树、月与人的位置关系,把我们带到空旷的天地之间,融入清澈的明月之中。

2.反问结尾,有余音袅袅回味隽永之妙。“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一个反问把将士们豪放开朗的感情和视死如归的勇气表达的淋漓尽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反问加上形象的比喻,寄托了游子淳厚真挚的情意。“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深沉的一问饱含了思乡的情思,蕴藏了无尽的韵味。“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问而无答却借物抒情,有力地鞭挞了劳而无获的不公平制度。

3.假设结尾,有笔锋陡转柳暗花明之趣。“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借假设发表自己对历史的看法,抒发对赤壁之站胜负原因的议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比喻精妙,含蓄深沉,写出了自己廉洁的节操,抒发了自己宽阔的胸怀。“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一个假设把隋炀帝和陈后主联系起来,含蓄地讽刺了其荒淫。“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用假设把一场大决战的意义提高到高山大海一样的高度,从而一下把读者引入到神奇浩大的意境,这个假设何等深情何等感慨!

4.了站的高才能看的远的道理,与“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峰。”互相印证,颇有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告诉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见所闻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认识事物不可避免的带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才能领略最壮丽的风光,全诗以此作结即顺理成章又异峰突起,真可谓耐人寻味的神来之笔。

5.感叹结尾,有意境悠远韵味深邃之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意,还含着对远行人的深情体贴和一路珍重的祝愿,因而虽是一刹那的情景却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抒发了作者对时光短暂失不再来的感叹,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伤,表达了对某种无限美好而又转瞬即逝的事物的留恋和惋惜。“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游山玩水苟且偷安而不思收复北方国土的腐败行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入骨三分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农民遭受残酷剥削和压迫的事实,表达了诗人对剥削阶级的憎恨和对农民的同情。

6.以比喻作结。《木兰诗》的结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7以象征作结。黄巢《不第后赋菊》“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结句,实际上是诗人以菊花盛开象征起义的最后胜利,表达了推翻腐朽唐王朝的决心和信心。 四.形象

抒情主人公 (即诗人自己)

人物形象。 作为描写客体的对象

形象

景物形象

(即诗歌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

事物形象

结合诗歌的题材以及诗人的身份特点思考: 古诗中有哪些常见自我形象?

古诗中有哪些常见他人形象?

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 豪放洒脱、 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离别诗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边塞诗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雨霖铃》 人物形象鉴赏题答题模式 (1)概括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遭遇、性格+身份)

(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具体描绘形象,分析性格是如何展现的,有时结合表达技巧) (3)指出塑造形象有什么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二模考试第八题问人物形象 答案展示;

(1)诗中的孤客是一个思乡游子的形象。(2分) (2)他身处异乡,思亲念家;

登高望乡,倍感孤独; 流泪思乡,泪水涟涟; 做梦归乡,百无聊赖。

(每点1分,答对3点即可得3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问学生应不应该有第三点即情感-----------最好加上第三点表达了诗人思乡念亲的感情。 例题1.: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的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刻画的。 特点:聪明(机灵),天真可爱;“蓬头”“侧坐”等表面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例题1.: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分析李清照的《点绛唇》中女主人公形象。

1、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2、第一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少女的神态,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又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

3、表现了词人李清照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 例题3: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

(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步骤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人物形象鉴赏题答题模式 (1)概括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遭遇、性格+身份)

(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具体描绘形象,分析性格是如何展现的,有时结合表达技巧) (3)指出塑造形象有什么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搜索更多关于: 诗歌结句及人物形象鉴赏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诗歌结句及人物形象鉴赏 二模考试古诗鉴赏延伸拓展 宋亚梅 一.如何读懂诗歌、把握主旨? “六看” 1、看标题,明意思; 2、看作者,明风格 3、看注释,明背景 4、看意象,明意境; 5、看诗眼,明情感; 6、看题干,明方向 二.二模考试古诗鉴赏 第9题实际问的是问结局的妙处 思考方向有三;一是手法及作用;二是结构作用;三是内容,思想感情。 答案展示 ①虚实结合(技巧),情味悠长。实写菊花菊香,有色有味;虚写梦境和心中思家念亲之情。 ②以景作结,(结句借物抒情)(技巧) ,即呼应诗歌开头的“登高”,又统收全曲,使全曲结构浑然一体(效果)。(结构) ③紧承上句,写目中秋光虽断而菊香萦绕,点明时间(效果),(内容中的“写了什么”) 体现乡思之浓内容中的“思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